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第十八篇:解析楊炯的《從軍行》

2021-12-01由 華姐姐讀書會 發表于 畜牧業

從軍行題目屬於什麼詩體

第十八篇:解析楊炯的《從軍行》

話說在初唐時期,有個閃爍著熠熠光芒的男子天團,他們都是少年勤奮好學,天資聰穎,以文才取勝,並在推動唐詩的發展上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這個天團由4人組成,他們就是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

王勃和駱賓王,我們在前面的文章裡都有所瞭解。今天要講的是”初唐四傑“裡排名老二的楊炯寫的一首詩。

第十八篇:解析楊炯的《從軍行》

(1)西京:指長安。

(2)牙璋(zhāng):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分為兩塊,相合處呈牙狀,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

(3)鳳闕:漢代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因此這裡的鳳闕是指皇宮。

(4)百夫長(zhǎng):一百個士兵的頭目,泛指下級軍官。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關於五律,詳見

第二篇:解析王績的《野望》

整首詩翻譯過來,就是:

邊塞敵軍進犯的報警烽火已經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情自然不再平靜。

將帥辭別皇宮,領命率兵出征;精銳的騎兵包圍了敵軍的營寨。

大雪瀰漫,使得旌旗的圖案都暗淡失色;風聲呼嘯中夾雜著進擊的咚咚鼓聲。

我寧願做個低階軍官為國衝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這首詩的題目”從軍行“是樂府舊題,有不少詩人都用這個標題寫過邊塞詩,比如駱賓王、王昌齡、李白等。

首句”烽火照西京“,表明邊防的軍情緊急。

現代社會有移動通訊、衛星定位等一系列軍事偵察聯絡方法。但在古代,跑的最快的只有馬,一般通訊靠信使快馬加鞭,遇到敵軍進犯這種緊急情況怎麼辦呢?

邊疆離京城千里之遠,等送信的騎著馬跑到皇宮,估計城池早就被攻陷了。因此,古人發明了一種傳遞緊急軍情的辦法,那就是在高崗上隔一定的距離(一般是十里)建一座高臺,如果白天敵人來犯,就燃起濃煙報警;如果是晚上敵軍來犯,則點燃明火。

其他烽火臺看到煙火的訊號,也趕緊燃煙點火,這樣臺臺相連,情報就能很快的傳遞出去了。

當得知敵軍進犯邊疆的訊息後,詩人是什麼樣的反應呢?這就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心中自不平。“國家興亡,匹夫有則,”自“字表達了詩人油然而生的愛國情懷和對敵軍犯我邊疆的憤慨之情。

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的是將領率軍出征的場景。這句用“牙璋”“鳳闕”體現嚴肅、莊重的感覺。我們好像看到身披鎧甲的將軍從皇帝手中鄭重地接過兵符,立下軍狀令,然後率領大軍浩浩蕩蕩的奔赴前線的場景。

第四句“鐵騎繞龍城”,場景一下子就移到了戰場上。這句體現了我軍將士的驍勇善戰,直搗虎穴,戰果輝煌,敵軍成為了甕中之鱉。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這裡是借用了西漢名將衛青破匈奴的故事。

衛青原來是平陽公主府中的一個騎奴,負責保衛公主的出行安全。漢武帝因寵愛衛青的姐姐衛子夫,愛屋及烏,就把衛青也帶在身邊,還給他封了官。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大軍南下,打到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派了四路軍隊去攻打匈奴。其中兩路都戰敗了,飛將軍李廣率領的一路也無功而返,

只有衛青率領的那一路軍隊,直接深入敵軍的腹地,包圍了匈奴用來祭拜的聖地——龍城,殺敵近千人,取得了漢匈戰爭中第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因此這句也表達了詩人相信我軍出征必勝的信心。

第五、六句“雪暗調旗畫,風多雜鼓聲”,則是描寫戰爭環境的殘酷和艱難。大雪遮天蔽日,北風呼嘯而過,將士們就是在這樣的艱難險阻中與敵作戰。

戰爭如此殘酷,環境如此惡劣,卻動搖不了作者保疆衛國的決心和意志。最後一句“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就是抒發了詩人願意投筆從戎、馳騁沙場、矢志不移的情感,也刻畫了一個鐵骨錚錚的熱血男兒的形象。

整首詩共四聯,除了首聯,其餘三聯都對仗工整,讀起來很有氣勢和節奏感。短短40個字,用最有特色的景物完整地敘述了一幅從軍情告急到戰爭結束的宏大篇章,場景跨度大而不亂。

這首邊塞詩寫得如此雄渾剛健,那作者楊炯是不是曾經有過軍隊作戰的經驗呢?

實際上,楊炯從來沒有過軍旅生涯。

楊炯十歲的時候就中了弟子舉,也就相當於進了北大天才班。十一歲時在弘文館等待詔命。哪知弘文館的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六年,楊炯的心情那叫一個鬱悶啊。但又有什麼辦法呢?即便不滿,也只能繼續等下去。

因此在這期間,他寫了一些文章如《幽蘭賦》來表達懷才不遇的情緒。

要當官就得主動出擊啊。676年,楊炯參加了一場選拔人才的非常規考試後,被派到秘書監做校書郎,也就是在國家圖書館做做校正的工作。

真的是才高而位微,換了別人,可能就辭職不幹了,比如王勃的叔爺爺王績就是不滿才華得不到施展而三進三出。雖然心有不滿,但楊炯還是兢兢業業地幹好本職工作。

終於上天不負苦心人。楊炯的伯樂終於被他等到了。

681年,中書侍郎薛元超,也就是當時的宰相,推薦他到崇文館教書。崇文館那是當朝太子主管的皇家貴族學校。楊炯的才華被太子李顯看重,就讓他做了太子府的主管。

楊炯終於等到了他的高光時刻。

可惜好景不長。楊炯有個堂兄楊神讓,參與了徐敬業討伐武后的起兵,叛亂失敗後被殺。楊炯也因為和他是親戚受到牽連,被貶官到四川。

好不容易做到任期滿了,楊炯回到洛陽,做了個教員,教導宮中的人認字算數。後來又被調到盈川做縣令。

在任期間,他勤政愛民,當地老百姓自覺給他打五星好評。他死後,還給他塑像建廟,供奉他。

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當地百姓都要搞祭祀活動,以求楊炯在天有靈,保佑民眾豐衣足食,四季平安。

楊炯雖然沒有實現投身軍旅保疆護國的理想,但最終堅持本心,恪盡職守,護得一方百姓安居樂業,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精忠衛國吧!

第十八篇:解析楊炯的《從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