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曾國藩:剛與柔,如何把握至恰當處?

2021-12-26由 馨月文園 發表于 畜牧業

有以剛克柔嗎

文/馨月

為人處世需剛柔相濟,“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並非就是暴虐,強矯而已;柔並非卑弱,謙退而已。”(曾國藩)具體到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把握好這之間的分寸,而至比較恰到好處呢?

曾國藩認為:“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即使是“修身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若在自我修為方面了悟些“明強”之法,那麼於日常生活、家庭、工作中,“剛”與“柔”的把握便自會於安然、和諧的心境中向適度、恰到好處的狀態更進一步。

曾國藩:剛與柔,如何把握至恰當處?

何謂“明”與“強”呢?咱們首先看這“明”,“三達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意即在智、仁、勇三項至聖的德行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智,而智呢,就是“明”。我們得努力修得做個明白人:明白事、明白理、知人且知己。

這“明”,又分為高明和精明兩個境界。高明是思維模式中,在看待、分析判斷事情時有從宏觀方面思考,即從大方向或總體上正確把握的能力。精明則是思維於細節或細微處瞭然,具體實踐時又能“對症診治”。對此,曾國藩打了個比喻:“高明者,譬如室中所見有限,登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矣。”

“明”從何處得呢?“高明由於天分,精明由於學問”,曾國藩說自己天分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好問若買顯微之鏡,好學若舂上熟之米。”唯有不斷修養心性,透過“學”與“問”可至人情練達與世事洞明,可至“心中極明”的狀態。

曾國藩:剛與柔,如何把握至恰當處?

心中“明”了,“看清了”,在此基礎上,就按照這“正確”堅定地、不猶疑地向前走。真正的“強”就是潛心自修、反躬自問,審時度勢,深謀遠慮,為維護這“正確”而勇往直前,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狀態,是一種人生定力。而不是一味地逞強鬥狠,輕舉妄動的不明智之舉。曾國藩說:“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自勝者強。

曾國藩:剛與柔,如何把握至恰當處?

“明強”之法,讓我們能在剛柔相濟之間皆心中“明”,心中靜,在煙火人間的生活裡,既不糊塗,也不懦弱無剛。

“明強”之法,一生的追求與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