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瀕臨消失的9種閩南民間老手藝,懷念古早味

2022-01-05由 壹笑奈何也 發表于 畜牧業

閩南雞卷皮怎麼製作

瀕臨消失的9種閩南民間老手藝,懷念古早味

挽臉

1挽臉

“挽臉”(閩南方言“挽”是拔的意思)又稱挽面、絞面,是閩南民間流傳的古老美容護膚技法,主要是用細線拔除臉上汗毛,使臉面光滑柔嫩。按習俗,準新娘在出嫁前要請人將臉上細毛拔除,寓意脫胎換骨變成新人。(圖/陳敬聰)

瀕臨消失的9種閩南民間老手藝,懷念古早味

纏花

2纏花

“纏花”是一種擁有悠久歷史背景的傳統民間技藝,利用卡紙、細鐵線、紅頭繩,透過纏、繞、捏等技法制作成模擬花。細緻典雅的纏花,成了閩南婦女的日常頭飾及祭祀的必備用品,都寓意富貴吉祥,故而又俗稱為“吉花”、“春仔花”。(圖文/許著華)

瀕臨消失的9種閩南民間老手藝,懷念古早味

鱟勺

3卷鱟勺

瀕臨消失的9種閩南民間老手藝,懷念古早味

鱟勺的原料取材於鱟。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從古早起就被人們製作成勺子。這種耐溼耐熱的純天然勺子,過去一直用來做飯勺、湯勺、水瓢。弧形的勺口與球形底鐵鍋相吻合,成為家家戶戶灶臺上必備的工具。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塑膠勺、鋁勺、不鏽鋼勺等取代了鱟勺的功能,如今除了在閩南鄉村宴席上,已經很難再看到鱟勺的蹤影。(圖/王柏峰)

瀕臨消失的9種閩南民間老手藝,懷念古早味

4妝糕人

“妝糕人”是以傳統大米粉、糯米粉、調色素、蠟油等為原料,經過祖傳工藝加工,配置成為五顏六色的具有良好的塑造力的糯米糰,以搓、捏、團、挑、揉、壓、按、擦、撥等多種捏塑手法,再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經過製作,塑成高約10釐米的“妝糕人”,用豎條“妝糕人”軀體的竹籤為支撐,可舉可插。(圖/廈大“指尖閩南”實踐隊)

5剪瓷雕

瀕臨消失的9種閩南民間老手藝,懷念古早味

剪瓷雕是福建閩南寺廟祠堂、仿古建築或園林建築中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它選取各種顏色鮮豔的彩瓷器,或利用殘損價廉的彩瓷為材料,按需要用鉗子鉗成形狀大小不等的細小瓷片,再用它一片一片來貼雕人物、動物、花卉、山水等,用來裝飾寺廟宮觀等建築物的屋脊、翹角、門樓、壁畫,具有色彩鮮豔、造型生動、立體感強、久不褪色的特點,被譽為屋脊上的藝術奇葩。(圖/林善傳)

6刻制龜印

瀕臨消失的9種閩南民間老手藝,懷念古早味

粿和龜印

紅龜粿是將通常染成紅色幷包有餡料的糯米粉團壓上壽龜的紋樣,再進籠屜蒸熟的一種粿,是閩南人過年、過節、祭神,以及孩童滿月、家居喬遷諸事家中儀典祭拜之必備。壓制龜紋的器具叫龜印,龜印的刻制是一項專門的手藝。

7製作眠床

瀕臨消失的9種閩南民間老手藝,懷念古早味

眠床

在閩南一帶,床是一個重要的物件。婚床很重視仿古,通常做床的木料選用優質的杉木、樟木、楠木等,三面圍屏,雕刻人物、山水、花鳥。床的正面一如客廳,置長方形帖案。在閩南方言中,“床”也習慣地稱為“眠床”。

瀕臨消失的9種閩南民間老手藝,懷念古早味

8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曾是安溪最為普及的紡織品,人們用它製成被面、衣服、包袱皮、蚊帳等日常生活用品。由於具有耐看、耐洗、耐曬等優點,藍印花布長期受到老百姓的喜愛,在民間廣為流行。由於現代化紡織印染技術的衝擊,藍印花布作坊都已荒棄,從前流傳下來的藍印花布也隨之日益少見。

瀕臨消失的9種閩南民間老手藝,懷念古早味

笠子帽

9竹編

竹椅、竹床、竹籃、竹蒸籠、竹梯……提起純手工竹編,對成長於上個世紀80年代閩南人來說,並不陌生。手工竹製品曾經是那個時代閩南百姓家裡最常見的生活用品。然而,伴隨著社會變遷,傳統的竹編制品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圖/石獅日報)

小時候跟爺爺奶奶住在農村,厝邊老婆婆隔斷時間就叫奶奶輓聯,然後兩人一起聊天纏花,爺爺呢就在旁邊編籃子,我和姐姐就在庭院曬著太陽讓爺爺編個“公雞”給我們玩,那段時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