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山西民間玩具

2021-12-24由 考古快遞 發表于 畜牧業

三角護身符袋怎麼縫

山西民間玩具

選自《文物世界》2005年06期,張建華

中國民間玩具根深葉茂,千百年來,無數民間作者創造了數不清的作品。可是由於種種原因,歷史上留下的實物資料不多,文字資料少之又少,在這裡就山西民間玩具的基本特徵和狀況作簡要闡述。

山西民間玩具

山西民間玩具是黃河流域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和民族藝術發展的活化石。山西民間風俗孕育和發展了民間玩具藝術,民間玩具又充實豐富了民間風俗,它同鄉村民俗一樣恬淡而淳樸,是勞動人民淳風之美的體現和物化。民間藝術的作者主要是廣大農民和手工藝人,其藝術的形式繁雜多樣,實用與欣賞兼存,並表現出強烈的地方色彩。民間玩具以造型為主,幾乎使用了所有的天然特製材料來塑造形象,無處不表現出勞動者的智慧和才能。他們絕大多數沒有經過專門的藝術訓練,從事藝術活動完全出於自發,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需要,所以無拘無束,不帶任何藝術規範上的框框。雖然有的作品顯得稚拙,粗獷,姿態不符常情,結構不合比例,邊角沒有規則,但這一切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作品內在的穩健、渾厚,更顯得古拙粗獷,生機勃發,舒展奔放。不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反映了一種美好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對鄉土的真情,對理想的追求,對幸福的祈望,並由此體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一、山西民間玩具根植民間

玩具是勞動人民自由自在的藝術創造。它凝結著濃郁的鄉土感情,孕育著浪漫的藝術想象。民間玩具的創造有廣泛的自發性。其製作不帶商品性質,不受任何市場價格和政治潮流的影響。民間玩具的產生基於自身生活的直接需要:哄逗嬰兒,打扮孩子,美化自身,裝點生活環境。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傳統的審美習慣,無拘無束,隨心所欲,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想和願望。如泥玩具中的“泥虎”造型,既像猴,又似虎;又如把布雞的翅膀繡成兩朵花的形狀。

民間藝人採取最簡易、最便利的手工製作,利用最廉價的土、布、木紙,憑藉靈巧的技藝,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透過父傳子,母傳女或鄉親們互相饋贈,觀摩借鑑,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得以發揮。藝技的自然傳承形成手工製作特有的自由、靈巧風格。民間玩具同鄉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是人們生活所需要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物質產品。同時又是傳授美的藝術品,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發展了特有的審美情趣,在進行物質生產的同時,自覺地遵循美的規律塑造玩具的形態,成為美的物化,“用”與“美”緊密相聯。如嬰兒的布虎枕,既可供孩子睡眠、玩耍、又給人以美的欣賞。民間玩具有著深刻的寓意,民間藝術家切合民族的喜悅情感和愛憎觀念,利用玩具外在形式,貫注其思想意識,象徵某一意念,影響於人們的情感,成為“有意味的形式”。民間玩具絕大部分都是母性愛心的傾注,以此表達創造者的情愛,藉助虎、雞、魚、龍、鳳,這些人們喜愛的、有特定審美內涵的形象,巧妙地表達“吉祥如意”、“富貴榮華”的主題。種族繁衍,生命崇拜意識在山西民間玩具中表現得最坦率,“虎頭魚尾枕”是最為典型的代表。虎在民間是生氣蓬勃、威武壯實的象徵,虎與魚的巧妙組合,暗示著陰與陽的結合,生動形象地表露出對華夏民族“瓜瓞綿綿”,長久延續,繁榮昌盛的祝福。

色彩在山西民間玩具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玩具以喜慶、吉祥為主題,因此,多以紅火、熱烈、豔麗的色彩面世。鮮紅的虎身上著以青色梅花,尾巴又是黃色艾葉,紅頭上又有兩隻綠耳朵,在明快的色調中,黃中有紫,紅上疊綠。民間藝人不是再現自然色彩,而是突破了色彩透視原理和時空觀念。這種色彩觀念與古老的統轄天地萬物的陰陽五行相聯。“天有金木水火土,色有青紅黑白黃”,民間稱其五色為正色。玩具上,白底施以青紅相間的花紋,黑質上塗以黃、紅、綠的點綴,簡明而醒目,濃豔而諧調,依據自然又超脫自然,這種健康樸素的色彩觀,充滿著熱情和活力,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山西南靠河南,西臨陝西,北依內蒙,東靠河北,地理上的接壤毗鄰,風俗民情的影響,免不了在民間玩具的藝術風格和手法上相互滲透。山西民間玩具中,泥玩具的一部分造型、色彩十分接近於河南,布虎、布娃娃又同陝西渭南、華縣一帶的相類似,有些如出一轍。歷史的變遷,戰爭與災荒,使得人們遷徙,加之商業經濟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等,都是山西民間玩具受其毗鄰地區影響的緣故。

