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思無邪”註釋集錦及總結

2022-01-19由 李增立 發表于 畜牧業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什麼意思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一、朱熹《論語集註》——-詩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舉大數也。蔽,猶蓋也。“思無邪”,魯頌駉篇之辭。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其用歸於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發,求其直指全體,則未有若此之明且盡者。故夫子言詩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盡蓋其義,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程子曰:“‘思無邪’者,誠也。”範氏曰:“學者必務知要,知要則能守約,守約則足以盡博矣。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二、何晏《論語註疏》——-子曰:“《詩》三百,(孔曰:“篇之大數。”)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猶當也。”)曰:‘思無邪。’(包曰:“歸於正。”)[疏]“子曰”至“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詩》三百”者,言《詩》篇之大數也。“一言以蔽之”者,蔽,猶當也。古者謂一句為一言。《詩》雖有三百篇之多,可舉一句當盡其理也。“曰:‘思無邪’”者,此《詩》之一言,《魯頌·駉篇》文也。《詩》之為體,論功頌德,止僻防邪,大抵皆歸於正,故此一句可以當之也。○注“孔曰:篇之大數”○正義曰:案今《毛詩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內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

三、錢穆《論語新解》——-詩三百:《詩經》三百零五篇,言三百,舉其大數。 一言以蔽之:蔽,包蓋義。詩三百,可舉一語概括。 思無邪:《魯頌〃駉》篇辭。或曰,詩有美刺正變,所以勸善而懲惡。則作者三百篇之思,皆歸無邪,又能使天下後世之凡有思者同歸無邪。又一說,無邪,直義。三百篇之作者,無論其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於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託虛假,此即所謂詩言志,乃三百篇所同。故孔子舉此言以包蓋其大義。詩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學於詩而可以興觀群怨。此說似較前說為得。駉詩本詠馬,馬豈有所謂邪止?詩曰: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 祛祛,強健貌。徂,行義。謂馬行直前。思馬之思乃語辭,不作思維解。雖曰引詩多斷章取義,然亦不當大違原義。故知後說為允。 今按:學者必務知要,斯能守約。本章孔子論詩,猶其論學論政,主要歸於己心之德。孔門論學,主要在人心,歸本於人之性情。學者當深參。 白話試譯 ——-先生說:。《詩經》三百首,可把其中一句話來包括盡,即是‘思無邪’。

四、楊伯峻《論語譯註》——-【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註釋】⑴詩三百——《詩經》實有三百五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⑵思無邪——“思無邪”一語本是《詩經·魯頌·駉篇》之文,孔子借它來評論所有詩篇。思字在《駉篇》本是無義的語首詞,孔子引用它卻當思想解,自是斷章取義。俞樾《曲園雜纂》說項說這也是語辭,恐不合孔子原意。

五、李澤厚《論語今讀》——-【譯】孔子說,“《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不虛假。”【注】《朱注》程子曰;思無邪者,誠也。《集釋》鄭浩〔論語集註述要〕:古義邪即徐也。無虛徐,則心無他鴛……蓋言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於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託虛徐之意。【記】討論非常之多。“思無邪”本是詩經《駉篇》詠馬詩中的一句。“思”是語助詞,不作’思想”解,“邪”也不作“邪惡”解。

六、南懷瑾《論語別裁》(摘錄)——

人不能沒有思想,只要是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導走上正路就好//////人的思想一定有問題,不經過文化的教育,不經過嚴正的教育,不會走上正道,所以他說整理詩三百篇的宗旨,就為了“思無邪”////////以現在的話來說,一切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只是思想問題。只要使得思想純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詩的修養就是藝術的修養,一個為政的人,必須具備詩人的情感、詩人的修養//////除了領導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對於自己的修養,更要有詩人的情操,才能溫柔敦厚,才能輕鬆愉快的為政。

七、其他(來源於搜尋)——

1、“思無邪”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文學創作理論上,孔子強調作者的態度和創作動機。程伊川說:“思無邪者,誠也。”也就是說要“修辭立其誠”,要求表現真性情,也就是詩人要有真性情,在龐雜的內容中實現“文以載道”,在客觀效果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

