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因寫出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最後卻魚肉百姓而病逝

2022-01-13由 葛劍生 發表于 畜牧業

憫農作者怎麼死的

因寫出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最後卻魚肉百姓而病逝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一首如今人人傳誦的唐詩,出自唐朝詩人李紳之手。每每讀及此句,都不由得感嘆李紳的才情智慧,寥寥幾筆勾畫了一個真實的唐朝底層農民的心酸處境。

高高在上的聖人,大手一揮便是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銀財寶,殊不知真實場景下他的背後有多少這樣的勞苦大眾才能堆砌起,那些唾手而得的富麗輝煌。

而當我們開啟史書想要追尋李紳的影子之時,卻發現他早已和記憶中的形象大相徑庭,

那個"憫農詩人"原來並非我們想的那樣!

因寫出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最後卻魚肉百姓而病逝

弄巧成拙的栽贓陷害

李紳因為《憫農(三首)》而留名青史,同樣也因其升官發財,相應也因它惹來爭議萬千。

李紳二十七歲得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學士,回鄉探親之時,和同榜進士李逢吉一路結伴而行,在路過一片農田之時,見到佝僂身體破衣襤褸的老農,李紳有感而發,做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聞此句大有哀嘆社會不公之意,便推波助瀾誇讚李紳用句精妙,李紳遂再做一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因寫出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最後卻魚肉百姓而病逝

這首則是更加徹底揭了朝廷的短,畢竟古代以農為本,農民尚且吃不飽肚子,又何談國家富強。李逢吉準備拿著這兩首詩,等到來日參李紳個大不敬之罪!

回到驛館,李逢吉假意以抄錄為名,實則想讓他親筆寫下自己的“罪證”,沒想到李紳作詩興致來了,又再給李逢吉重新寫了一首“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子。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回去朝堂後,李逢吉將詩作遞給唐武宗,沒想到武宗竟然感動不已,連忙向李逢吉確認作者,自責自己的確是高居廟堂而忘民生之多艱。就這樣,

李紳走上了升官之路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武宗視為真正的朝廷棟樑。

因寫出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最後卻魚肉百姓而病逝

憫農詩人也會被社會腐蝕?

據史料記載,李紳空有“憫農詩人”的旗號,但是日常生活中卻絲毫不存仁慈之意,而且生活習性鋪張,

其言行實在不一

李紳在日常飲食中,最喜食鴨舌,一餐食需花費百貫錢,因為他吃一頓就要殺掉上百隻活鴨,廚房後院都是血腥味,如此鋪張殘忍又何談粒粒皆辛苦?

另外,有一個成語“司空見慣”,據考證也是來源於李紳。

李紳好色,在朝中已有遠名

,時任蘇州刺史的劉禹錫在一次宴飲中見到了李紳豢養的歌妓,十分喜愛,寫下詩句《贈李司空妓》“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因寫出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最後卻魚肉百姓而病逝

這從側面寫出李紳的生活作風的確豪放了些。事後,李紳聽聞劉禹錫的詩詞,便知其意,將歌妓送給了劉禹錫。

李紳還有發跡後欺辱舊友同窗之嫌

,說白了就是個翻臉不認人的小人做派。

李紳所在的家族,自從武則天朝就開始擔任要職,只不過李紳的父親在他幼年離世,孤兒寡母比較不受重視,所以生活的清貧了些。

李紳後來為了讀書之事需要遠居他鄉,每次都要借住在一位名叫李元將的先生家中,李紳稱呼其為叔父。李紳入仕後,

李元將便登門拜訪,

想要藉此拉近與他的關係,為了討好李紳,一開始稱自己為弟,後來又稱自己為侄,李紳還是巋然不動,最後李元將只好自稱為孫,李紳才露出一點和緩的笑容。

因寫出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最後卻魚肉百姓而病逝

在這之後又有一位,姓崔的巡官,與李紳也算得上同窗,他想來拜會李紳,但恐天色已晚就在驛館歇息,不料他的家僕在街上與人鬥毆,鬧到了衙門裡,第二天申案時,崔巡官見衙門老爺正是李紳。

按理說這種得過且過的事情,李紳高抬貴手便算了,

可是李紳不但沒有從輕發落,反而重責崔巡官

,治他管教不嚴之罪,著衙役打他二十大板,之後發配秣陵。

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這兩件事情一出,當地百姓都有些畏懼李紳,

他的惡名逐漸傳播開來

,有人說他苛待同窗,有人說他橫加賦稅。不少人逃往外鄉,衙役來報,李紳淡淡地說道:“你沒見過麥子堆嗎?糠谷隨風而逝,只有真正飽滿的麥粒才會留下。”李紳也不作為。

因寫出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最後卻魚肉百姓而病逝

很奇怪的是,這句話傳出去之後,逃走的人就少了很多,大概是怕自己被視為“糟糠”吧!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李紳到底也是有血有肉的尋常人,他大吃大喝是真的,喜愛女色也是真的,可是說他小人做派,魚肉百姓那倒是有些冤枉,功過向來都是由後人評說。

在我看來

李紳不過是一個睚眥必報的性情中人

,李元將能夠做到巴結人,巴結到孫子輩,說明他本身應該就與李紳有過矛盾,要不然怎麼還要重新巴結呢?

與之形成對比的就是張又新,張又新早年也曾與李紳做對,之後他被罷官還接連死了兩個孩子,人生山窮水盡。

張又新只好給李紳寫通道歉,

希望他能拉自己一把。

李紳二話沒說,只問道過去發生了什麼我竟都不記得?又與張又新成了朋友 ,而李元將此種行為才是真正的小人做派,見人得勢便遠接高迎,李紳自然要整治此類人一番。

不過李紳當真做出了一件錯事,致使他晚節不保——"吳湘案"。

因寫出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而升官,最後卻魚肉百姓而病逝

吳湘被人舉報貪汙朝廷財款,在任職當地成為了最大的地頭蛇,強搶民女無惡不作。李紳奉命查案,後來得知吳湘僅是貪汙,地頭蛇一類的都是小人抹黑,吳湘有罪倒也不至死。

可是唐朝末期有“牛李之爭”,李紳處於李派李德裕麾下,吳湘父親與李德裕有仇,李紳為了維護李德裕,幫他殺掉了仇人之子,

當時的李紳已經變成73歲高齡。

沒過幾年,李紳病逝。他死後,朝廷有人上書,要求重查吳湘案,這一查便將當年的實底全都抖落出來。李紳有罪,但他已死,古代有連坐制度,

皇帝下令"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

,真乃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結語

總的來說,

李紳既不是個好人也不輕易能說他是個壞人,我們發現他常常處於灰色地帶

。不過人在江湖時常身不由己,如果我們自身處於那個位置,也不一定能做的比他更好,至少大機率上我們寫不出《憫農》這樣的千古絕句。

文/史書百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