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2022-01-20由 正春和 發表于 畜牧業

鐵錠英文怎麼讀

文 | 藍豚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上篇,汪胡楨的《洪澤湖之操縱與防制淮洪》,介紹了關於洪澤湖防洪防洪水位的設定和防汛控制的設想,講到了淮河從高寶湖入江的一些考慮,並應用到了1931年4月國民政府的《導淮工程計劃》之中。

汪胡楨的《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形成於民國18年(1929年)11月15日。

而刊物發行時間為民國22年(1933年)8月。

從1929年8月起,汪胡楨的薪水已經轉到導淮委員會開支了。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至於,汪胡楨本人仍在浙江,或是已到淮安任職,還有待詳細資料進一步證明。

筆者想表達的是,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也就是三個月後,就拿出了研究報告,確實有點神奇。

從這個時間節點分析,正是導淮委員會邀請汪胡楨加入導淮工程處,辦理交接工作的時間段。

卻非常神奇地完成了一系列技術研究。

說神奇,其實也不算神奇。

以汪湖楨對淮河的瞭解,或者說對淮河的規劃意圖,早就胸有成竹,瞭然於心。

無非是根據最新測量成果,重新算算、圖紙畫畫。

所以,在他編制的《導淮工程計劃》的第二章“排洪工程計劃”裡,在第二節的“淮河下游之治導”,專題談到了入江水道和洪澤湖等相關問題。

其中,有入江水量之決定、排洪入江之線路、入江水道之設計等。

大部分內容與《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描述,是一致的。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導淮工程計劃》中的入江水量之決定

當年,淮河的入江水量,主要考慮到長江江堤的承受能力。

這些內容,在汪胡楨的《洪澤湖之操縱與防制淮洪》中,已經表達出來了。

故淮水入江之量,最大以每秒9000立方公尺為限,誠萬分安全也。

汪胡楨 | 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導淮工程計劃》中的排洪入江之線路

這部分內容,與本文的“線路”一節中的內容也是基本一致,只是更細描述了不同流量時,各河段的排洪趨勢。

在《導淮工程計劃》“排洪入江之線路”裡,更是提到了二點內容,在此必須摘出來重點提示一下。

這可能是淮河入江時代歷史性轉折的緣由。

其一:

而湖與運河雖隔一線西堤,實質到處相通,湖水一漲,運水亦隨之以漲。

運河東堤,舊有歸海壩助洩淮水,在湖河相連時代,為保障運河東堤計,各壩之設,實非得已。

今後,淮河汜濫之水,上有洪澤湖為之停蓄,下有揚子江為之輸洩,則歸海壩可廢棄,而高寶邵伯諸湖亦可涸出,以興農墾。

其二:

排洪道穿越運河而後,將分出金灣、東灣、鳳凰、新河、壁虎諸引河,下經董家溝、廖家溝,而至三洪營以入江。

所有舊日各引河口之土壩,可一律撤除之,成自由排水之口。

歸海五壩:

清代,裡運河東堤的5座滾水壩。

當淮河發生洪水,由洪澤湖溢洪排入裡運河,經這五座水壩入海。

明後期以來,由於淮河水不能通暢地由洪澤湖東出清口,匯入黃河,萬曆中開始由裡運河分減一部分入江。

清初,運河屢次決口。

從康熙十九年(1680年)開始,靳輔建通湖22港,建歸江、歸海減水壩,歸海壩共8座,都是土底草壩。

後來,張鵬翮改建為石壩,共5座。

石壩,在壩裡頭,採用巨大的條石砌築,條石之間用鐵錠連線,石灰糯米汁灌縫。壩頂用石板鋪面,形成流線型溢流面。壩下全部用7~8米長的梅花樁和三合土做基礎,壩上又加脊土。

