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人生的下半場,拼的就是“門當戶對”?

2022-01-05由 紫陌讀書 發表于 畜牧業

幼失怙恃是什麼意思

山間的路氤氳著霧氣,衣服被濛濛的雨打溼,胸前和雙指令碼該覺得冷,背後卻因為疾步而行被汗溼,更因為難耐的情緒而焦躁。初識愛情在這樣年輕的年紀,在這樣如夢似幻的山裡,就註定這是一場足以銘記但是卻不可能結果的感情。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一場足以銘記,卻不能有結果的感情,是怎樣的感情?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美好的愛情抵不過現實?真有這樣的故事,是

只能相逢,不能相守嗎

《伊豆的舞女》就是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講述了“我”,隻身到伊豆旅行的途中,遇到舞女薰子後,產生了思慕之情。而這份似戀非戀的情愫,隨著

“我”的離開

,不得不被

割捨

故事是悲劇的

,因為它讓人“嘗”到了憂傷的味道;

究竟是愛而不得的落寞

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無助?故事也是浪漫的,

甚至浪漫到經不起現實的

“磨練”。

因為比起虛無縹緲的浪漫,現實更令人裹腹。

門不當戶不對的世俗感,

卻成了橫亙在這段浪漫之間的

障礙。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人生的下半場,拼的就是“門當戶對”?

1. 浪漫的相遇,卻逃不過現實的差距

根據

百度百科

上,對

門當戶對

的解釋,紫陌圈出了關鍵詞,

“社會地位”“經濟狀況”“職業”。

門當戶對:指男女或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職業相當,很適合交往或結親。否則夫妻不和,子女受罪,影響巨大。

簡單地說,如果上述三點無法滿足的話,即便結合,也不會有善終。而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之所以會

無疾而終

,也就是

因為這些障礙的存在

“我”是大學預科生,是舊制高中高二的學生;而薰子是一名舞女。

在當時社會,舞女處於社會的

最底層

、食物鏈的最低端,受盡了別人白眼。比如,

每個村子的入口處都豎立著一塊牌子,上寫:乞丐、巡迴演出藝人禁止進村。

比如,客店老闆們面對藝人時,表現出的輕蔑態度。

而“我”在當時的日本,社會地位卻

很高

。就連作為長者的茶館老太婆,見到20歲的“我”,都會喚一聲“少爺”,還會使用敬語。

儘管作為社會精英的“我”,不顧身份地位的差距,“愛”上了舞女。但是,“我”最終還是沒有勇氣,讓這份感情繼續。

因為“我”不自覺地優越感,和薰子習慣性的卑微感,

讓“我”和薰子,變成了兩條無法相交、且越離越遠的平行線。

“我”和薰子一起走在鄉間小徑時,薰子總是在“我”身後,和我保持不到2米的距離。

這是他們之間的“距離”,也是薰子的卑微。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人生的下半場,拼的就是“門當戶對”?

發現泉水,“我”坦然接受先喝乾淨水;入座時,“我”坦然接受薰子為我撣去身上的塵土;下山時,“我”坦然接受薰子從田埂上,尋來的竹子柺杖。

這是他們之間身份的差距,也是“我”的優越,更是薰子的卑微。

事實上,相愛的兩個人,一旦陷入

一個卑微付出、一個欣然接受

的怪圈,結局就只能是一曲《涼涼》。

因為任何形式上的不平等,都無法讓一段關係延續。

參照經濟學的邊際遞減效應,

可以這樣理解:即如果一方

長期付出

,另一方就會把付出當作

理所應當,

並且不會從索取中

獲得

滿足感,

反而會

因為得到太多,而產生厭惡感。

這樣,習慣付出的一方,不僅會

喪失

戀愛關係中的話語權,也會變得越來越

卑微;

而習慣索取的一方,則會越來越“膨脹”,膨脹成

食人的吸血鬼

“我”因薰子的美貌而傾心,但社會對舞女的白眼,尊卑有別的

心理暗示

,卻讓主人公

不得不選擇理智,不得不放下這段露水情緣。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人生的下半場,拼的就是“門當戶對”?

