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

2022-01-13由 知鴉 發表于 畜牧業

棨戟怎麼讀拼音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歷來便有一種說法,是為尋找建文帝。

清朝修訂的《明史·鄭和傳》中就有記載: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

惠帝即建文帝,朱元璋的嫡孫,朱棣的侄子。建文帝想要削藩,朱棣以此為由發動靖難之役,一路攻下南京城,自己稱帝。傳聞建文帝在城破之日自焚而死,但也有逃出宮廷、流亡海外或遁入空門的說法,眾說紛紜。

建文帝是死是活對朱棣來說很重要,但鄭和下西洋是為尋找建文帝的說法並不可信。

首先,沒有史料可以直接證明這一點。據明朝的歷史地理著作《殊域周咨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被反對出海的官員劉大夏銷燬,雖然現代史家對此存疑,但普遍同意檔案在清朝建立前已經失蹤。

也就是說,《明史》這句話也沒有切實依據,或許史官是受了明後期野史的影響。

而且,這種說法邏輯上也不能成立。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已是朱棣登基三年後,而且越往後帝位越是穩固,沒必要為了建文帝,興師動眾去到印度以西甚至東非沿岸。此外,建文帝性格優柔,又缺乏政治軍事經驗,就算流落海外,對朱棣也無法造成威脅。更何況,鄭和船隊大張旗鼓的架勢,哪裡像是搜尋死敵。

但一個這麼多漏洞的說法,為什麼仍有很多人相信?

其實它根植於一個真實的基礎:朱棣奪位名不正言不順,帝位正當性永遠是他的一個心病。

01.

麒麟現世

正當性的證明姍姍來遲:永樂十二年(1414),榜葛剌國(今孟加拉)使臣向朱棣進獻了一隻「麒麟」。

麒麟是祥瑞之物,相傳只有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此時明朝的國力蒸蒸日上,麒麟現世,豈非意味著現在就是盛世,朱棣就是明君?那麼帝位正當與否,自然就毋庸置疑了。

朱棣肯定很高興,他鄭重地吩咐宮廷畫師將這榮耀的一幕畫了下來,並讓著名書法家沈度題字《瑞應麒麟頌》。當朝大臣也紛紛寫詩讚頌,彙編成的《瑞應麒麟詩》有16冊之多。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

沈度作序《瑞應麒麟圖軸》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圖中特徵很明顯了,這裡說的「麒麟」就是長頸鹿,產於非洲衣索比亞。

麒麟是上古時代就虛構出來的神獸,形象是龍頭、鹿身、牛尾,一系列動物的混合體。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

▲ 明代王圻、王思義所撰類書《三才圖會》中的麒麟畫像。「麒麟即長頸鹿」的認知僅在鄭和下西洋期間盛行,其後傳統的麒麟形象迴歸主流。

為什麼長頸鹿會被皇帝百官認為是「四不像」瑞獸麒麟呢?雖然長頸鹿在明朝才第一次進入中國,但在宋人筆記中,對於長頸鹿已經有了「皮似豹,蹄類牛」「狀如駱駝」等外表記載,這類話語的描述與麒麟相近。

而更巧合的是,「麒麟」的讀音與「長頸鹿」的索馬利亞語發音相似。

可以想象,一隻中國君臣見所未見的長頸鹿,被遠在海外的國家進獻入京城,在上述兩個近似點的情況下,沒有人會拒絕承認,這就是麒麟。

於是在明朝,現實的長頸鹿附會到了虛構的麒麟身上。

榜葛剌第一次派遣使臣來朝是在永樂六年(1408),就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1405-1407)後,這顯然是鄭和促成的。永樂十二年榜葛剌進獻麒麟時,鄭和正在第四次遠航途中,而一年後他回程,又帶回來一隻長頸鹿。

這次進獻麒麟的國家是麻林(位於東非)。儘管朱棣一番謙虛推辭,但面對使節獻禮、百官稱賀的場景,朱棣還是表現出了得意,說「此皇考厚德所致」(《明史·麻林傳》)。

02.

