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如意菜:纖纖細細情味長

2022-01-12由 唐詩宋詞天地 發表于 畜牧業

抑讀音挫是什麼意思

如意菜:纖纖細細情味長

前兩天,住在鄉下的母親打來電話,說她生了一囤子“不用刀切自來菜”,讓小弟給我送來,說是不加生長素,都是自然生長的,比菜市場、超市賣的味兒純著呢。我有些懵,“不用刀切自來菜”是什麼菜呀?母親笑眯眯地說:“你忘了呀,抽筋菜、眼子菜,刀不切自來菜,小時候常給你們幾個唸叨呢。”

我一下記起來了,為偌大歲數還如此幽默的母親而欣喜,她說的是農家極易生髮、也是冬天最為尋常的豆芽菜。我的眼前不由浮現出黃豆芽白生生、黃微微,細細長長、柔柔弱弱的模樣,想起它那甜甜脆脆、醇香耐口的滋味……

豆芽菜應該是我們的國粹,為黃豆芽、綠豆芽、黑豆芽和小豆芽的總稱,是大眾化的傳統菜餚,多指黃豆芽菜。豆芽是冬春之季一種常見的蔬菜,在塑膠農膜還沒有出現,溫室大棚技術沒有得到應用的年代,冬季的蔬菜十分奇缺,豆芽卻一枝獨秀,因其簡便易生、物美價廉,成為一道清香爽口、營養豐富的風味美餚,一直以來為人們所喜愛。

豆芽古稱豆櫱、大豆黃卷,因其長一寸許,狀若如意,故還被稱作“如意菜”“稱(寸)心如意菜”,有的人家大年初一要吃一盤豆芽菜,以祈求一年之中事事稱心、件件如意。豆芽在我們的印象中,大多是蔬菜中的“弱小子”,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形容一個人身材羸弱,都要說他“長得像根豆芽菜”。不過,別看這豆芽細細弱弱,可它是古今通吃的寶貝呢。

如意菜:纖纖細細情味長

豆芽的歷史可謂悠久,在我國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成書於漢代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就載有“大豆黃卷”,“造黃卷法,壬癸日(指冬末春初),以井華水浸黑大豆,候芽長五寸,幹之即為黃卷。用時熬過,服食所需也。”這樣培育出的豆芽,稱其“味甘平,主溼瘴、筋攣、膝痛”,說明當時豆芽的應用已相當普遍了。不過,豆芽長期以來主要用於醫藥養生之食。

南朝時梁代的陶弘景雲:“黑大豆櫱芽,生五寸長便幹之,名為黃卷,用之熬過,服食所須。”

到了宋代,豆芽才作為冬令蔬菜加以培育。最早記載豆芽菜培育方法,始見於宋代林洪的專著《山家清供》:“溫陵人前中元數日,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秕置盆內,鋪沙植豆,用板壓。及長,則覆以桶,曉則曬之,欲其齊,而不為風日侵也。中元則陳於祖宗之前。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鹽、苦酒、香料可為茹;卷以麻餅尤佳。色淺黃,名鵝黃豆生。”文中的生豆芽之法與我們現在的培育技術相差無二,記述的烹飪方法也較為詳細。

如意菜:纖纖細細情味長

不僅醫典醫籍中記述豆芽之妙,一些文人墨客也愛著豆芽的玲瓏剔透、清素爽口,寫詩讚之。南宋詩人方岳作有一詩《豆苗》,將豆芽的培育和烹飪、食用過程描述得細緻入微,詩曰:

江南之筍天下奇,春風匆匆催上籬。

秦郵之薑肥勝肉,遠莫致之長負腹。

先生一缽同僧居,別有方法供齋蔬。

山房掃地布豆粒,不煩勤荷煙中鋤。

手份瀑泉灑作雨,覆以老瓦如穹廬。

平明發視玉髯磔,一夜怒長堪水菹。

自親火候瀹魚眼,帶生芼入晴雲碗。

碧絲高奈涎滑蓴,脆響平欺辛螫蔊。

晚菘早韭各一時,非時不到詩人脾。

何如此雋咄嗟辦,庾郎處貧未為慣。

方岳寫的是綠豆芽,他是把豆芽作為齋食來寫的,不僅把如何培育交代得甚為清楚,而且描述的色香味令人垂涎,結尾以南朝庾杲之樂貧樂道之典,說明清貧、樸素的生活一樣養人養性。