2. 《伊豆的舞女》創作靈感來源於生活

《伊豆的舞女》基調是

悲涼

的,這與川端康成

悲哀的人生底色

有關。川端康成是

沒落的貴族公子

幼失怙恃

後,便和祖父母生活在了一起,後來

祖父母也相繼離開

了自己。

這位

“參加葬禮的名人”

,在親人離去後,性格變得

敏感自卑

。他很痛苦,也想要

逃離

這個傷心地,因為

他渴望能得到平等的對待

為了

躲避現實的苦難,

也為了

釋放憂鬱的情緒,

川端康成決定離開嘈雜的城市,去風景秀麗的伊豆半島看看。

在伊豆半島,川端康成遇到了14歲的舞女,並深深被這名舞女吸引。也許是作者傾心於舞女的美貌與純真;也許他自身的“孤兒氣質”,與舞女身邊環繞的悲哀氣氛相投。

總之,他們

“同是天涯淪落人”。

所以,川端康成決定與舞女一行同行。也正是有了這段短暫又美好的經歷,才讓作者寫下了《伊豆的舞女》這部小說。

小說中,川端康成一直在

尋求一種平等

。主人公雖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但他無論對茶館老太婆的中風老伴,還是對舞女這種社會底層人,都

保持著謙和與關注

家族的沒落、親人的相繼離開,讓川端康成從小就見到了,貧富差距下的世態炎涼,也厭倦了在別人的同情和憐憫中過活,所以他

變得孤僻,也哀嘆自己的不幸

而舞女雖然只有14歲,卻要為了生計做卑賤的舞女,這顯然也是不幸的。但是,在顛沛流離中,舞女

卻依然能保持純潔和善良,依然能在歧視中強顏歡笑

川端康成的心靈,受到了

溫暖

淨化

。所以他化作“我”,將

這份藏在哀傷中的堅韌

,用溫暖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出來。

“故事來源於生活”

,只有生活中的感悟,才能給人最痛徹心扉的認識,才能讓靈魂得到最徹底的昇華。川端康成是這樣,所以才能寫出《伊豆的舞女》這樣的故事。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人生的下半場,拼的就是“門當戶對”?

3. 一段不平等的關係,在美學意境中,埋下了悲劇的伏筆

在《伊豆的舞女》中,作者

用景與物

襯托人物情感,營造出幽靜哀傷的美學意境,有意識地將男女主人公似戀非戀的

情感物哀化

。結合淡淡的悲與現實的美,形成了

“物心合一”

的美學觀念。

①自然美與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

明晃晃的驟雨籠罩著繁茂的杉樹林,從山麓向我迅猛地橫掃過來。

這一段出現在故事的開篇,川端康成用“雨”來渲染氣氛,烘托“我”想要見到舞女的

迫切心情

“雨”是

自然景物

,它作為象徵物,與主人公的情感相結合,將急切的想念,幻化成細雨連綿不絕,構成了

“美”

的意境。

事實上,男女主人公,誰也沒有表達愛意。這既是年輕男女

在愛情面前的靦腆,

也是

等級觀念下,

男女主人公

無法忽略對方身份,無法坦然牽手的無奈。

②女性美與唯美靈秀的審美風格

一個裸體女子突然從昏暗的浴場裡跑出來,站在更衣處伸展出去的地方,做出一副要向河岸下方跳去的姿勢,她赤條條的一絲不掛,伸展雙臂,喊叫著什麼,她就是那舞女。

這一段是當“我”擔心舞女會被玷汙時,意外發現她是個孩子的驚喜感。無瑕的身體,

作為象徵物

。以此來

烘托

薰子

無瑕、純淨

的心靈

也突出了

她的女性美

薰子出身卑微,年紀輕輕就要苦苦掙扎。她不僅沒被俗世汙染,反而擁有高尚的品格。這本身既

矛盾又統一

,也有種

哀傷和悲美

的味道。

而這種

哀傷和悲美

,也像擁有了預知力般,早早就為這段還未開始的愛情,畫上了句點。

③物哀之美與古典的審美意蘊

她剛在我面前坐下來,臉就臊紅了,手不停的顫抖,茶碗險些從茶几上掉下來,於是她就把它放到鋪子上了,茶卻灑了一地,他那副羞澀柔媚的表情我都驚呆了。

這一段是薰子為“我”倒茶時,她外部表現出的緊張狀態。透過

“臊紅的臉”“顫抖的手”

這些文字,可以看出14歲的少女在男主人公面前,

心慌意亂的緊張感

因為身份上的差距,

薰子在“我”面前

小心翼翼

。而“我”則因為身份上的

優越感

,而站在“高處”,

俯視

此刻因卑微而緊張的薰子。

作者用自然的美、女性的美結合淡淡的哀傷,譜寫了一曲《涼涼》收尾。縱然曲終人散後,仍會追憶曾經的美好,但卻逃不過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的結局。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人生的下半場,拼的就是“門當戶對”?

