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2021-12-22由 冷兵器研究所 發表于 畜牧業

一什麼弩手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編者按:一直以來,怛羅斯之戰都是國內軍事歷史研究者的一個心病:一些學者將之視為中原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必然碰撞,而另一些則將之視為一場單純的意外衝突。由於雙方作戰指揮官都在這場戰鬥結束結束後未久便不名譽的死亡,兩個王朝也都在這場衝突後迅速陷入內亂,關於這場戰爭的一切,也幾乎都成了糊塗賬,連雙方具體的作戰人數都爭議至今。這裡,筆者將歸納目前的資料為真實的還原這場戰役做些努力……話雖如此,但時代已經過去了1000多年,我們能做的,也僅僅是根據史料和可以被考證的形勢,進行一些合理的分析,得出一些相對接近真相的結論罷了。

首先要說明的是,最為諷刺的是,無論是在唐還是在阿拉伯世界同時代撰寫的史書中,這場被後世(尤其是現在)視為兩大王朝直接碰撞的戰鬥,其所佔的篇幅都不足一頁紙:在《歷史大全》中只佔3行、在《舊唐書》中僅佔2列、而在《資治通鑑》中,亦只有4列。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文人們並不屑於記載戰爭的細節,在中國是這樣,在中東地區亦是如此,這使得我們很難將歷史真相準確的還原,圖為《資治通鑑》

751年之敵——呼羅珊軍隊的數量、狀態與指揮官:

參戰的唐軍的數量,基本上史學界已經認可了漢蕃兵三萬的說法(當然也可能在石國和其他部族補充一定數量的部隊,不過這個數量就不得而知了,我們目前能知道的只有安西軍核心兵力在3萬左右),但關於參戰的阿拉伯軍隊的數量,卻一直充滿爭議,雙方的史書都沒有明確的記載。儘管國內的軍事史研究者們一度認為參加這場戰鬥的是呼羅珊(Khorasan)總督艾布·穆斯林(Abu Muslim)所率領十萬乃至十五萬人以上的規模的阿拉伯軍團,但根據我上一篇文章的總結,我們已經可以知曉,在公元750年,全呼羅珊總督區的呼羅珊軍團也只有4萬多人,且十分分散,而這場戰鬥實際上並不是由總督本人來指揮的,而是由其下屬的將軍齊亞德·本·薩利赫(Ziyād ibn Ṣāliḥ)來指揮的,按照阿巴斯帝國的記載,這位將軍在當年3月領呼羅珊軍團2萬鎮壓前往河中地區鎮壓舒萊克起義,這支起義軍以倭馬亞王朝的餘孽為主,以什葉派和對阿拔斯王朝不滿的數個部族為輔,他們一度控制了了七八個大小城鎮,並利用城鎮與呼羅珊軍團對壘,戰勢非常焦灼,齊亞德部的進展非常緩慢,不得不向總督艾布·穆斯林求援,而後者則無力派出援軍——呼羅珊總督區此刻並不太平,到處都有新叛亂的影子,艾布必須坐鎮總督區的中軍,並指揮各地的軍隊徵發人力、掃蕩圍剿、實施威懾,並對總督區內的各大勢力實施安撫與拉攏。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阿拔斯王朝透過武裝暴動篡奪了倭馬亞王朝的政權,但其本身也始終被不斷地被武裝暴動所困擾著,注意圖中右側穿著重扎甲和鎖甲披肩手持兩葉矛的衛士,這是阿拔斯精英重灌步兵的典型配置