從高郵至邵伯,依次為南關壩、五里中壩、柏家墩壩、車邏壩和昭關壩。後柏家墩壩廢,別建南關新壩,統稱歸海五壩。

在高家堰上,亦有仁、義、禮、 智、信五壩稱上五壩,洪澤湖洪水也可直接翻越高堰大堤,入白馬湖、寶應湖。

所以,歸海五壩稱下五壩。

二者間,上下相承,過水總長度也基本相同。

歸海壩經過多次改建,一直使用到清咸豐以後,只剩下南關壩、南關新壩和車邏壩,共3座。

歸海壩下游,沒有相應較大的排水入海河道,更無法順暢的排洩洪水,只能經入裡下河地區後,再漫流入港歸海。

歸海壩,名為歸海,實為歸田。

每遇開壩,就會發生開壩、保壩的上下游輒死相爭。

裡下河地區,西有運河東堤,東有范公堤,中間低窪,實際成了滯洪區,常被淹沒。

靳輔治黃時,曾建議開一寬大水道入海,兩岸高築堤防,未實行。

到清中期以後,淮水不能出清口,全由上五壩下洩,歸海壩經常開放。

裡下河地區水災不斷,災情更重。

大清清時期,始終沒有治理辦法。

直至,1931年在《導淮工程計劃》中,才提出廢棄歸海壩的設想。

其實,這也是汪胡楨在1929年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方案。

其後,納入到設計規劃之中。

然而,就在1931年的江淮大水中,再一次出現了車邏壩和昭關壩的開壩與保壩的故事。

見筆者前面一期《汪胡楨“北淝河碑拓”的故事,記1931年江淮大水》,介紹有這段故事的新聞報道。

歸江十壩:

清代後期,在裡運河入長江的水道上修建的10座攔河堰壩,用以控制透過裡運河入長江的淮河和洪澤湖水量。

其目的是為了保證漕運、水運和沿途城鄉用水,每年汛後必須在眾多入江河道上及時築壩,攔蓄淮河尾水於邵伯湖中。

十座歸江攔河壩,分別為攔江壩、褚山壩、金灣壩、東灣壩、西灣壩、鳳凰壩、新河壩、壁虎壩、灣頭壩、沙河壩。

汪胡楨 | 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導淮工程計劃》中的入江水道之設計

《導淮工程計劃》中的入江水道設計,是本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包括了斷面設計,深度與寬度的經濟比較,以及堤的方法和經濟效益分析等,考慮得相當全面和細緻。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由引言、路線、堤之橫斷面、經濟深度、實用深度、堤之築法和結論七個部分內容,並有附圖七幅。

引言

導引淮河洪水,經由三河、高寶湖入江,民國三年美國紅十宇會工程師團,民國七年江淮水利局,民國八年安徽水利局,民國十四年前全國水利局皆主張之。

自十八世紀末葉,淮河即以三河高寶湖為洩水乾路;其入海故道,則完全為黃河所奪。

清嘉慶二十一年(西曆1816年),浚挖三河,寬度只約220公尺。

每年秋冬水落,於三河首端,以柴土築壩,使洪澤湖成為水庫;及至次年洪水發生,即開壩以暢宣洩。

其後,改建滾水石壩以代之。

清咸豐元年(西曆1851年),石壩亦為水沖毀。

自後,每次洪水發生,均由三河暢流而下。

故其河槽寬深大增。

現在最寬之處達2.3公里。平均之寬,約1.5公里。

民國五年,三河流量為每秒8400立方公尺;