4. 愛情不光要物質上門當戶對,也要精神上旗鼓相當

在《伊豆的舞女》這部小說裡,作者給我們講述了一段

唯美而又哀傷

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

門戶的差距

,可以成為愛情的

絆腳石

自古有

“門當戶對,望衡對宇”

之說。因為男女主人公社會地位的不同,男女雙方會分別產生

優越感和自卑感。

正是這份感覺,讓他們不得不潦草地從彼此的生命中消失。

雖然故事的結局,令人落淚,

但誰也無法改變什麼

。因為無論愛情還是婚姻,“門當戶對”的相配,似乎是

亙古不變的真理

,似乎

是一個魔咒

,讓你即便使出洪荒之力,也

無法破解

“我”和舞女因為身份地位的不同,賠上了一段美好的愛情。方鴻漸和孫柔嘉門戶相當,但為什麼

會在爭吵中不歡而散?

方鴻漸作為《圍城》裡的男主角,與小說中的5個女人,都有些或長或短的對手戲。其中,表面柔弱、心思頗深的孫柔嘉喜提鴻漸,成了方太太。

那麼,門戶相當的兩個人,為什麼還會因爭吵而不歡而散呢?

方鴻漸眼高手低、沒什麼能力,但是自尊心極強,他甘於平庸,也止於懦弱;而孫柔嘉則不同,她心氣兒高,對生活也追求。

兩個人性格上的巨大差別,讓他們在很多事情的看法上,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也就是說,哪怕兩個人的物質條件等同,如果對問題的看法相差甚遠,也算不上真正的

“門當戶對”

,也還是會以悲劇散場。

因為身份地位等物質條件相當,只是讓彼此擁有平等對話的權利。而

精神上的門當戶對,才是維持婚姻長久幸福的關鍵。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人生的下半場,拼的就是“門當戶對”?

什麼是精神上的門當戶對?

央視主持人撒貝南,曾這樣說過:

“兩個人對生活的一種理念、態度,至少是得在一個頻道上,相互之間的溝通、理解,以及對生活的共同狀態的渴望。但如果兩個人始終沒有辦法去營造一個大家共同期待的生活狀態和環境那可能就會有問題。”

也就是說,

精神上門當戶對的人,

通常可以

相互溝通、理解,也能夠輕而易舉地抓到彼此的“笑點”。

那份

“心有靈犀一點通”

的喜悅,大抵就如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愛情般,如此純粹卻又令人豔羨吧。

趙明誠和李清照同樣出生於官宦之家,夫婦二人不僅門戶相當,興趣愛好也極其相似。簡單地說,他們婚後,

可以“玩”到一塊去,聊天彼此能聽懂

由於“明清”CP都喜歡讀書,所以他們兩個人閒暇的時候,經常會玩些智力遊戲。比如,隨意說出某個典故,然後猜它出自哪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

趙明誠擅長金石鑑賞,婚後“明清”CP就常外出,去搜羅金石書畫,回到家,再根據自己的見識,品評一番。

世間的痴男怨女多羨慕“明清”CP的長情,但他們卻沒看到長情的背後,不僅有物質上的門當戶對,更有精神上的門當戶對。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人生的下半場,拼的就是“門當戶對”?

川端康成說,“美在於發現,在於邂逅,是機緣。”

邂逅愛情是美好的,遇到愛情的機率是微小的,但是一段愛情是否能長久,

就需要精神上的無限趨同,和心靈上的頻率同步了。

也許身份地位這種物質上的差距,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一點點縮小,但如果少了精神上的門當戶對,

那麼幸福就真的會插上翅膀飛走。

如果《伊豆的舞女》能有“假如”,假如男女主人公不顧等級的差距,勇敢牽手,那麼他們人生的後半段,或許就會因為精神上的門不當戶不對而潦草散場。

愛情誠可貴,“精神”價更高,

但願我們的愛情不散場,但願我們的伴侶常相隨。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人生的下半場,拼的就是“門當戶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