儘管艾布的對策算不上積極,但舒萊克起義軍也並沒有拿出什麼像樣的政策,很快起義軍就連一個盟友都爭取不到了,由於起義和隨之而來的鎮壓,當地的牧區和農田一直處於荒廢狀態,隨著戰爭持續至夏季,起義軍的糧食供給每況愈下,最終在當年5月,在粟特僕從軍(他們最初也參加了起義,而後又轉投呼羅珊軍,部隊結構以弓騎兵、槍騎兵、駱駝騎兵為主,還有一部分弓箭手)的幫助下,薩利赫奪取了起義者最後的城鎮,並對起義部族採取了極為血腥的鎮壓,艾布·穆斯林也將總督府遷至攻略未久的撒馬爾罕,以彈壓當地。而後齊亞德繼續帶領下轄軍團與僕從軍向東方和北方進軍,一路追擊殘存的起義軍並一路掃蕩因為旱災而變得虛弱的石國毗鄰區,751年的齊亞德軍團像是一臺巨大的戰爭機器一樣不斷收割著土地和財富,直到他收到總督下達的命令——全速奔赴怛羅斯地區攻擊唐軍(出自《歷史大全》、《大征服史》,原文為艾布·穆斯林得知這個訊息,就派遣齊亞德·本·薩利赫與他們戰鬥。雙方在怛羅斯河相遇,穆斯林戰勝了他們)。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公元500年前後的粟特重灌士兵,他們裝備斯基泰和波斯式樣的鎧甲,但頭盔、護腿和武器都要更加奇怪些,很具代表性,在公元650年之後,粟特人開始逐步突厥化,其部隊結構和裝備應該也有所變化

根據阿拉伯人的史料我們可以修正幾個錯誤的認知,並得出以下幾個比較真相的結論:

1:戰役的前線指揮官是將軍齊亞德·本·薩利赫,不是總督艾布·穆斯林;

2:呼羅珊軍並沒有傾巢而出,薩利赫部在出徵時只有2萬多軍團兵,且在之前連續幾個月的戰鬥中已經遭受了一定的損失,並留下了一些部隊用於佔領,即使進行了補充,其核心兵力也不會超過2萬,餘下的部隊是拉攏和徵調的粟特和周遭其他勢力的僕從軍,規模亦不可能超過兵團本體,薩利赫兵團的總兵力和人員結構應該與高仙芝兵團相當,數倍之敵的說法應該有所誇張,其兵力應該不足4萬。長期持續作戰對薩利赫部的狀態應該有所影響;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突厥式的輕裝具馬甲(即由皮革、織物和少量鋼鐵製作的,輕型的可以在中遠距離抵禦弓箭的馬甲)弓騎兵在襲擾弓箭手陣列和無馬甲騎兵陣列時,往往可以佔據優勢,但通常不會影響整個戰局

3:兵團新攻佔的區域存在著糧食問題,而兵團還在繼續推進,他們的補給狀況不會很好,他們同唐軍一樣,也是長途奔襲抵達當地而後才投入作戰的;

4:薩利赫兵團是接到情報之後急行軍前往達羅斯地區的,艾布知道唐軍進軍的情報和即將抵達的地點;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高仙芝的決斷——撲朔迷離的交戰時間與交戰地點:與交戰規模一樣,怛羅斯之戰的交戰時間也一直是個謎,《歷史大全》和《新唐書》都沒有記載,而舊唐書的記載是“領兵二萬深入胡地,與大食戰,仙芝大敗。會夜,兩軍解,仙芝眾為大食所殺,存者不過數千。”,從字面意思來看,戰爭似乎只進行了一天,戰鬥自當天上午或中午起,唐軍大敗,殘存的唐軍趁著夜色撤出戰鬥。而在資治通鑑中則成了“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裡,至怛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最大的爭議也就出現在這裡了。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一張非常著名的反映怛羅斯之戰唐軍血戰的油畫,筆者在查閱英文和法文資料的時候都看到了這張圖,但卻不知道具體作者和出處

