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新軍在灤州兵諫,逼出中國第一部憲法,成了大清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2021-12-27由 浩然文史 發表于 畜牧業

灤州歷史上出了多少名人

新軍在灤州兵諫,逼出中國第一部憲法,成了大清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辛亥灤州起義紀念園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一時間,全國各地的反清革命成燎原之勢。震驚之餘,清政府迅速調遣北方的新軍開往武昌鎮壓,原本計劃入關參加“永平秋操”的第二十鎮新軍,在統制張紹曾的帶領下,於灤州突然發動兵諫,逼迫清政府立憲。南邊的革命當人要推翻清政府,而北方的新軍要保留清廷實現立憲,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北洋士官三傑”與灤州兵諫的發動

武昌起義爆發之時,第二十鎮新軍駐紮在直隸永平府的灤州,計劃參加不久後舉行的“永平秋操”,就是閱兵。擔任這支部隊統制的是張紹曾,他曾留學東瀛,回國後又擔任過北洋督練公所教練處總辦。由於南方事起突然,清政府要求這支隊伍改變原閱兵計劃,即刻發往前線剿滅革命黨。

但直到10月27日,張紹曾的部隊仍然按兵不動,還聯同第三十九協協統

伍祥禎

、四十協協統

潘矩楹

、第二混成協協統

藍天蔚

、第三鎮第五協協統

盧永祥

等人,發動兵諫,逼迫清廷立刻宣佈立憲、速開國會,將具體要求列為“立憲政綱十二條”。

新軍在灤州兵諫,逼出中國第一部憲法,成了大清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影視劇中的灤州永平大營

第二十鎮新軍為什麼會摻和到立憲這事上呢?看看這支部隊的構成就明白了。大部分士兵同武昌起義的新軍一樣接受了近代新式教育,其中不乏新派人物,具有民族主義思想、傾向革命的人也不在少數。

在武昌起義爆發後,軍隊中有不少舉兵反清、打進北京的聲音。按當時的情形來說,第二十鎮新軍駐紮在灤州,屬於近畿地區,而且從他們的裝備來看也不是弱旅,如果趁清廷不備直搗京城也不是毫無勝算,就算失敗了,對清廷的衝擊也肯定不小。

那張紹曾為什麼沒有順應軍心,起兵反清,而是選擇了逼迫清廷立憲改革呢?那是因為,新軍中除了革命者以外,還有不少君憲派乃至君主派,發動兵諫可以說是三派的默契。

我們先來說張紹曾,他深受康梁改良思想的影響,認為中國實行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如果突然取消、實行共和,恐怕讓人難以承受,所以他更傾向於保留皇帝,實行相對溫和的君主立憲。

新軍在灤州兵諫,逼出中國第一部憲法,成了大清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張紹曾

接著說藍天蔚和吳祿貞,這兩個人是革命派,藍天蔚在灤州兵諫後直接參加了戰場上的武裝革命,而吳祿貞更是有種族思想,恨不得立刻把清朝皇帝拉下馬。他倆之所以參與兵諫而沒有采取直接革命,是因為他們認為清廷肯定不會答應“十二政綱”,到時候再以此為藉口,發動武裝革命。

而聯合發動兵諫的盧永祥、伍祥禎等人,則是徹頭徹尾的“君主派”,他們支援兵諫的理由無非是相比於革命,立憲至少還能保住清帝的皇位。

綜合軍隊中的這三派勢力,逼清立憲的兵諫方式成為當時最合適的選擇。

二、兵諫的深入與清廷的迴應

10月27日,張紹曾派遣呂均將兵諫檔案送往京城。呂均入京後迅速與資政院取得聯絡,並請軍機大臣那桐代為呈遞,不想那桐嚴詞拒絕。呂均只得立刻返回灤州。張紹曾又改派陳靄亭進京呈遞檔案。陳靄亭進京後,透過載濤府上相識的門人將檔案遞送給時任軍諮處大臣載濤,並由其代呈攝政王載灃。

檔案要求朝廷必須在一個工作日之內回覆,然而中樞並未及時答覆。張紹曾不得不先後電告載濤、資政院,並拿灤州新軍兵臨京畿來威脅朝廷,希望清政府立即給出答覆。

新軍在灤州兵諫,逼出中國第一部憲法,成了大清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走向共和》中的載灃

張紹曾的威脅起作用了,資政院與軍諮處聯名電告張紹曾,朝廷已經批准資政院以“十二政綱”為參考擬定的“十九信條”,還請求張紹曾協助朝廷安定軍隊。

與此同時,張紹曾也沒閒著,一方面繼續以軍隊向清政府施壓,還說打算進駐通州保衛京城,另一方面截獲了清廷運往前線的軍火。軍火被截獲後,張紹曾立即電告交戰雙方停戰議和,並逼迫清廷儘快立憲。

三、“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的公佈與兵諫後續

張紹曾的兵諫以及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使得清廷於11月3日批准“十九信條”,從內容上來看,“十九信條”基本上吸收了“十二政綱”的主要內容,灤州兵諫的基本目標達成。

新軍在灤州兵諫,逼出中國第一部憲法,成了大清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中國第一部憲法性檔案《欽定憲法大綱》

《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相對於此前清朝《欽定憲法大綱》及清末“預備立憲”計劃建立的日本式的“實君立憲”模式,“十九信條”明確轉向了英國式的“虛君立憲”。“十九信條”沒有拯救清政府的命運,作為原則性綱要而非正式憲法文字,它沒有規定民眾的權利和義務,但它的出臺卻推動中國憲政向前走了一大步。

新軍在灤州兵諫,逼出中國第一部憲法,成了大清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清廷祭天公佈“十九信條”原件

兵諫的目的達到後,兵諫發起者有著不同的結局。其中最為激進的吳祿貞在石家莊被刺殺,藍天蔚則轉向武裝革命,新軍中的革命黨人王金銘、施從雲等則在灤州兵諫後領導了“灤州起義”,後被鎮壓。而兵諫的男主角張紹曾則避居天津,民國成立後曾任“綏遠將軍”、“北洋政府陸軍訓練總監”,並於1923年1月出任國務總理一職,1928年被刺殺。

文史君說

灤州兵諫是以張紹曾為首的新軍軍人,在辛亥鼎革的關鍵時刻所作出的逼迫清政府立憲的一次努力。這次兵諫有力迫使清政府頒佈了中國第一部憲法“十九信條”,雖未能拯救清政府的命運,但卻是中國憲政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參考文獻

董叢林:《“灤州兵諫”與“十九信條”出臺》,《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於君:《晚清“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探析》,《人民論壇》2011年第24期。

趙潤生:《論辛亥灤州兵諫的性質》,《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建顏)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