豆芽為尋常人家佐飯餬口的小菜,到了明代,豆芽漸漸登上大雅之堂,開始普遍食用。明代宣德年間,一位學子陳嶷參加殿試,以豆芽為題吟詩作賦,其中經典之段為:

有彼物兮,冰肌玉質。

子不入淤泥,根不資於抉植。

金芽寸長,珠蕤雙結,匪綠匪青,不丹不赤。

宛訝白龍之須,彷彿春蠶之蟄。

雖狂風疾雨,不減其芳;重露嚴霜,不凋其實。

物美而價輕,眾知而易識。

不勞乎椒桂之調;不資乎芻蒙之汁。

數致而不窮,數餐而不餒。

——《豆芽菜賦》

這個考生簡直妙語連珠,讚譽豆芽“冰肌玉質”“金芽寸長”“白龍之須”,把普通豆芽的生長、形態描繪得無以復加,並以物寓情,直抒胸臆,著實了得,他旋即金榜題名,後被朝廷委任為浙江道御史。

如意菜:纖纖細細情味長

明代還出現了製作豆芽菜的小作坊和販賣豆芽菜的小商販,說明豆芽菜已成為人們冬季餐桌上的尋常菜蔬。

晚明書畫家、文學家徐渭向來關心老百姓疾苦,當他看到寒風中守著豆芽攤賣豆芽的一位老者,凍得瑟瑟發抖,不由同情起來,遂為他的豆芽店題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長長長長長長長,下聯是:長長長長長長長,橫批是:長長長長。好多人看了不明就裡,肚裡有點文墨之人抑揚頓挫念起來,並略加解釋,眾人這才明白,連連讚歎,老漢的豆芽生意也隨之火了起來。

原來,“長”字有兩個讀音,分別是cháng和zhǎng,不同的讀音意思也不一樣,前者是名詞,指空間距離,後者是動詞,表示長大、成長。上聯讀音zhǎng,意思說:豆芽的價格快點漲,漲得越高越好;下聯讀音cháng,意思說:製作的豆芽快點長,長得越長越好;橫批應讀zhǎngzhǎngchángcháng,是對上下聯的總結,可謂是相當精妙。

如意菜:纖纖細細情味長

詩人們寫詩撰聯,讚美這廉價之菜平民之菜,醫家、美食家也對豆芽讚不絕口。明代李時珍在其東方醫藥學巨典《本草綱目》中雲:“惟此豆芽白美獨異,食後清心養身。”

清代大文人也是美食家的袁枚,著有被譽為“廚房聖經”的烹飪著作《隨園食單》,專門對豆芽進行記述:“豆芽柔脆,餘頗愛之。炒須熟爛,作料之味才能融洽。可配燕窩,以柔配柔,以白配白故也。然以其賤而陪極貴,人多嗤之,不知惟巢由正可陪堯舜耳。”末句很有意思,“巢由”即巢父和許由,皆上古之高士;堯舜,是上古兩位聖明君主。袁枚把豆芽菜配燕窩,比喻為高士佐聖君,可見平素的豆芽在其心目中地位之高。

豆芽菜,是古代東方人智慧的一個小結晶,因此它和豆腐、醬、麵筋並稱為我國食品的“四大發明”。唐末宋初時,豆芽的生產技術首先傳至日本,後傳入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據傳在清末李鴻章出使歐洲時傳入西方,因此還有“李鴻章雜碎”之說。

如意菜:纖纖細細情味長

而今,豆芽是國人餐桌上最普通不過的蔬菜,或炒或燉或煮,或焯水涼拌,一鍋香辣辣的水煮魚、熱騰騰的小火鍋,尤其少不了它那銀亮的身影。

不僅如此,一些宴會酒席上的特色菜、招牌菜,豆芽也頻頻亮相,比如孔府菜中的“油潑豆莛”、江蘇的“銀苗雞絲”、江西的“雀菜雞絲”、湖南的“銀針攔雞絲”、北京的“掐菜牛肉絲”、福建的“芽心爆腰片”、杭州的“掐菜炒雞絲”、貴州的“雞絨銀條”,等等。

一根根清清素素、白白嫩嫩的豆芽不顯山不露水,一旦妙手調和,漸入佳境,其素白之色、妙曼之形令我們眼眸為之一亮,及至品咂其脆爽之感、甜香之味,繚繞於舌尖的是纖纖細細之柔情,平平淡淡之本色……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