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將歷史久遠的文物通俗化演繹,大唐離你其實並不遙遠

2022-01-21由 中國收藏雜誌 發表于 畜牧業

侍從拼音怎麼寫的拼

你心中誰是虢國夫人

《虢國夫人遊春圖》中繪有9人,究竟哪一位是虢國夫人,至今仍懸而未決。目前有研究者提供了三種意見:

將歷史久遠的文物通俗化演繹,大唐離你其實並不遙遠

誰是虢國夫人,圖上示意出了三種觀點。她們哪一位才是你心中的虢國夫人呢?

觀點一:“……漸漸集中,最後顯示主體。主角兩旁的侍從一人紅衫,一人白袍,和前二人一起,正像眾星捧月一樣,反襯出主角雍容、沉著的氣派。從並騎的二女中有一人回頭向她看,白袍的侍從也正注視著她,都引導觀者的視線集中到她身上,說明她是主角。”(張安治《虢國夫人遊春》)

觀點二:“虢國夫人姊妹並轡而行,都乘著雄健的驊騮。虢國一騎在前進行列的右邊,也正是全畫的中心點。虢國雙手握韁,右手指間掛著的馬鞭成直線下垂。她的臉龐非常豐潤,確是淡掃蛾眉不施脂粉的本來面目。”(楊仁愷《虢國夫人遊春圖的初步剖析》)

將歷史久遠的文物通俗化演繹,大唐離你其實並不遙遠

觀點三:“對於主角的考證,要從三方面著眼:第一是主次位置;第二是人物服色;第三是馬的裝飾。根據這三者來推斷,我認為畫中主體人物當是最前方的第一人。”(陳育丞《關於虢國夫人遊春圖中主體人物的商榷》)

將歷史久遠的文物通俗化演繹,大唐離你其實並不遙遠

到底誰是虢國夫人我們不能猜,但要為觀眾提供一種思考方式。展覽中,一方面向觀眾介紹了三種代表性觀點,同時也透過圖版將畫面中的馬具和馬飾進行分類,以此看出對主體人物的推測要有恰當的邏輯和必要的歷史知識,觀眾透過真跡與圖版的反覆瀏覽,得出自己心目中答案的同時,也加深了對文物和歷史知識的瞭解。

將歷史久遠的文物通俗化演繹,大唐離你其實並不遙遠

宋 趙佶 摹張宣虢國夫人遊春圖

透過這些邏輯性的推理,觀眾能夠知道學者是怎樣研究的,畫家在創作時又遵循了哪些原理。將學術爭端用一種不是很深奧的方式,透過實物、圖版和文字的對照立體呈現給觀眾,雖然不能對誰是虢國夫人有定論,但這種認識文物的方式比結果更重要。

認識古帖上的每一字

《萬歲通天帖》也是展覽中極為重要的文物,此帖在唐代叫作《寶章集》。萬歲通天二年(697年),王羲之十世孫王方慶將祖傳王氏一門29人的11卷墨跡進呈武則天。武則天命人以“雙鉤廓填”法精心摹制,是為《寶章集》,真跡則賜還王方慶。後來真跡不傳,摹本在流傳中也遭散失,今僅存7人10帖。

將歷史久遠的文物通俗化演繹,大唐離你其實並不遙遠

將歷史久遠的文物通俗化演繹,大唐離你其實並不遙遠

將歷史久遠的文物通俗化演繹,大唐離你其實並不遙遠

過去我們只關注了《萬歲通天帖》唯美的晉人書風,但這些書法作品講的是什麼內容,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了。

為了兼顧不同觀眾的需求,我們用現代白話文形式,對帖上的文字進行了重新釋讀。想了解一部名帖,必須先從認識字開始,認識了字才能讀懂上面寫的內容,從而再對其進行品評。透過我們的釋讀,觀眾瞭解了王羲之與朋友之間的友誼、對姨母去世的牽掛等等,鮮活的故事內容引導著觀眾重新認識這些書法經典。這也是讓文物“活”起來的一種方式。

將歷史久遠的文物通俗化演繹是這次展覽的一大特色。對於一些文物名稱及說明敘述中的生僻字,展板上也儘量標示出了漢語拼音,這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可謂貼心備至。在展品的解釋和說明中也力求語言的通俗易懂,將高深的學術研究以簡略的語言表達出來,力求貼近觀眾。

文章來源:《中國收藏》2019年12月刊《大唐之約 其實離你並不遙遠》

作者:董寶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