民國十年,每秒14600立方公尺。

三河洪水洩下之時,向東串之高寶湖,俄頃汜溢,臨近之田地屋舍,俱為淹沒,運河與高寶湖,處處相通,故運河水位亦驟見漲高。

大足以危及東堤,而使沿堤及堤東人民發生駭懼。

欲防止此漫無限制之水流,惟有在湖中築一有約束之河槽,使其洩水量充裕,足以適應排下之淮水。

江海分疏水量之比,各人主張不一。

本處曾加計算,苟以洪澤湖為蓄水庫兼攔洪水庫,湖中平圴水位平時蓄至12公尺,而最大洪水時限制至14公尺,則排洪道最大洩水量應有每秒9500立方公尺。

是項計算,系根據民國十年洪水流量,而洪澤湖上游,停瀦流域內之水,固未計之。

他日,沿河堤岸建築完成,使水量盡注洪湖,而上游低地沼澤淺湖開墾後,停瀦流域之水,其量自必大減,且較民國十年更大之洪水,將來亦有發生之可能,惟頻率則極小耳。

凡此,目下所不能逆料之事,欲為預防,則經由高寶湖之排洪道計劃其洩水量,至少須每秒12500立方公尺,或較所需者大32%。

上兩句,足見汪胡楨料事如神的水利專業水平。

果不其然,在汪胡楨提前提出構想後的第二年,即1931年,淮河就發生了有記錄以來的最大洪水。

當然,這也是水利人在制定規劃時,心中必須要提前考慮到的一些事情。

90多年前,提出的淮河最大入江流量,12500立方米每秒。

90多年後,仍然是作為其規劃的依據。

路線

排洪道之定線見第一圖,系就最深之地方加以選定,故於淮河洪水之天然水性更為適合。

且對於現有村落田地,其害為最小。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筆者在現在的淮河流域圖上,套制導淮入江計劃線路如下,可見90年前的規劃,與現狀治理基本也是基本一致的,甚至更加通暢。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再由他方面觀之,此項路線為最短之一,既省築堤,又省水頭之損失。

其水頭,蓋由洪澤湖水位及最低點六閘高水位,二者之高度差定之。

照現在之路線,自與三河相接點之金溝起,至六閘止,凡長75公里。

排洪道之水頭比降,應加以研究而決定之。

洪澤湖水位高度,應先定出。

三河橫斷面、縱斷面,今猶在測量中。

六閘至三江營河槽之橫斷面、縱斷面,長江加註一部洪水後,水位增高之量,長江漲潮時與高水位時,三江營之每小時水位紀錄,俱須訪知之而後可。

為目前計,只以洪澤湖至六閘平圴水頭比降0.0000515為計劃之根據。

(兩點水位之高度差數14.00-8.38=5.62公尺,以水平距離109公里除之,得0.0000515)

依此假定,計算之中,固必有若干差誤。

但排洪道建築完成,與六閘至長江之河槽加以改良後,三河狀況必更優越,六閘高水位必致減低,是項假定固恆在安全方面也。

驟然彎曲之線完全不用。

至堤岸定,則因求適合地形並泥土狀況計,稍有變更。

其縱斷面,示如第二圖。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堤之橫斷面

堤之橫斷面,通常恆以所用材料而計劃之。

據所取三河河岸土樣,加以考驗,則知土分三層,底層為黑色沖積湖泥,上覆黃黑色粘土,再上為黃色粘土。

高寶湖土質鑽驗,雖已計劃就緒,尚未施諸實行。

為初步設計起見,姑以美密西西比河堤防標準斷面略加更改,以資採用。

堤頂加寬由8呎(2.44公尺)至4公尺,以與現在運堤相合,其上並修道路,以供巡察與行旅之用。

迎河之面,坡度直1橫3,向內之面,頂部2公尺高,為直1橫2.5;下3公尺,直1橫4;再下為直1橫50

(疑為:直1橫5)

第三圖示斷面之形,及斷面面積曲線。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表一示,每堤土方之計算。

築堤土方總計31500000立方公尺,每立方公尺價銀二角五分,兩岸堤工總計需銀7375000元。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經濟深度

排洪道深度應有若干,為一經濟問題。

設河槽寬一定,深增增,受損田地之價少,而挖土之價則適得其反。苟以算式表之,設:

W為排洪道之寬度,以公尺計之;

D為排洪道平圴深,以公尺計之;

Q為擬洩之流量,每秒若干立方公尺計之;

V為平圴流速,以每秒若干公尺計之;

S為水面比降,等於0.0000515;

N為苦透公式糙度係數,等於0.025;

C為歇才公式係數;

苦透公式糙度係數,筆者找之,實是“苦透”難查。

以為就是曼寧公式糙度係數,其實真的不是,或者說不完全是。

在請教水文學博士的同事後,得知另有一公式。

1869 年瑞士學者Ganguillet及Kutter(苦透),首次引入糙率n。給出計算C的如下公式: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與汪胡楨在本篇文章中的公式: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是一致的。

