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先秦時期王室的童真童趣——石鼓有文曰汧沔

2022-01-09由 朔漠風鈴 發表于 畜牧業

沔拼音怎麼讀

“舫舟又漁麴鱮魴,何以貫之維柳楊。”先秦石鼓刻文,籀文鼓形,四言為詩。《汧沔》詩篇,述襄公事,童趣無限。

先秦時期王室的童真童趣——石鼓有文曰汧沔

學習古文字,溫故方能知新。

音樂:

《石鼓汧沔》詩曰:

汧殹沔沔,承彼淖淵。

鰋鯉處之,君子漁之。

澫又小魚,其遊散散。

帛魚鱳鱳,其san氐鮮。

黃帛其bing,又魴又鮊。

其qi孔庶,臠(lan)之shishi,

汗汗團團。

其魚隹何?隹鰱隹鯉。

何以ren之?隹楊及柳。

初從塗師習之,甚覺欣喜:兒時抓魚,畫面亦然。這篇有詩經風格的石鼓文被不少人定名為《汧殹》,然而“殹”只是個發語詞,相當於“也”。因此,我更傾向於塗師定名的《汧沔》,信雅且達,童趣盎然。

先秦時期王室的童真童趣——石鼓有文曰汧沔

讀懂這篇石鼓文不難,但是真正讀通這篇詩文卻非易事,正所謂:大道至簡。塗師一輩子致力於古文字研究,創造性地從讀音變化中釋通了不少學術界模稜兩可的古文字。因我與塗師是臨縣老鄉,所以他所言所思,我領悟較深。

學習石鼓汧沔,其中有兩個關鍵字解釋通順了,整篇詩文的畫面感也就出來了。

第一字是“臠”,郭沫若先生認為是“魚餌”;羅君惕先生認為是“用刀剖魚”。

因此,網上關於這句詩文的解釋多為“取魚將臠,魚則躍去也”意思是“準備剖魚時,魚兒活蹦亂跳還想逃跑”。

有水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在河溝裡下水抓魚是不會用魚餌的,儘管郭沫若先生是個大家,但並不一定能體會全國各地的生活經驗,尤其是具有農村天真童趣的抓魚生活經驗,因此這種解釋最先應該被否定。

解釋為“臠”,乍一看,十分有道理。然而,結合上下文就能看出,這種解釋前後矛盾。原因是詩文最後兩句意為 “拿什麼來穿這些魚呢?就用楊樹枝和柳樹條吧?”有過童年抓魚經驗的人就會知道,在沒有任何工具的情況下,抓到的魚用柳條穿成一串是十分便捷實用且很有生活經驗和畫面感的事情。如果抓來的魚都已開始剖了,那再問拿什麼串這些抓到的魚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塗師則根據方言發音認為,“臠(luan)”為“攔(lan)”的古時發音不同而已。

典型的例子就是雖然與塗師臨縣而居,但“車”的發音我們縣為“che”,而塗師那為“chai”。

第二個字是塗師解釋為“bao”,意思跟現代的漢字“紉”意義相同;這個字也就是不少人解釋為“橐(同囊)”字,但這種解釋確是意通境不通。

關於這個字的本意,我十分贊同塗師的大膽推測。《史記·秦本紀》載:“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秦公攜人東獵,偶遇汧河水滿,魚遊其間,於是興致大發,與部下下水抓魚,由於是臨時起興,沒有攜帶抓魚和裝魚的工具,於是就把抓來的魚用楊枝和柳條穿起來。這是多麼富有童真童趣的一幅和諧畫面啊!

釋曰:

春天汧河的水盈溢河床,滿滿的河水多有深潭。

河中魚兒有鯰魚也有鯉,秦公帶著臣子來捕魚。

水的轉彎處有很多小魚,人一到受驚四散逃匿。

白的魚魚鱗光照的耀眼,拿來做肉醬肯定可口。

花的魚斑紋有黃也有白,拿來熬魚湯肯定鮮美。

被攔起來的魚到處遊動,驚慌中尋路團團亂轉。

河溝裡都有些什麼魚呢?河裡遊動的有鰱有鯉。

該拿什麼來穿紉它們呢?就用楊樹枝柳樹條吧。

這種情景是水鄉農村孩童兒時捉魚抓蝦極為平常的一個場景,一個畫面。然而,對於襄公而言,這是不同尋常的大事,所以必須刻石銘記,以示後人。於是,石鼓汧沔便應運而生,流傳後世。

先秦時期王室的童真童趣——石鼓有文曰汧沔

玉,石之美者。古人比德於玉,因此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之說。

先秦時期王室的童真童趣——石鼓有文曰汧沔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殷宅土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