山西民間玩具由於地域性及各自依附的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環境的差異而略有不同。晉南主要為黃河、汾河沿岸,成為晉陝豫黃河三角洲地帶,地處河谷水道,溝壑縱橫,加之古文化悠久,民間風俗古老,這一帶民間玩具比較古樸雅拙;晉中地區處於平原地段,地理條件優越,經濟文化繁榮,生活富裕,民間玩具比較秀麗雅緻,精巧細膩;晉北地區多為山地丘陵,塞上高原,民間玩具比較雄渾豪放、粗獷質樸。雖然各顯神工,各有異趣,但又有鮮明的三晉風韻的一致性。如同為香袋,晉南的以縫製人物、動物為主,以串帶之,布老虎踩著蛇、蠍子、壁虎、癩蛤蟆、千爪蟲、蜈蚣五毒蟲,形象生動,色彩豔麗,以聞喜、新絳、稷山、萬榮、永濟為代表。晉中地區的香袋,多用彩色絲線編織成菱形、方形和三角形等色樣,稱香荷包,還有供小孩玩的絲線纏繞的色輪,其形狀與花紋式樣或色調都至為精彩,裝飾頗得情趣,以祁縣、汾陽、介休為代表。晉北的香袋多以與人們生活相關的瓜果、菜蔬、花草蟲鳥為題材,簡煉大方、誇張變形,以懷仁、左雲、山陰縣為代表。

山西民間玩具

山西民間玩具

泥玩具中獅、虎、犬、雞、羊是通用的題材。忻州、代縣、定襄一帶的泥娃娃造型濃眉大眼、胖墩福態,多為坐像,大塊色彩,誇張簡潔;而晉南臨猗的五彩泥玩具以民間傳說中的天將、天狗、虎娃見多,以白色為底,描以黃、紅、藍、綠色,顯得細皮嫩肉,乖巧可親。娘娘廟會上的求子泥娃娃,絳縣、萬榮縣的面目姣美,小巧玲瓏;懷仁、右玉的粗獷脫俗,儼然一副“泥像”。要說泥哨哨,還是新絳縣的七音哨最為精緻了,它實際上是燒成的陶製品,造型美觀,花紋講究,渾厚的黑底上點綴幾點黃、紅、白,鳥、獸的造型均誇大頭部,縮小軀體,省略四肢,極有特點。

布虎玩具隨處可見,形象各異,千姿百態。絳縣的布虎系列就有24種之多,有虎頭魚尾、虎頭蛇尾、虎頭石榴尾等;雁北地區右玉、左雲、懷仁縣的布虎肥頭大耳,身軀胖圓;晉南萬榮、稷山的布虎,大部分是柳葉眉、核桃眼,小小的嘴巴,鬍鬚用絨毛製作,其背上多做裝飾,尾細長且彎曲上翹;晉北的布虎濃眉大眼闊嘴,鬚毛多為描畫,線條豪放,尾粗直。幾個地區的雙頭虎外形上區別不太大,都具有威猛和乖巧的特點,但晉南的表現得活潑伶俐,晉北的則顯得憨厚可愛。

二、山西民間玩具的種類

民間玩具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很廣,可謂包羅永珍。據民間玩具材料和式樣的不同,表現技巧和功能作用的差異,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分類方法。如按製作材料質地分,有木製玩具、麵塑玩具、泥偶玩具、布玩具、陶玩具、紙玩具等等;按造型特點分,有飛禽走獸玩具、花蟲果蔬玩具、神話傳說和戲曲人物等等。但這些分法,在一定程度上都難以反映山西民間玩具的全部及其特徵。為了突出山西民間玩具的藝術形式及其與民間風俗相互影響的關係,這裡從民間玩具的功能作用上,結合民間風俗的特點把山西民間玩具分為以下幾類:

民間生育禮俗玩具。在民間生育禮俗中,根據兒童的不同歲齡,製作用途不同、質料不同的玩具。這些玩具多以神禽異獸表現人們的精神寄託。內容和形式一般都以喜慶吉祥為主。

民間節令玩具。根據民間歲時節令及傳統廟會的季節不同,藝人們製作特定形狀的民間玩具,用於烘托節日氣氛,增添兒童們節日的歡樂。內容和形式以歌頌生活為主。

民間信仰玩具。這種玩具由祭祀品演變為娛樂玩具,從人類矇昧時期宗教信仰沿續而來,帶有神秘色彩。如已婚不育婦女祈求生男育女的“求子娃娃”,從娘娘廟帶回後就成為兒童玩具了。此外,還有祭祀神靈的“仙神異獸”陶玩具,布制的“治病娃娃”。這些玩具保持著神秘、奇異和原始意識的孑遺。

生育禮俗玩具

山西民間玩具可以說是跟隨著孩子的誕生而誕生。嬰兒出生的第三日俗稱“三天”,大人們為其編織製作竹籠、花籃、繡球等玩具,做為禮品掛在土炕上方。

這時的玩具主要是提供嬰兒學看、學聽,鍛鍊、增長他們的視、聽能力,作為嬰兒第一個啟蒙形象和培養審美情趣的教材,尤其是當嬰兒哭鬧時,用以哄逗。到了嬰兒出生的三十天,就要過“滿月”。這是農家的喜慶日子,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都要送禮品、喝喜酒。禮品大部分以玩具為主,有布虎、布雞、青蛙枕頭、麵塑的小猴小狗以及“麒麟送子”、“二郎擔山”。還要給嬰兒戴“百家鎖”。嬰兒的一百天稱“百歲”,家人要給嬰兒置“拴娃石獅”、“守娃麒麟”一類的玩具,既能玩耍,又能防止嬰兒滾爬磕碰。這裡介紹幾種造型典型的山西民間生育禮俗玩具。

雞玩具

雞在民間被作為“吉祥”“吉利”的化身,是人們心目中的瑞禽益鳥,因此人們創造出許多漂亮可愛的雞造型玩具。

“吉祥”骨:慶賀嬰兒滿月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將雞的骨節拴上紅線,繫於嬰兒的腕上,既美觀又好玩。

玩布雞:最常見的是用彩布縫製成雞的模樣,內裝帶香味的草藥,大小約20釐米,讓孩子們掛在懷中玩耍。另有一種只有三五釐米大小的帶雞香包,通常繫帶在孩子身上,用意是讓雞吃掉各種蟲害,保佑孩子消災除病、平安、健壯。

雞造型的玩具除用布縫製的以外,還有泥捏燒製的陶雞哨、棉塑彩雞,面捏的各種雞。形態各異,在民間廣為流傳。

虎玩具

提起老虎,無人不懼。但民間玩具中的虎的形象卻總是憨氣可愛。民間藝人對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藉助它的威力把自己製做的虎當做勇敢、強悍、吉祥之物。

虎形玩具花樣很多,製作原料有土的、紙的、布的、木的、絨的、皮的;其色彩有赤色的、綠色的、黑色的最多還是黃色的。人們為兒童生活製作不計其數的虎形玩具,為的就是討虎的吉利。

從小孩誕生之日起,老人們就讓“虎子”伴隨著他們成長。嬰幼兒睡覺的虎枕,滿月時大人給嬰兒脖子上帶上虎頭護身符(也是一種玩具),過節時胸前圍著腳踩五毒的虎牌,掛上艾葉虎。能跑會走時腳踩虎頭鞋,頭戴虎帽,為防寒手上再套個虎頭暖袖,兒童在玩耍時,口吹泥虎哨,手拿皮老虎。皮老虎是山西民間傳統的兒童玩具,前後用膠泥燒製的虎頭,與中間5至10釐米的軟羊皮虎身粘合,口中置一蘆葦哨,用手輕輕一拉一合,便可聽到悅耳動聽的皮虎歌唱。民間藝人充分把握了虎的特徵,又溶進了藝術想像。大而神奇的眼睛,密針一樣的長髭;背上美觀的粗壯條紋,威風凜凜的姿態,以及足以傲視百獸的頭上的“王”字等等,全都是山西民間玩具虎的特徵。在山西最有特色的要算民間玩具中的虎頭枕了。流傳於鄉村中的布制虎枕既是舒適的兒童生活實用品,又是精美的兒童玩具。用布塊、綢緞為枕面,蠶繭、蕎麥皮裝枕芯,再用彩畫或彩紙刺繡各種花紋圖案,經過民間藝人巧手裝扮一番,酷似一隻既乖巧又憨實的臥虎。山西的布虎枕種類很多,芮城的虎枕,虎身和虎頭可拆可合,攜帶拆洗均方便;萬榮、河津的布虎用黃土布做底料,只在虎上畫以斑紋或四季花,簡練醒目;絳縣、新絳的布虎繡扎細膩、精巧;懷仁縣的布虎繡畫結合,很有趣味;忻州、運城、萬榮等地還有雙頭虎枕,在枕的兩邊各做一個憨態可掬的虎頭,身體同四肢成為一個舒服的圓形軟枕;絳縣的“虎頭魚尾枕”,由天真幼稚的小虎頭與活靈活現的尾魚組成—體。這些都是孩子們的奶奶、媽媽親手製做的,凝聚著深厚的母愛,寄寓了祝福與冀盼。