在《水利學報》第51卷第7期中,有一篇《沖積河流糙率由來與計算方法研究》文章,介紹到Kutter粗糙係數。

受現狀英文習稱“Manning’s roughness coefficient”影響,將其稱為“曼寧糙率係數”或簡稱為“曼寧係數”,實不妥當。

其實,已是水利專家和技術官員的曼寧,也是該公式的應用者,他認為這是個“極有價值的公式,普遍受到青睞” 。

於是,年逾古稀的曼寧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形式簡單的流速經驗公式。

歇才公式係數,即謝才公式係數。

是計算明渠和管道均勻流平均流速或沿程水頭損失的主要公式。1769年由法國工程師謝才提出的。

A為排洪道橫斷面積,以平方公尺計之。

算得,表二為示,平圴深D各異時, V與W之關係。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即寬度為,每1個流量時的寬度。

茲假定單位之價銀。

適當之值,猶須研究,故只能以最近準確者假定之。

挖土工價每立方公尺定為一角五分,挖土築堤定為二角五分。

沿排洪道之耕地每畝即614.44平方公尺,地價定為二十五元。

為水浸淹之地,實無地價,除潦興墾,亦必稍值若干。

每畝荒蕪之地,改進為熟地,約需十五元。

故湖水所佔之地,其價可定為每畝十元。

更進而研究之,可知假定之單位價銀與經濟深度,並無關係。

挖土之量,可由在若干深度時量取,與水面比降平行線之上所包面積,再乘以河寬W而得之。

河寬W即表二之末行所列。

第四圖示,各種深度時挖土面積及挖土量之關係。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挖土之價列於表三。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由第二圖上,實際量得開挖段長度約為17公里。

那麼,湖泊淹水段長度為,75-17=58公里。

可算出,排洪道單位洩量的地價和總價。見表四。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湖地地價實際無需付出,故總數中只須將築堤挖土及受損田地三者之價計及之。

第六圖所示,各種不同洩量之單位洩量總價,而洩量每秒12500立方公尺,經濟深度4~3公尺(參閱第五圖),排洪道寬度3640 公尺時,總價為10837500元。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附註〕第六圖實線表示,各種不同水深、不同洩量時之單位洩量總價,築堤之費用,業已計入。

虛線表示,各種不同水深、不同洩量時之河寬,堤底之寬,亦已計入。

至第五圖,則只計算挖土工價及田地損失也。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實用深度

由前分析之結果,得排洪道經濟之橫斷面水深只4.3公尺,故寬太大。

試觀三河河寬平圴只2300公尺,而歸江十壩之總寬,亦只875公尺,故於中部計劃一極寬之河槽,實不相稱。

且經過湖泊之段,其平圴深度達8.4公尺,苟不盡量利用,覺有不妥。

而河槽深者,對於鄰接田地排水更易,是因建築自動閘門或他裝置後,排洪道水位低時,雨水極易流入,無庸抽水或其他價值昂貴之建築也。

根據以上理由,河槽深度定為6公尺,俾河槽之寬,限於2公里之內。

排洪道如是設計,以洩每秒12500立方尺之水,其各項數值及價格列如下:

1.S=0.0000515;

2.N=0.025;

3.C=60.3;

4.V=1.06公尺/秒=3.48呎/秒;

5.寬度=1960公尺;

6.深度=6公尺;

7.挖土=64800000立方公尺;

8.受損田地面積=36800000平方公尺=59850畝;

9.排洪道與堤防所佔湖底面積=125300000平方公尺=204000畝;

10.田地地價每畝25元=15000000元;

11.挖土工價每立方公尺一角五分=9725000元;

12.兩堤堆土=31500000立方公尺;

13.兩堤堆土工價每立方公尺二角五分=7875000元;

