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縉雲茭鴨共生系統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

2022-01-11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畜牧業

菰米種植畝產多少

6月16日上午,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農業農村廳主辦的“農民講黨史 農村看發展”第二屆浙江省農民故事大賽總決賽在麗水市縉雲縣河陽村文化禮堂舉行。活動現場還同步啟動2021新時代鄉村閱讀季,助推浙江縉雲茭白——麻鴨共生系統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活動。

縉雲茭鴨共生系統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

縉雲茭鴨共生系統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

縉雲是一個傳統農業縣,近年來大力發展以“兩黃兩白一紅一灰一黑”的五彩農業為代表的特色鄉愁富民產業。其中“一白”縉雲茭白和“一灰”縉雲麻鴨,兩個產業在縉雲傳承發展700餘年,已深深融入縉雲農民的生活,形成獨具特色的縉雲茭白麻鴨共生系統,目前縉雲縣茭鴨共生面積累計達10萬多畝。茭鴨共生核心保護區畝產值達3萬多元,助推縉雲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12年保持高位增長,2020年增速位列全省第1。

縉雲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這一系統的保護、傳承、發展和推廣,贈“茭鴨”活動就是一個有力助推浙江縉雲茭白麻鴨共生系統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好載體。

縉雲茭鴨共生系統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

縉雲茭鴨共生系統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

縉雲茭鴨共生系統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

源遠流長的歷史

縉雲麻鴨養殖歷史悠久,但由於縉雲地處偏僻,古籍記載十分稀缺,因此真正見諸文字記載的歷史,至今只找到大明成化壬寅年(1482)編修的《處州府志》。縉雲栽培茭白歷史,最早有文字記載可追溯到700年前的元朝。印刷於元至正年間的《仙都志》即明確記載:“菰根”,入草藥類,食之可治暑溼腹痛,中焦痼熱,酒精中毒,乳汁不通。清乾隆丁亥(1767)《縉雲縣志》則記載為“茭”。清道光《縉雲縣志》可見諸蔬菜品種“茭筍”的記載。在大清康熙《縉雲縣志》和光緒《縉雲縣志》,就記載了與“茭草”有關的地名。比如:南鄉舒洪有“茭堰”、西鄉新建有“茭嶺”和“茭雅”。

縉雲茭鴨共生系統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

在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新建鎮河陽村,一棟建於大清咸豐年間的“十八間道壇”外牆上,有一幅成群鴨子和一叢叢茭草相依相偎的古壁畫。更神奇的是,在這幅馬頭牆窗簷下的古壁畫中,在這群棲息在茭白叢中的草鴨群裡,其中的一隻伸長脖子,正在啄食茭白的長穗,恰如專門為此詩而畫的插圖。

縉雲茭鴨共生系統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

互惠共生的模式

茭白莖葉高達2-3米,夏季可為成群的草鴨遮擋炎炎烈日,而在茭田中乘涼的草鴨,則以茭白各個生長時期出現的害蟲為美食,為茭白的茁壯生長提供保護。草鴨在茭田中所拉的鴨糞鴨尿,又為茭白提供了天然肥料。同時,成群結隊的草鴨在茭叢中追逐爭搶飛蟲,又為茭白提供了通風、松泥服務。草鴨為補充植物蛋白,還會不時地吞食茭田中與茭白爭肥爭水的浮萍,最佳化茭白的生長環境。到了夏末初秋,茭白抽出長穗,開花後結出“菰米”,又是草鴨最喜歡的食物。菰米蛋白質含量豐富,鴨子食後又會多產卵。茭鴨共生模式作為傳統的耕作模式,不僅有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的功效,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具有很強的自發性和持續性。

縉雲茭鴨共生系統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

完備的技術體系

縉雲茭鴨共生系統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

結合縉雲悠久的茭白種植歷史與麻鴨養殖歷史,透過世代勞作與改進,形成了獨特的適應當地氣候的茭白麻鴨共生技術。

具體操作為:每年10月中旬前進行茭田翻耕,並施入基肥;單季茭在9 月下旬至10月旬進行育苗,11月中旬前完成定植;4 月中旬後開始田間投放麻鴨,選30 日~50 日齡、重量0。5 公斤以上的健康麻鴨,每畝投放3 只~5 只,投放1周內適時補飼,宜補飼玉米飼料,補飼量為25 克~50 克/天·只;4月至9月期間做好茭白田間的肥水管理、病蟲草害防治等工作;單季茭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採收(高海拔地區可提早至7月中下旬)。

縉雲茭鴨共生系統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

文章來源:縉雲釋出

原標題:《縉雲茭鴨共生系統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