拴娃石獅

山西呂梁山下的汾河南部鄉村裡不少農家的坑頭上有一種小型神獸,當地人叫“拴娃石獅”。

在民間風俗中,瑞獸避邪。獅子是威武雄偉的形象,能征服一切惡魔,又是人類親密的朋友,幫人們祛除各種妖邪,成為孩子們虔誠的保護神。晉南一帶的神話傳說中,稱獅子為“避邪神獸”。鄉間炕頭上的拴娃石獅,以獅與麒麟融合一體,人們把其作為嬰兒的小夥伴,也是他們鎮惡祛邪的護法神。其實這種石獅準確地說應為龍的九子之一狻猊。明楊慎的《升庵外集》載,俗傳龍生九子,其中有狻猊,形似獅,可化兇為夷,避邪鎮惡。獅子波斯語之音譯,梵文譯成中文後即為傳說中的狻猊。不過民間人們把狻猊、獅手、麒麟幾種神獸融為一體。這種拴娃石獅的製作取法於“石敢當”。古代典籍記述“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強。”鄉村人們為了除惡驅邪,祈福禳災,仿效此法,刻制小型石獅,以求萬事通順,全家康福。平時放置供桌上或照壁上,美化居室,鎮宅守第,保財護福。當家裡生了小孩,就將其移至炕頭上,用一根紅繩一端繫於嬰兒身上,一端拴於獅子腿上。習慣上男孩用雌獅,女孩置雄獅,這樣鬼怪魑魅就不敢接近嬰兒了,並能防止滾爬時摔磕,使嬰兒健康成長。拴娃石獅形制甚小,一般高不過20釐米,寬不過15釐米,下有一方形底座。它以呂梁山的青石為原料,雕刻手法簡潔洗練。民間藝人對形體的概括和裝飾能力相當高超,體積雖小,但刻出的形象神態各異,有素色和彩色兩種。彩色的多用紅黃綠等色勾畫。在眾多的拴娃石獅藝術形象中,有口含圓珠,耳呈葉狀,腳蹬繡球的雄獅;有身背小獅,懷抱幼獅,充滿母愛的雌獅。有仰有臥,有嘻鬧有撕逗,更多的為威嚴的蹲狀。還有布獅、泥獅、瓷獅、面獅。這些富有人情味,天真可掬的拴娃石獅,為嬰兒生活的歡快樂曲增添了新的音符。

民間節令玩具

山西歲時節令及傳統廟會中的民間玩具,常常使人陶醉於幼兒時期過年過節趣事的回憶之中。除夕夜、正月初一點“滴滴金”;元宵節扎燈籠,玩花燈;二月二,龍抬頭的古廟會上,布龍、面龍、竹蛇、紙蛇玩具,能動的構造給他們以誘感力,逗引得兒童們喜笑逐鬧,爭相購買;三月三上巳節的泥哨哨,聲聲悅耳;清明前後放風箏;端午節戴香袋,玩艾葉虎。還有那小風車,七音哨,皮老虎,草編的螞蚱籠,足使兒童們興高采烈了。

花燈玩具

民間花燈玩具,是以趣味性、遊藝性集於一身,歌頌生活,讚美人生為主題,用於兒童玩賞,成年人娛樂。

山西民間花燈玩具,是流傳於三晉鄉村的傳統工藝品。是人們利用竹、木、金屬、布綢、彩紙、葵花杆、高粱杆等材料,根據當地群眾的審美習慣、審美意識並綜合彩扎、裱糊、編結,輔以剪紙、木版年畫或手工彩畫等造型手段製作的燈綵玩具。

