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中藥熱透新療法——傳統醫學溯源

2021-12-05由 健康養生知識廣舒美康 發表于 畜牧業

敷貼療法是什麼

傳統醫學外敷療法亦稱中醫敷貼療法,是將中草藥物研為細末或搗爛成糊狀,直接撒在或敷貼於患處或某些穴位上( 或與各種不同的液體調製成糊狀製劑,敷貼於患處或某些穴位上),是一種具有保健防病、治療疾病的療法。

傳統醫學外敷療法源遠流長。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學會用泥土、草根、樹皮外敷傷口止血。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用外敷法治療疾病。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中載有許多外敷方劑,用以治療創傷、外病等。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也有“白酒和桂,以塗風中血脈”的記載。

晉代醫家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中載有用雞子白、醋、豬脂、水、蜜、酒等作為外敷藥的調和劑;南北朝醫家龔慶宣著的《劉涓子鬼遺方》中有用豬膽汁外敷治療癰腫的記載;唐代醫家孟詵的《食療本草》一書中有用胡桃研為細泥外敷治療白髮的記載;宋代的《太平惠民方》以地龍糞研為餅敷在小兒囟門,治療小兒頭熱,鼻塞不通。

到了明清兩朝,傳統醫學外敷療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應用範圍不斷擴大。一些醫家把外敷療法和經絡穴位的特殊功能結合起來應用,誕生了穴位敷貼療法,大大提高療效。如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貼療法,其中用吳萸貼足心(即湧泉穴)治療口舌生瘡(複發性口腔潰瘍)至今仍在沿用;朱橚等著的《普濟方》載有用生附於研末和蔥涎為泥,敷於足心湧泉穴,治療鼻淵等,此法相沿習用甚久。清代醫家吳尚先所著的《理瀹駢文》集傳統醫學外敷療法之大成,共載有外敷方藥近二百首,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病症幾十個,說明了保健防病、治療疾病的傳統醫學外敷療法在臨床的應用更為完善,且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傳統醫學外敷療法的作用機理,讓各種中草藥的療效在患處得到充分發揮,具有消炎鎮痛、排膿祛腐、生肌收口和遮風護肉之功效,並能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時,還可使藥性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裡,循經絡傳至臟腑,以調節臟腑氣血陰陽,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療效。因此,傳統醫學外敷療法不僅可用於治療區域性病變,而且還可廣泛用於治療全身疾患。

傳統醫學外敷療法應用極為廣泛,其優點是由於其不經消化道吸收,因而不會發生胃腸道反應,藥物可直接作用於病灶,或透過經絡氣血傳導到病灶,具有療效顯著,簡便易用,副作用少之優點。

現在,廣舒美康把傳統醫學外敷療法與國際先進的TTS透皮技術相結合,把中藥提純磁化,結合電、磁、遠紅外的作用下,轉化為藥氣離子,配合獨特的滲透技術,經面板給藥,直達病灶,能在短時間內發揮療效,獨創一種具有高科技保健防病、治療疾病的中藥熱透新療法。

作者:上海市食療研究會會員、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廣蘇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特約顧問 張志華

張老師從小拜上海著名老中醫楊景清先生為師,學習中醫、針灸。曾在醫院從事醫務工作達10餘年,後調入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工作。

從1993年起從事醫學科普創作,主編、編著圖書達30多本,其中8本榮獲華東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並有9種圖書在中國臺灣地區出版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