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淺析《傷寒論》中“痞證”的相關型別

2021-12-22由 青年中醫李鐸 發表于 畜牧業

痞讀什麼意思

“痞”是患者自覺胃脘部滿悶痞塞、捫之濡軟不痛的一類證候。可由太陽病失治誤治,致使無形熱邪結於心下,氣機壅滯,可形成熱痞。證見心下痞、按之濡,心煩、口渴,苔黃,脈關上浮。治宜

洩熱消痞,方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若病兼表陽虛,見惡風,自汗者,又當

瀉熱消痞與扶陽固表同時並舉,予附子瀉心湯

淺析《傷寒論》中“痞證”的相關型別

若太陽病誤下,胃虛熱陷,亦可致痞。胃虛熱壅、寒熱中阻則心上痞塞;升降失常,濁陰不降則嘔,清陽不升則下利。治宜

和中降逆,洩熱消痞,用半夏瀉心湯

。若兼幹噫食臭、腹中雷鳴等食水停滯證,又宜

和胃消痞、散水消滯並舉,於半夏瀉心湯內減乾薑之量加生薑(即生薑瀉心湯)主之

若中氣大虛,痞利俱甚,出現“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者,又當

補中和胃,降逆消痞,於半夏瀉心湯中重用甘草(即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論》中關於痞證的論述有五,但歸納起來,只有熱宿及寒熱錯雜痞兩大型別。熱陷胃中、邪熱壅滯者為熱病,治宜攻邪為主;胃虛熱邪內陷、寒熱中阻者為寒熱錯雜痞,治宜補洩兼施。

熱痞證用大黃的道理

太陽病誤下後,邪熱乘勢陷入中焦,使胃氣壅滯,遂發熱痞。治熱痞而用大黃,其因有二:

1。大黃苦寒,氣味俱厚,氣厚則輕揚宣洩,味厚則重濁瀉下。瀉心湯中的大黃用法是以麻沸湯(即開水)漬泡絞汁,這樣就能專取其氣,即可充分利用其輕清宣洩之功,又可遠其推牆倒璧之力,因而用治無形熱聚氣壅的病證,則恰到好處。

淺析《傷寒論》中“痞證”的相關型別

2。瀉心湯中的芩、連守而不走,但有清熱之功,而無開結之力,與大黃相伍,則清熱消痞兼而有之,用治熱痞,十分合拍。吳又可說:“黃連味苦而性滯,寒而氣燥,與大黃均為寒藥,

大黃走而不守,黃連守而不走,一燥一潤,一通一塞

。”這樣,相須相濟,相輔相成,而痞證可愈。

熱痞兼表證及熱痞兼表陽虛證區別:

論中第七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凡惡寒發熱同時出現者,為表未解;惡寒而不發熱,且有汗出者,為表陽虛。熱痞兼表者,乃心下痞,而

兼見發熱惡寒,頭身痛等表證,“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裡宜大黃黃連瀉心瀝。”熱痞兼表陽虛者,乃“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治宜洩熱消痞、扶陽固表,予附子瀉心湯。

淺析《傷寒論》中“痞證”的相關型別

生薑瀉心湯證與旋復代赭湯證區別:

生薑瀉心湯證的病機乃由胃虛熱聚,水食不化所致

。由於寒熱中勝、氣機窒塞,則心下痞硬;胃虛食滯不化,則幹噫食臭;水氣內停,下走腸間,則腸鳴下利。概括言之生薑瀉心湯證乃屬水飲食滯之痞證,臨證時,當以“幹噫食臭(上)”、“心下痞硬(中)”、“腹中雷鳴下利 (下) ”為辨證要點。第162條:“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而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淺析《傷寒論》中“痞證”的相關型別

旋復代赭湯證的病機乃由胃虛痰阻、胃氣上逆所致。

因胃虛痰阻,氣機壅滯,故心下痞硬;虛氣上逆則噫氣不除;由於既無熱邪又無食滯,故其噫氣而無食臭。臨證時,當以“噫氣不除(上)”、“心下痞硬”(中)” 為辨證要點。第166條:“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證與黃連湯證區別:

半夏瀉心湯證屬寒熱錯雜的痞證。由於胃虛熱陷、寒熱中阻、氣機壅滯,遂發心下痞滿。此外,尚兼嘔而腸鳴,甚或下利等胃腸症狀

。故方以芩連清洩邪熱、姜夏和胄散寒,於是辛開苦降、寒熱並進以消痞滿;胃因誤下而虛,無力駕馭藥力,故更配以參、草、大棗補中虛。七味相合,共成洩熱和胃、補虛消痞之功。

淺析《傷寒論》中“痞證”的相關型別

黃連湯證為傷寒升降失常、上熱下寒證。因胃中有邪氣阻滯,使得寒熱分居上下,陰陽不交。

陰不得升,而獨治於下,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為胸中熱欲嘔吐,故用黃連為主清上熱,配以乾薑溫下寒。然陰陽不交由於胃氣之虛,不能運轉,故更以參、草、大棗補中虛,半夏降嘔逆,桂枝宣通上下陽氣。七味配合,共成清上溫下、和調陰陽之功。

總之,兩個方證的病機雖然都是寒熱不調。然上方是寒熱痞結於中,以心下痞為主要見證;後者是上熱下寒、陰陽不交,熱自為熱、寒自為寒,以欲嘔吐、腹中痛為主要見證。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