一個是似乎一天就結束了的戰爭,一個這個“相持五日”,而這個相持五日,從中文博大精深的角度看,也有兩個解釋,一個是雙方兵團進行了五天的交戰,始終相持不下,而後葛羅祿部眾發起叛亂,和大食軍一起夾擊唐軍,唐軍戰敗。另一個則是雙方在戰場上對壘了五天,直到葛羅祿部眾發起叛亂,大食軍才發起攻擊,並最終擊敗唐軍。根據兩段不同的記載,戰場上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情況。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儘管擁有質量上乘的重灌步兵,但是呼羅珊地區並沒有發展出像樣的騎乘步兵體系,他們的部隊步兵行軍速度和在遭遇戰發生時的體力狀態必然不及唐軍

從戰略決策和當時的戰場態勢上看,我們不難直接否定第三種情況——即雙方靜坐五天,葛邏祿部叛變後薩利赫才開始進攻的情況,儘管高仙芝以剛愎自用而聞名,但如果遭遇一支和自己規模相近的大食部隊,他肯定不會與對方對壘多日——原因無他,這裡已經是阿拉伯人和石國人的領地了,當時安西都護府僅有3萬作戰兵力,從長安而來的健兒還沒有抵達,高仙芝所部的漢軍和蕃兵幾乎是都護府的所有機動部隊。為了完成這次遠距離奔襲行動奪取怛羅斯,高仙芝兵團翻越了蔥嶺(帕米爾高原)猛進了700多里,將都護府的一切都遠遠的甩在了身後,除了在大軍後方押運糧草尚未抵達戰場的拔汗那部外,他們沒有任何支援力量(這點未必,擊敗石國西進時,高仙芝徵召了很多周邊藩國和部族的部隊,但他們能否翻越蔥嶺抵達戰場有待商榷),而對手則完全相反,主場作戰(雖然並不是真的主場就是了,只能說阿拉伯人比唐對當地的瞭解和控制越多一些)的他們可以快速徵召當地部族和駐屯軍投入作戰(雖然並不能),前方出現了規模相當的大食軍隊,說明大食軍已經知曉了唐軍前來的訊息,用不了多久,大食軍就會組建更為龐大的兵團前來,即使不與高仙芝部野戰,也可以龜縮在重點城市內讓其無法奪取城市,這時的唐軍其實已經不可能達成其戰略目標了。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怛羅斯城至今未被找到,不過其城市結構應該與同時代建築的現存於哈薩克與烏茲別克的城堡類似,就算不建造專業的攻城器,也需要建造數臺衝車或大量的臨時登城梯

如果遭遇這一情況,以高仙芝幾十年的領兵思路,他的第一反應應該是直接命令部隊發起進攻,將敵軍擊退或打散;再不濟,也要將對方打成一個人困馬乏的狀態,而後利用暗夜環境在蕃軍騎兵發起夜襲的同時,令漢軍騎乘步兵開始轉移,而後騎兵也後撤轉移,二者交替掩護撤出戰場。而這樣的選擇會直接導致第一或第二種情況。從戰後高仙芝的行動看,我們可以斷定高仙芝的精神狀況沒有問題,所以可以直接排除第三種情況。而第二種情況則又有兩個假說,一是高仙芝部對怛羅斯城展開了攻擊,並進行了五天,而後遭遇薩利赫部襲擊,這時候葛羅祿部眾發起叛亂,安西軍三面受敵,力戰不敵而崩潰。二是高仙芝部在沿著怛邏斯河行軍中,正面遭遇了薩利赫部,雙方在河邊不斷對攻,並激戰五日,直至葛羅祿部眾反叛,唐軍腹背受敵,逐步崩盤。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葛羅祿部和粟特部類似,也是突厥化的遊牧民族軍隊,不同於現代漢人對於他們的認知,當時的“胡人”對於中原王朝十分嚮往,普遍認為自己“世受唐恩”,這種臨陣倒戈的極端情況在當時是極少發生的,也是難以預料的