兒童花燈玩具以手提式多見。一般都是篾扎紙糊,內裝小紅蠟燭。農村傳統的小花燈,用高粱杆扎架,麻紙糊面,用色彩畫人們喜愛的動物或神話故事,或印上木版年畫,或貼上民間剪紙,內裝小油燈。現今發展為竹架構造,彩紙或綢布糊面,內裝蠟燭。在製作技藝上雖然並不純熟,但粗獷有力,無矯揉造作之感。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和製作風格都具有生動活潑的鄉土生活氣息和濃厚的地方特色。

山西民間玩具

山西民間玩具

龍玩具

在山西盛行的龍王廟會上,龍玩具使人眼花繚亂又心曠神怡。姑娘老嫗出售著用七色布綢做的彩龍,用面做成的蛇盤兔、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等等;小夥子貨架上插著紙疊的、竹節串的、棉絮粘的龍。飛翔的龍,靜臥的龍,稍有風吹,這些龍都活躍起來,威武地昂揚龍首,舒展修長的龍身,伸頭擺尾,吐蕊張口,活靈活現。

布龍的做法與布虎、布雞的程式基本相同,只是造型不同,而竹節龍卻較複雜,從頭到尾,一節小於一節,有關節相互嵌合,可左右搖擺。紙蛇的頭為泥質,身為紙筒疊折,兩者粘合拴吊在木棍上,稍一擺動,頭重尾輕,便會遊動起來,真如活龍一般。

龍的性格給人以力量,龍的變幻給人以希望,龍給人帶來豐富的想象,龍象徵著中華民族頑強奮進,生生不息的形象。鄉村群眾把龍作為祥瑞的徵兆,認為龍能挾雷攜電,壓邪避妖,是人們喜愛和崇拜供奉的吉祥物。房屋建築上,民俗活動中,到處可以見到它的形象。鄉村風俗講究,趕廟會回去要給孩子們帶些“小龍”耍貨,鄉人意在讓孩子們成為“龍子龍孫”,顯宗耀祖。

泥哨

每當春暖花開,不少村莊裡便可聽到“咕咕嘰嘰”的泥哨聲,這種泥哨頗受孩子們的喜歡。

山西泥哨的題材廣泛,花樣頗多。造形有動物、人物,往往同一題材就有多種不同的動態和神態造型。其中常見的有雞、鴿子、鷹、燕子、豬、狗、猴、魚、龜、青蛙等,還有男童女孩造型的泥哨。有的偏重於寫實,如新絳的鳥類、龜、青蛙形泥哨;有的偏重於寫意,極為概括簡練,如稷山的鴿子、八仙造型的泥哨;有的於寫意寫實之間,如忻州的雞、猴形泥哨。但無論寫實還是寫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善於挖掘各種動物潛在的美,使小小的泥哨富有吸引力。

這種民間泥哨,實際上是一種很古老的吹奏器的孑遺。鄉村中的“七音哨”就是根據古代的陶壎發展而產生的玩具。萬榮古城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陶壎,同七音哨極為相似。由於時代變遷,陶壎從樂壇中退伍,但它柔和的音色,構造簡便的形制,仍受到人們的寵愛,進入玩具領域,成為孩子們的寵物。這種七音哨在動物造型的頭部有一吹孔,在圓鼓似的哨體上有6個小孔,吹時變換不同的指法,便可吹出各種悅耳動聽的音階聲響,可以說它是泥哨中的精品。

山西民間泥哨的製作用泥很講究,先把土曬乾磨碎,用籮篩成細粉,摻水(土水比例為8:3),泡製一天左右後,再摻入麻紙,用木棒捶打,直到用鐵絲繃子切泥時,無渣無氣眼為合適,叫熟泥。捏時不粘手,幹後不裂縫,做出的泥哨皮薄且堅硬,聲音脆亮悅耳。

製做泥哨的工具較簡單,只用幾根圓扁竹籤,幾個大小不等的竹筒和用來按印紋樣的陶模。先用手捏成大體形狀後,用竹籤壓出眼、口、鼻等細部,再用硬模按上花紋,最後在頭部和背上用竹筒扎出吹孔。腔的大小,泥的薄厚,吹孔的位置、方向都會影響哨音的優劣。陰乾後,一層麥秸,一層泥哨,用微火燒12小時取出,撒上松香末,來回攪動,松香末受熱化於其表皮,顯得烏黑髮亮,美觀堅韌。