以「貿採」充「朝貢」

自第四次下西洋以後,鄭和船隊每次返航都帶有長頸鹿。

鄭和七下西洋橫貫時長28年,對此進行研究的學者基本達成共識,以第四次出海為界,將其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三次出海只在南亞與東南亞一帶,而第四次之後都穿越印度洋,抵達了阿拉伯及東非沿岸。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起止時間及麒麟來源

航程遠及東非與帶回長頸鹿,轉折點都在第四次下西洋,這使得荷蘭漢學家戴文達(Duyvendak,1889—1954)提出一種觀點,認為鄭和船隊去往非洲就是為了長頸鹿。但其實沒有更多證據可以證實這個猜想。

無論如何,進獻麒麟從一次驚喜變成了常規動作。這些貢入京城的長頸鹿,有的來自他國贈送,比如前面說過的榜葛剌與麻林國,還有之後的阿丹與蘇門答臘,但此外,還有的長頸鹿,卻是鄭和派人購買的。

馬歡是鄭和船隊中一名翻譯,他參與了第七次下西洋,並在見聞錄《瀛涯勝覽》中記錄道:

「往回一年,買回各色奇貨、異寶、麒麟、獅子、駝雞等物。」

復旦大學鄒振環教授在《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一文中指出,明朝人常常將「貿採」來的長頸鹿列入「朝貢」的名目。第七次下西洋買來的這隻長頸鹿,大概就是《明實錄》記載的宣德八年(1433)諸國來朝時,所「貢」的那一隻麒麟。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

明代曾棨作序《明人畫瑞應圖》(區域性)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為什麼要購買麒麟來充當貢品呢?

可以推想,鄭和船隊訪問過諸國,但沒有國王準備進獻麒麟,為了迎合明皇帝的喜好,鄭和及隨從決定自行購買,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而更有深意的是,購買長頸鹿的記載同樣出現在了《明實錄》。這並不是一場面向皇帝的瞞天過海,朝廷其實知道真相,但欣然接納。

03.

麒麟外交

朱棣其實並非驕奢淫逸的皇帝。他得位不正,治下的永樂一朝卻通常被視為明代的巔峰,冠以盛世的讚譽。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

朱棣畫像,廟號成祖,年號永樂

尋找麒麟,乃至搜尋一切奇珍異寶只是附帶目的,朱棣為何在統治期間一次次地派遣鄭和船隊出海,還是要從政治層面著眼。鄭和七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成果,即構建明朝的朝貢體系。

這一方面來自現實的需要。經過元末的常年戰亂,明初的對外關係百廢待興,中國與南亞、東南亞諸國關係緊張,邊境地區常有武力糾紛。同時,海上盜匪猖狂,朝貢航路受阻。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大概每一位有野心的皇帝都會有「萬邦來朝,天下共主」的心願,朱棣這位不甚合法但功勳卓著的皇帝更是如此。隨著鄭和頻繁地出海西洋,源源不斷的外邦使臣遠渡而來,獻上各種珍奇且珍貴的禮物。

麒麟作為奇珍異寶之一,因其在中國文化中獨特的象徵意義,又反過來詮釋了朝貢體系的內涵。它如同一個外交符號,在進獻與接納中確認了馴服與統治。明朝極盛時的統治,包括對內的絕對掌控,與對外的威望輻射。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

▲ 十五世紀初,朝鮮繪製的世界地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中國位於世界中心,體現了明初明朝屬國的世界觀。

鼎盛之後便是衰落。

最後一次「麒麟貢」在英宗正統三年(1438)到來,前來進貢的榜葛剌國,正是永樂十二年(1414)第一次進獻麒麟的國家。

此時距離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已經過去八年,鄭和船隊的影響力逐漸消亡。十一年後(1449)的土木堡之變,更昭示著明朝這個龐大的政權在走向衰落。

在此之後,有明一代再也沒有長頸鹿從海上送來。直至清朝也沒有復現。

明初盛大繁榮的朝貢場面已成為追憶,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期,民間的對外貿易也是禁止的。

明朝海禁從朱元璋洪武年間開始,是為防止海盜和倭寇侵擾。縱觀明清兩代,除去短暫的海禁鬆弛,多數時間內,中國人出海經商與外國人前來貿易都受著嚴格限制。

中國以自我保護的封閉狀態對抗著外部世界的劇變。

15世紀前期,鄭和船隊多次跨洋將長頸鹿運回中國,而在20世紀初的晚晴,改革派官員端方在德國考察期間,也考慮過海運一隻長頸鹿回國,卻因航海技術限制最終未能實現。

或許拿端方借乘的船隻與明初舉國最好的寶船做比並不公平,跨越時間的比對本也沒有什麼意義。

但這不只是端方一個人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