這兩個說法都有合理的地方,也都有不合理的地方,我們先就說法一來看,根據被呼羅珊軍俘虜的杜環和其他戰俘的情況來看,高仙芝軍團擁有數量可觀的掌握工程技術的軍官,他們具備建造攻城器和攻擊築壘地帶的客觀能力,但是,怛羅斯城的大概位置為位於沙漠中間的綠洲周遭,周圍非常缺乏植被,並不具備建造大型攻城器的客觀基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唐軍的情報不足),而怛羅斯城內是有石國守軍的(也就是說當時的戰場上可能同時存在著呼羅珊軍、怛羅斯城守軍、安西軍和葛羅祿部四支軍隊,阿拔斯方的兵力可能達到唐書中“倍於唐軍”的說法),當然,如果依舊可以以唐軍處於攻城階段進行假說,齊亞德·本·薩利赫又帶著重兵集團前來,加上葛羅祿部眾反叛,這時候唐軍實際上處於一個不上不下,三面接敵的狀態,一旦這一戰爭情況發生,唐軍在攻城陣地裡或攻城陣地附近遇襲,又被背叛,就算全部都是精銳,那三面皆敵甚至可能還處於攻城狀態的唐軍根本不可能撐到晚上,更不可能進行有效撤退。而且,只有《資治通鑑》提到了“至怛羅斯城”外(注意,儘管存在一定的歧義解釋,但原文並沒有出現“攻怛羅斯城”這樣的描述),兩本《唐書》和《歷史大全》都沒有提及怛羅斯城,而《歷史大全》和《大征服史》則提到了另一個關於會戰地點的資訊——怛羅斯河(Nahr Ṭarāz,你也可以叫它現在的名字,“塔拉斯河”)。而這直接就將戰場情況引向了第二個假說,同時又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在當時(或者說是下一次冰河期前)怛羅斯河的流域極廣,幾乎覆蓋整個西域地區,這一下就讓這次戰爭的位置更加撲朔迷離了。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怛羅斯河(Nahr Ṭarāz)也好,塔拉斯河也罷,這條河流經區域實在太過廣闊了,他的不少支流還是季節性河流,不同季節水文環境完全不同

而第二個假說還有另一個問題——如何讓兩個重灌集團在戰場上在沒有城市和據點的情況下對線五天?不算僕從軍,安西軍的核心是2萬左右的騎乘重步兵(兼職騎兵與弓箭手,存疑)和少量非具裝重甲騎兵,而呼羅珊軍團的核心則是1萬重裝步兵和1萬具裝甲騎,一旦雙方的這些同時代數一數二硬的“鐵罐頭”擠在一起,用不了幾個小時,雙方就會一起累死在戰場上,一旦雙方本陣開始交手,戰爭鬥必然在一天之內分出勝負。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儘管安西軍的武器和鎧甲並不如唐的中央軍團,但他們的重型札甲和光面鎧的精良程度要勝於呼羅珊軍,圖為中國銀聯廣告短片《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中的截圖,這部短片考據的很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冷兵器研究所的《萬里一孤城,盡是白髮兵!《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的漢家孤忠都是誰?》一文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而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高仙芝部的重步兵都是騎乘步兵,其整體行軍速度要高於步兵需要靠兩條腿跑的呼羅珊軍團。理論上,前者具備更強的戰場主動權與擇機權,如果雙方發生遭遇,高仙芝所部也應該是更早齊裝滿員的抵達戰場的。在兵力不佔劣勢,雙方都相對疲憊的情況下,裝備更好、鎧甲更精良且體能更充沛的唐軍不應該輸掉這場戰鬥。

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灌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

▲強弩、快刀、堅甲、硬槊、長陌刀,很難想象精銳的安西軍團會遭遇如此致命的慘敗(圖為《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這樣一番對比下來,我們已經排除了很多片面的印象和不太成立的推斷。相較於呼羅珊兵團,唐軍唯一的短板,僅僅是情報,也恰恰是情報。但齊亞德·本·薩利赫是如何利用這個唯一的優勢贏得戰鬥的?而導致這場戰役失敗的高仙芝的錯誤又在哪裡?葛邏祿是否反叛又對唐軍造成了哪些損失?我們卻都還是一無所知,受制於篇幅,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尤金少將,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