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都說藥物分為“上、中、下”品,其中的道理有幾何?

2021-12-27由 悅讀中醫 發表于 畜牧業

詞分為什麼

小編導讀

中藥學經典《神農本草經》中,將記載的365中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對於這個等級的認定,很多人認為就是以該藥物的藥效和毒性為原則。其實這樣的理解還是稍顯簡單粗暴了。其實,這樣的等級劃分,其中還蘊含著對於藥性的更深層次認識。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都說藥物分為“上、中、下”品,其中的道理有幾何?

1、《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三品的道理

《本經》記載藥物一共365種,以應一歲365日之氣。藥分上、中、下三品,按《本經》記載,上品藥主養命;中品藥主養性;下品藥以治病。

上、中二品藥用“養”字,分別養的是人的命和性。在古人的思維裡,人是由性和命組成的,性即性格、思想、七情六慾等一切看不見的因素;命即身體、髮膚等一切看得見的因素。性與命相比,人的性變化很大,正似天氣健運無常,時常風雨陰睛,用一句詩比喻:“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且性看不見亦象天無形,因此古人認為人的性是吸收天氣而來,只要有呼吸,人就一定有性。命則與性不同,雖然變化,但不像人的情志一樣變化莫測,相對比較穩定,象地,人的身體必須透過吃大地生長出的萬物來充養,若人不吃飯,身體得不到充養便會消瘦,且人體是看得見的,象地有形。人身上的氣血亦是如此。氣無形,變動較大,經常會因為人的情志活動而發生氣的運動變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因此古人認為人體的氣亦來自於天。血相對於氣而言是有形的,運動規律是很難受人意識改變的,為吸收地氣所得。因此《本經》認為上品藥中所含地氣較多,偏於調養人的有形身體,即養命;中品藥中所含天氣較多,偏於調養人體氣的異常,即養性。上品藥多數味較重而氣較輕,氣輕則寒熱之性偏差較小,其性靜;中品藥偏於氣較重而味較輕,氣大則寒熱之性有偏,其性動;下品藥則氣味俱重,偏性太大,其性動而劇,甚者偏性過大則有毒,因此可以用來治病。

當然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的客觀指標還有很多,氣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對於病較輕的只需用上、中二品的藥物調養一下便可,但對於病較重的則需用下品藥物進行治療。

都說藥物分為“上、中、下”品,其中的道理有幾何?

2、如何識別上、中、下三品藥物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與周圍的植物朝夕相處,自然就會知道身邊的植物的氣味特點。《本經》列舉了常見的365味藥,對每一味藥的氣味與作用進行了分析,按照《本經》總結的藥物特點熟練掌握常用的中藥,以此類推,就可以知道全天下的中藥。《本經》言上品藥養命,可多服,下品藥治病,不可久服,病去即止。下面大體說一說。

凡是上品藥,看上去就會心生愛心,就會喜歡,這些藥雖然長相各異,但都具有以下特點,即質地柔軟細膩,顏色平淡,長相中正,氣味柔和。凡是下品藥,看上去就會從心裡排斥,不願接近,這些藥雖然長相各異,但多具有以下特點,即質地堅硬粗糙,顏色鮮亮或深重,形狀多怪異,氣味多較重。以礦石類藥為例,將玉石與代赭石比較,玉石打碎後顆粒細膩,給人感覺也很柔和,自然是上品;代赭石打碎後顆粒粗糙,給人感覺如同刀劍,自然是下品。草類藥的上品如當歸、地黃、參、靈芝等,一看就讓人心生喜歡,質地細膩,給人感覺柔和,這些藥可用於養正;而下品藥如大黃、附子、甘遂等,一看就不想親近,質地堅硬,感覺不溫柔,這些藥可用於攻邪。介於上品藥與下品藥之間的便是中品藥。上品藥的名字聽上去多雅緻,下品藥的名字聽上去多不雅。

神農嘗百草,就是用最純淨的心去感受身邊的世界,從所有植物中挑選出最親近的五穀、五菜、五果等,教子民種植,久服以養五臟,其餘為藥,分為上、中、下三等,以糾正人體陰陽氣血之偏差。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版本的《本經》很多藥歸類不同,不過大體符合以上規律。

不僅藥分上下品,醫生亦是分上下品,醫理亦是分上下品。雖然醫生掌握的理論不同,但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是學院培養的還是民間師承的,上品醫生都應該望之端正,溫良恭儉讓。下品醫生則言高好勝,讓人望而畏懼。醫理並不是越玄越不接地氣越好,甚至很多玄的醫理一學就頭疼,凡此皆是邪說。上品醫理一定就是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簡單的天地真理,經得住細久品味。

好 · 書 · 推 · 薦

都說藥物分為“上、中、下”品,其中的道理有幾何?

《撥開迷霧學中醫2》

中醫治病幾千年來一直沿用一個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天地間四時五運流轉的規律,在人體就是六經陰陽傳遍規律,這個規律古人稱之為“道”。這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至簡至真,“道”的本體與“道”在針刺上的應用詳細記錄於《黃帝內經》的各篇章裡,《神農本草經》則詳細記述了“道”在中藥上的應用,張仲景《傷寒論》詳細講述了“道”在湯液治病上的應用。本書帶領讀者,撥開思維中的迷霧,學習中醫經典智慧,領會經典所傳載的天地之道,學習最直接有效的六經脈證與《靈樞》針刺,找到天地智慧所帶來的如大醉初醒般目明心開的感覺,找到至簡至真的天地之道。

(購書詳情請點選下方“瞭解更多”)

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