14.付出總價=19100000元。

每單位洩量,在各種水深之總價與洪水量之關係如第六圖,以資比較。

堤之築法

研究建築問題,乃生借土坑,抑置於排洪道外,以成兩條連貫之水道,俾排洪道外之田地,得便利排水。

抑置於排洪道內,以省土地,同時成一小槽,以低水時期之用。

經仔細硏究後,乃決定在排洪道內,挖深水路兩道為最佳。

如是,則可省大塊土地積,約計達7500000平方公尺,或12200畝,其22.7%為耕地。

若用第一法,欲水道連貫成渠,必須挖土築堤,地價已需163800元,土方之值猶不在內。

省去此款,足以供穿堤排水之建築。且高堤兩邊,俱受水流之作用,亦非安全之策也。

挖土工作,即排洪道內,沿堤之內開始浚挖,浚挖之處,離堤趾至少40公尺,借土坑,可有充足之材枓以供築堤之需。

借土坑之深,自規定之河底比降線量起,至少3公尺,俾可作航運排水之渠。

排洪道外,田地之排水,可築水閘,由堤身閘門制之,地點以後再定,有數地或需抽水。

建築場地模範佈置,如第七圖。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堤之底部,以水力灌泥法建築之。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當開始建築時,先沿堤之內趾、外趾築小堤兩道,高出水面1公尺,吸筒式挖泥機之管線,乃放置其上,將挖出之土,洩於兩小堤間。

堤之下部,既已建築完竣,將借坑之外,建築圍堰一道,用人挖土。

堰內之水,先行抽去。

人力挖出之土,其運輸可用輕便鐵道及土車為之。

由水標記載及雨量記載,知洪水季或雨季,恆自六月中起,迄至十月底止,三河活動壩建築完成,運河西堤修竣後,高寶湖中除當地雨水外,可無多大洪水。

故吸筒式挖泥機與人力挖土,幾可通年工作。

高寶湖最低水位,約與計劃之排洪道河底比降線相合。

茲定低水位之變化為1公尺,則人力所作土方,即堤岸上部6公尺,為20400000立公尺。

而水力灌泥機者,為11100000立方公尺。

20吋徑水力挖泥機,每小時可挖土500立方公尺,一日之內,每八小時工人換班一次,四小時停頓及碇泊,每日可挖土10000立方公尺。

全年工作之日,三百日,可挖土3000000立方公尺。

挖泥機置兩座,俾兩年之內,得以完竣。

全段挖土及水位上築堤工作,俱由人工之,總計85200000立方公尺,挖土工人由20000至50000,平圴40000人。

若運土設定得宜,每人每日可做3立方公尺,年工作三百日,共做36000000立方公尺,即全部土工二年半完成之。

結論

是項計劃之利益,不能單以金錢表之,其救濟淮河流域之水災,為效尤巨,即三千萬人共享之幸福也。

更得1000000畝湖底之地,可供墾殖,而於國庫,即地價已至少得30000000元。

高寶湖沿湖之地,向來頻遭汜濫,荒蕪無用,其面積估為1841000畝,或屬私人,或為官地。自後保無水淹。

由此,諸地地價及升科可得18410000元。

上述2841000畝之地,善為墾殖,農產歲收至少達14000000元,而二十萬人可安居樂業。

試與其他巨費之治淮計劃相較,此項排洪道實有注意之價值。

估價總結,排洪道洩水量,每秒12500立方公尺時:

費用為築堤7875000元,挖土9725000元,收地1500000元,共計19100000元

獲得為墾殖淨利15000000元,地價及升科18410000元,共計33410000元

附註:墾殖以後,每畝地價以三十元計,每畝墾殖費以十五元計,出入相抵,每畝可獲墾殖淨利十五元。

淮河入江水道,該不該幹,值不值幹,這筆大帳已經算得清清楚楚,一目瞭然。

當《導淮工程計劃》推出之時,卻遇1931年江淮大水,國民政府救災、工賑,忙作一團,如此計劃宏大,耽擱了起來,一直沒有實施。

倒是,在1933年導淮委員會成立了導淮入海水道工程局,陳果夫在廢黃河尾部實施了一段面子工程,並將這條河命名為“中山河”。

1935年,導淮委員會工程處下設的工程局,又正式成立了三河活動壩工程局,實施入江水道計劃的上首控制工程。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1937年底,日本帝國主義攻佔南京,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導淮業務陷於癱瘓,三河活動工程沒有全面完工。

雖然,國民政府多多少少為淮河做了點事。

但是,沒有進行系統導治整理的淮河,仍是年年災情難消,皖北蘇北百姓難安。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汪胡楨|導淮經高寶湖入江之研究

請繼續關注,汪胡楨先生關於淮河的相關文章介紹。

【來自公眾號:藍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