山西民間泥哨的造型,概括洗練。藝人們善於塑造各種動物的外輪廓,化繁為簡,注重整體效果,使外形讓人一目瞭然。如魚形哨,兩條交叉的弧線舒展優美,做成的魚優美歡快。一條S形線條把啼鳥的外形簡練到不能再簡的程度。

棉塑玩具

棉塑玩具是山西鄉村特有的民間工藝品。一個棉塑只需一把棉花,幾根剝了皮的高粱杆和少許的膠水,製作簡便,先把幾根高梁杆芯紮成骨架,將蓬起的棉花輕輕纏於骨架上,再用膠水粘塑定形,膠水塗多塗少,可塑出不同形狀。最後在形體表面均勻地塗一層膠水固定造型,然後染色,一件棉塑動物或人物就做成了。把它插在預先備好的撥浪鼓上,就是一件既可擺設欣賞又可隨手玩耍的聲形並茂的玩具。棉塑玩具用料較少,成本低廉,又可就地取材,所以藝人們常常是現做現賣,邊表演邊出售。棉塑玩具中有雞、麻雀、喜鵲、燕子、鶴等飛禽,長不過三五寸,高不過六七寸。人物主要有《西遊記》中精靈的孫猴子,憨厚的沙和尚,傻乎乎的豬八戒及慈善的唐僧,一個個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

山西民間玩具

香袋

在山西鄉村,不論貧富之家,端午節孩子們的香袋、長命線、艾葉虎是非做不可的。一個小小的香袋為什麼能這樣牽動人心,千年不絕?傳說古時候,每年的四五月間各種蟲害、瘟疫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訪民情,治理瘟害。神仙發現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懲惡護善,掏出五色香袋對善良的人說:每年五月初五,你們同家裡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門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從那以後凡是帶香袋的大人小孩,蟲害見了便逃之夭夭,而沒有香袋的惡人們不免被蟲害毒疫毒死了。

傳說難免有神秘的迷信色彩,但只要冷靜地分析,其中不無科學道理。《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綱目》都記載有艾葉含芳香油,可用來殺蟲,防止病害,亦可用作調香原料。早在先秦時期,艾就被採集作藥用,制灸條治病。山西的五月初,正是春夏之際,蟲害復生,時疫流行。此時人們首要的就是要消毒防病,民間藝人用香袋包藥佩帶,既治病除臭驅蟲散濁,薰香去汗味,又是人們盼望孩子們健康平安心願的表露,為孩子們增添了如意的玩物,耍起來小巧玲瓏,香爽周身,真是一舉多得。山西鄉村的香袋是用棉織布和絲線繡製成各種精巧玲瓏的小布包,裝上雄黃、蒼木、艾等中藥。其中有的繡製成“五毒”形象的蛇、蠍子、壁虎、千爪蟲、蛤蟆,還有虎、雞等動物形象的香袋;有的縫繡成瓜果蔬菜,花鳥草蟲。最複雜的是“虎踩五毒串”,最上的一個較大的老虎腳下吊著五種毒蟲,意為踩死毒害,消毒免災。用五彩絲垂金錫錢鎖將香袋掛於嬰兒胸前,綴於兒童腰間,把孩子裝扮得漂亮可愛,既有香潔避穢的功能,又是兒童們隨手可抓的玩具。

從山西民間香袋玩具的藝術特色來看,晉北的粗獷大方,厚實質樸,誇張變形,感情深沉;晉南的精工巧秀,形象逼真,情趣生動;晉中的色彩豔麗,紋樣雅緻。這些種類繁多的香袋藝術,反映了三晉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展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體現著我們民族獨有的審美情趣。不少在海外的僑胞至今仍對家鄉的香袋難以忘卻。

民間信仰玩具治病娃娃山西的鄉村中,流傳著專治小孩疝氣的“治病娃娃”的傳說。讓村裡年紀最大的老太太縫個布娃娃,一定要男性的,頭上豎個黑髮髻,內裝香草及棉絮。誰家孩子得了疝氣,就“請”到家裡,讓孩子抱上數月就可以治好病。在那缺醫少藥的偏僻山莊,這只是人們渴望子孫繁衍、人丁興旺的心願,在精神上希圖得到一種慰藉。現在這種“治病娃娃”已成為哄逗孩子們的玩具了。

