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挑刺是給孩子成長機會。良性面對挑刺將使孩子成為優先幫教物件

2022-01-16由 牽牛堎 發表于 畜牧業

堎的拼音和組詞怎麼寫

一、挑刺是常有的事

挑刺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這是因為人無完人,都有缺點,難免存在差錯;又因為人都生活在社會群體中,個人的不足難免暴露出來,被旁人發現、指出。

但詞典上的解釋,挑刺就是“故意找差錯”。這種解釋側重於把挑刺理解為帶有貶義的詞語,似乎找出別人的差錯是一件不懷好意的事情。類似的詞語還有揭短、找茬,敵意更強。

差錯就是差錯,自己沒發現,被別人幫著找出來了,有利於改正、進步,原本是好事。但加上“故意”的意思,味道就變了,成為責備用語。這種貶義化的理解,會對人們正常地指出別人的差錯產生妨礙。為了避嫌,人們會下意識地放棄挑刺。即使發現了別人的差錯,也不一定會指出來。舉手之勞,變得縮手縮腳。

二、挑刺多半都是善意的

實際上,找差錯有善意的,有惡意的,沒有不故意的。不故意,人們也可能會偶然撞見別人的差錯,但那就不叫找差錯了。 找差錯,既然是想著去找,自然是故意的,人們沒必要突出其“故意”的成分,對“挑刺”產生警惕、反感。

費心挑刺找差錯,費力指出別人的差錯,一般而言總是有助於改正錯誤,使人完善,因而多半都是善意的。這才是最重要的。那有沒有相應的褒義詞呢?一時想不出。指正、斧正等詞語比較接近,但多作為下級對上級的謙詞。文雅是文雅了,可惜雙方都不太當真的,起不到實際作用。

相比貶義化的理解,如果能把挑刺理解為中性詞、褒義詞應該更好,更能發揮其價值。如果挑刺能像門診、教育、考核等詞語一樣正面理解,好說、好用、好接受,無疑將對人的成長、發展、完善有普遍的促進作用。

三、挑刺沒有多少惡意的空間

惡意的挑刺,要麼確有其錯而揭短,意圖側重於拆臺壓人,但由於有漏洞在先,也不好怪罪別人挑刺,只有堵住漏洞完善自己,使其變成好事。要麼無中生有而造謠,其意圖側重於洩憤害人,表面上像挑刺,實際超出了挑刺的範疇,不屬於挑刺的責任,而且也很容易被戳穿而陷於敗露。

變成好事也好,容易敗露也好,都限制了惡意的發揮空間。因而不必特別在意挑刺的惡意。

四、抗拒挑刺不利於完善自己

貶義化地理解挑刺,以為找差錯就是故意為難人,這種理解更符合抗拒別人找自己差錯的口氣,有諱病忌醫的味道,不利於發現差錯、改正差錯,不利於完善自己。

實際上,抗拒別人找差錯,在乎的不是別人是否故意、有無惡意,在乎的是自己的差錯被人發現。他們自尊心過強,認為有差錯不光彩,被人發現差錯是丟人現眼,以至過於敏感。所以才抗拒,遷怒於發現、指出差錯的人,拿對方的故意、惡意說事。實則是自己的護短、怕醜心理作怪。

五、大氣的人視挑刺為幫助

也有人大氣,就事論事,不護短不怕醜。他們聞過則喜,甚至特意請人給自己挑刺揭短找差錯,好比上醫院請醫生給自己看病一樣。他們不在乎別人挑刺是否故意,不在乎自己有差錯被發現是否丟人,只在乎自己能否進步、完善。他們自尊心也強,希望自己盡善盡美,能減少差錯就是進步。所以他們樂於有人能給自己找出差錯,將其視為可喜的幫助,不但欣然接受,而且非常感謝。

六、挑刺雖有短痛更利長遠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樣的格言自古就有。

鄒忌講了自己受身邊人矇蔽的例子,勸齊王納諫,齊王聽後下了一道旨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過錯的人,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人,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傳到我的耳朵裡的人,得下等獎賞。”一年以後,就沒有什麼可進諫的了,各方面都得到改進了,受到周邊各國羨慕。

看病,要麼自己觀察,要麼請人檢查,要麼等待爆發。挑刺找差錯也是一樣。一般而言,旁觀者清,角度也多,視野也寬,更能發現差錯。所以應該歡迎別人幫助自己找差錯。凡人都免不了有病,最好當然是早發現早治療,雖然短痛一時,但卻有利於長期健康。

七、不挑刺隱患不除後患難料

不挑刺,不暴露缺點,雖然短期看好像是完美無缺的,但卻容易暗藏危機。

扁鵲拜見蔡桓公時,觀察了一會兒說:“大王,據我看,您皮層上有點小病需要醫治,免得向體內發展。”蔡桓公說:“我的身體很好,什麼病也沒有。”扁鵲走後,蔡桓公對左右的人說:“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顯示自己高明。”扁鵲第二、第三次拜見,發現蔡桓公的病越來越深,一再提醒。蔡桓公都愛理不理。第四次時扁鵲老遠望見蔡桓公,轉身就離開了。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扁鵲嘆道:“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我也無能為力了。”幾天之後,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已不見蹤影。不久蔡桓公就病逝了。

小病不治,大病難醫。通常來說,總是先有小差錯,然後經過惡化才會釀成大差錯。這就給了人們早發現早控制的機會。不挑刺,放棄發現、控制小差錯的好機會,大差錯的後患就難以預料了。

八、應該從小教導孩子良性面對挑刺

養成孩子自我檢查的意識。

自己有目標的方面,就按目標去要求自己。比如“吾日三省吾身”: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信了呢?老師教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養成孩子見賢思齊的習慣。

自己不明確的方面,可以透過交往獲得正反借鑑。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在與人交往時看到做得比自己好的人就學習他們的優點,看到做得不好的就加以避免。

養成孩子虛心請教的態度。

自己看不到的缺點、錯誤難免還有,那就要善於請別人指教。向老師請教,向先進請教,向前輩請教。面對別人的指教,始終保持虛心態度,“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養成孩子聞過則喜的心態。

在沒有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偶遇他人指點,也能欣然接受。哪怕對方說得不對也不要緊,毫不怪罪。做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孩子能在心理上良性面對挑刺,並在日常言行中表現出來,會在身上產生一種吸引力,使自己成為老師、同學和周圍所有人眼裡的優先幫教物件,像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那樣,充分吸納身邊環境中有益的營養。

這與那些自高自大、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孩子完全不同,雖然嘴上不說“耶!我是最棒的”,但終將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