二是從思想上說,“思無邪”就是要歸於正誠,如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所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這裡要說,孔子認為這句詩可以包括全部《詩經》意義。邪和正,必要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仁”。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第四章第三節,說這個標準是“非禮勿視,非禮勿叫,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還要加一個“非禮勿思”。實質也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這個“仁”要比這五個“禮”所規定的範圍要廣。

2、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思無邪,乃是要使人讀詩人思無邪也。若以為作詩者三百篇, 詩,善為可法,惡為可戒。故使人思無邪也。若以為作使者思無邪,則《桑中》、《溱諸》之詩,果無邪也?”《桑中》、《溱諸》是愛情詩,在朱熹眼裡當然是淫詩。但孔子不是這樣認為,據記載,孔子收編《詩經》,依孔子對待“鬼神”,避而不談,或敬而遠之的性情,孔子不會收他眼中的淫詩入編的。所以我認為還是司馬遷說的好,“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故而有些學者認為《詩經》中有些詩句攻擊統治者,就認為孔子所說“思無邪”只限於《頌》和《大雅》是站不住腳的。孔穎達分析孔子詩教時說,夫子謂《詩三百》雖對王室政治有所諷刺,但不好做直接的,尖銳的揭露和批評,故而教人以“溫柔敦厚”。(見《禮記正義》)

3、李零從 《魯頌·駉篇》著手解釋,認為該詩中的八個“思”字是“祝辭”,“思”表示的是願望,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思無邪並列起來看,“它們都是表示沒完沒了”(《喪家狗》p70)。李零又說,“漢代喜歡用的‘未央’,也是這個意思。‘無邪’的意思,估計與之相近。”(同上頁)李零還指出,孔子引用這首詩,有故意斷章取義的意味,不一定是說一點邪的歪的都沒有。

4、最有意思的解釋來自日本美學家今道友信。 他說,“這裡所說的‘思無邪’,就是思索的垂直上升,根據定義把思考的方向確定之後,就必須把這種垂直的意向繼續下來。”粗粗看起來,今道友信非常咬文嚼字,實則不然。今道友信認為,“孔子已經預感到詩的形象和象徵性語言的升騰力量,預感到這種語言的飛翔的能力,已經感到只有使用這種語言才能使人的精神超越現象事物的限界,才能超越概念上的思考方法的平庸水準,知道了只有這種語言才能使人的精神和立足於概念的世界的彼岸相接觸。”

5、○駉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騂有騏,以車伾々。思無期思,馬斯才。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騮有雒,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

讀完前人及大家對“思無邪”的解釋,我總結一下:

1、“思無邪”在詩經原文中本是無義的語首詞,孔子引用它時卻當成了一個有實義的詞,可以理解為斷章取義,也可以理解為孔夫子的故意曲解。這一觀點我比較認可。

2、綜合各家解釋,在孔子的話裡,“思無邪”包含以下意思,在我看來並無矛盾衝突,只是解讀角度不同而言。

(1)孔子編纂詩三百的目的和效用,在於令學詩的人“歸於正”,即朱子說的“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其用歸於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2)《詩經》全篇,是人的真情實感的抒發,沒有造作虛偽。程子曰:“‘思無邪’者,誠也。”,我覺得有這方面的意思。如上面的引文“無論其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於至情流溢,直寫衷曲, 毫無偽託虛假”。但是真情實感並不一定會是正確的,所以孔子要進行編纂,從而使編纂後的詩三百能夠“導人以正”。

(3)“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學詩可以教人以“溫柔敦厚”。從這一解釋可以看出,孔子編纂《詩經》,從效用而言,有兩方面,一是引導人的思想歸於正途。二是提高修養,使學詩的人在抒發情感乃至行事時,按中庸之道實現自然的有節制的抒發,即使喜好美色卻不會導致淫亂,批評人、表達怨恨也不那麼尖銳、激烈,能顯得溫柔敦厚,有理有據。

本頭條號垂直領域為國學尤其是儒學的解讀感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