五彩泥玩具是臨猗縣汶家營的特產。汶家營全村數百戶人家,家家有作坊,個個是藝人。晉南一帶傳有“汶家營一百家,九十九家捏泥娃;一家不捏泥娃娃,偷著去賣泥灶爺(方言讀:牙)”的歌謠。這種泥玩具通常是用紅、黃、白、藍、綠五色塗之,俗稱“五彩泥玩”。

汶家營的五彩泥玩具流傳久遠,負有美譽。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娃娃虎牌”、“彩泥娃”、“天狗”、“小泥猴”、“燒秦檜”等。“燒秦檜”的風俗很講究,人們把秦檜看做是“小人”及不吉利的化身。當孩子過週歲,過生日時,孩子的父親就要把泥塑的背後孔開啟(內為空腔)燒點幹艾葉、幹香草,故曰“燒秦檜”。這預示把危及孩子的“不吉利”全部除掉。然後往空殼內放入五穀豆或石粒,用麻紙封好口,讓孩子玩耍。“娃娃虎牌”是一種浮雕式的掛片,既能戴在小孩身上玩耍,又可掛在其他地方觀賞。藝人們在桃形的掛片中繪著一個天真機靈的娃娃,騎在威嚴的虎背上,三面用艾葉花紋環繞。這些泥玩具,最初的形式帶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色彩。廟會上,已婚未育或子女少的婦女,為了祈求生育,子孫繁盛,上山求神必選購自己滿意的彩泥娃娃,裝入懷中,在“送子娘娘”像前燒香獻貢,虔誠祈求。由母系氏族時期生育信仰衍變的這種求育巫術,在現今已不多見了,但汶家營的五彩泥玩具仍深受大人和孩子們的喜歡,成為節日的禮物。

五彩泥玩具成本不高,製作方法簡便,工具為幾個竹籤和陶模子。泥土是取自本地的紅陸土,這種土做的泥細膩堅硬,晾乾後響聲脆亮。和泥時要摻入紙漿,然後經過反覆摔打,以不起顆粒和氣眼為好;待泥熟透,用兩塊範模翻制,接合處要無縫,皮薄腔大,底部留有開口;泥胎陰乾後,用民間品色描繪,再塗桐油。那醒目的色彩,優美的造型深受孩子們的青睞,成為過年過節搶手的玩具。

陶玩具

芮城縣老藝人曹萬英在他製作的陶塑玩具中,以豐富的想象力,造就了一個色彩斑斕、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的開明獸,人面魚身的河伯水神,人首鳥身、白喙赤足、銜木埋海的精衛,九首人面、蛇身色青的相柳;蛇身人首的東方天帝伏羲,還有那人面蛇體、一日七十變化的女媧。這些造型古樸粗獷、玄誕神聖的陶塑品,向人們講述著那遙遠的往事,把人們帶回到了悠悠遠古。

山西民間玩具

這些陶塑玩具主要為灰陶、紅陶及彩陶,古拙簡樸,有著原始的內涵,仰韶文化的遺風。雖然製作工具和條件還是十分原始的,但手法卻老練成熟,人物刻畫極其講究藝術效果。老人發揮了浪漫詭奇的想象,用剛勁有力的線,賦予堅硬冰冷的泥料以溫潤感,使其具有人的靈魂和生命。可以說,每個活靈活現的造型均非平鋪直敘,而是按其不同的身份,突出其特徵,或誇張,或變形;或眼窩凹陷,或雙眼圓凸;或九首於一身,或九尾於一頭。但有一點,這些“神”像一掃往日那不可一世,睥睨萬物的神態,展現出愉悅和藹、端莊矜持的常人面孔,流露出溫雅的世人心理,由純粹的娛神衍變為娛人。這些反映原始宗教信仰的陶玩具“神靈”,足可使我們掂出其中的份量,它不僅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更重要的是有一種屬於民族的民俗意識。它是民族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

山西民間玩具作為中國民間藝術史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一直默默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都被人看做“小玩意”而不加註意,有人認為這是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不屑重視。更遺憾是,在當今經濟發展迅猛的時代,許多民間藝術很快地被經濟浪潮所吞噬。當然,我們誰也不願看到這一天的到來。希望大家攜起手來,共同保護民間藝術,並使之發揚光大。

(作者工作單位:山西省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