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2021-08-19由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 發表于 畜牧業

巨嘴鳥是國家幾級保護動物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在過去的500多年裡,南美洲145種鸚鵡種群中,有數百萬只被偷獵、捕獲或殺害,來滿足全球範圍內寵物、皮毛和羽毛的需求。

而在當地,還存在食用這些鸚鵡的需求,許多村民為了保護他們的水果和糧食作物也對其進行獵殺。

在偷獵走私的過程中,這些生命也十分容易死亡,且在偷獵行動中對巢的破壞也會導致幼雛死亡;當它們的父母在被捕捉或被獵殺後無法返回巢時,幼雛也會感到不安。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在泰國寵物市場中的發現 ©️TRAFFIC

這些做法對物種、環境的保護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三分之一的南美鸚鵡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特別是大西洋沿岸森林、安第斯山脈和太平洋乾旱森林。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WHY: 困於他鄉被圈養

自1975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公約)實施以來,鸚鵡科(Psittacidae)一直是其執行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在南美洲發現的鸚鵡科所有物種均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21種)和附錄II。

數百萬美元的南美鳥類圈養繁殖和貿易已經遍佈各個大洲,這是經歷了多年的各國與國際立法之後的意外結果。相關立法的目的是防止野生鳥類物種因國際貿易而滅絕,這一目標也確實有所實現。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紫蘭金剛鸚鵡(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 ©️Bernard Dupont / Wikimedia Commons

這一經濟機遇創造出巨大的業務,使得這種遷地繁殖被髮展起來。歐洲、北美、非洲和亞洲的育種者和貿易商也在《CITES公約》及其國家規章的框架內調整了其業務,而南美洲則面臨著制止國內與國際非法貿易以及保護物種棲息地的艱鉅任務。

但《CITES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公約)並沒有為這一問題提供解決方案(《CBD公約》旨在保護締約方對其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以確保公平合理地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紅尾亞馬遜鸚鵡(Amazona autumnalis) ©️Diego M Garces / WWF

針對導致目前以非棲息地國家圈養育種為主的情況, 有必要描述幾個不同因素。

首先,大多數拉丁美洲國家單方面決定停止野生鳥類的商業性出口(1967年至1999年),這是對多年大規模出口的一種以保護為導向的措施。《CITES公約》的規定也增加了對來源國與消費國之間貿易流動的限制。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慄翅鷹(Parabuteo unicinctus) ©️Nick Goodrum/CC By 2。0

後來,由於非政府組織和當地鳥類保護者對野生鳥類的出口、動物福利、經濟影響等後果日益感到擔憂,最大的國際市場 —— 美國和歐盟分別於1992年和2007年禁止了對野生鳥類的進口(包括從那些仍然允許這類貿易的國家進口)。

此外,由於檢疫時間和相關成本的原因,從來源國進口人工繁殖的鳥類給美國帶來了昂貴的負擔,這對南美的育種者也帶來了一定影響。

由於這些原因,世界範圍內寵物貿易中合法供應鳥類的選擇進一步減少,因此這項業務被轉移到了圈養育種者手中,他們大多數在南美洲之外。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在巴西拍攝到的紅頸唐加紅雀(Tangara cyanocephala) ©️WWF / Brazil-Adriano Gambari

與此同時,南美洲國家也失去了建立強有力的就地保護激勵機制的機會。這種激勵機制是建立在可持續的鳥類管理專案所產生的收入基礎上的,如果設計與管理得當,可持續利用專案可以幫助改善偏遠地區的生計。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藍頂亞馬遜鸚鵡(Amazona aestiva) ©️Michel Gunther / WWF

例如阿根廷開發的一套專案,它可以從亞馬遜雨林裡可持續地捕獲與交易藍頂亞馬遜鸚鵡(Amazona aestiva),其收入再投資於棲息地保護,部分費用也由鳥類交易商支付。

這個專案遵守了《CITES公約》附錄II的所有規定,是南美洲在可持續利用野生鳥類方面最有效的經驗,不幸的是,隨著歐洲的全面禁止進口的法律頒佈導致這一計劃的崩潰,只留下了非法渠道來滿足國內外對這些物種的需求。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魚龍混雜的“廉價”買賣

目前,許多鳥類面臨的直接壓力來自於偷獵行為。除了蓋亞那和蘇利南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當地的鳥類市場與出口外,其他亞馬遜國家的野生動物當局、國家或省警察也對當地寵物貿易的控制作出了努力。

這類當地市場中的大部分鸚鵡在次生林或農田裡可見,這些鳥類被當地的低收入人群當作廉價的禮物,延續了在家裡和後院飼養鳥類的習慣。

以哥倫比亞為例,在2005年至2009年間,該國交易量最多的10個物種中(根據被查獲的數量來衡量),其中3個是鳥類 —— 查獲了5521只橙頦鸚哥(Brotogeris jugularis)、3099只黃冠亞馬遜鸚鵡(Amazona ochrocephala)、959只藍頂亞馬遜鸚鵡(Amazona aestiva)。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從左至右依次為橙頦鸚哥、黃冠亞馬遜鸚鵡和藍頂亞馬遜鸚鵡️ ©️Wikipedia

這三種鸚鵡通常被當地人當做廉價的寵物飼養。

在亞馬遜國家的大多數城市和城鎮裡,執法當局透過持續努力已經查獲了市場和商店中公開出售的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儘管如此,收藏者、寵物愛好者等的需求依然存在。一些人透過與棲息地有聯絡的非法組織進行交易,一些人則參與著國際性非法貿易。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窮途末路的非法貿易不歸路

16世紀初,巴西領土經歷了葡萄牙人的殖民統治,殖民者用船把鸚鵡也帶回了家,成為了新大陸最受讚賞和追捧的“商品”之一。

色彩斑斕的金剛鸚鵡成為這片土地上所有非凡而神秘事物的標誌性象徵,這種象徵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延續了數百年。

在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所有從北美和南美太平洋一側返回美國東海岸或歐洲的船隻在向北航行途中都會停靠在巴西港口。這為許多“商品”運輸提供了便利,包括鳥類活體、羽毛及其標本,並把數以千計的鸚鵡、巨嘴鳥和眾多靈長類動物運輸向美國和歐洲市場。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紅嘴巨嘴鳥(Ramphastos tucanus) ©️TRAFFIC

經過幾十年的過度捕獲,巴西成為南美洲第一個合法禁止大規模出口野生鳥類的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於1967年1月3日透過,之後野生動物的法律地位得以改變。

這一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頒佈標誌著巴西野生動物非法販運的開始,由於某些野生鳥類的商業和業餘圈養繁殖仍然是合法的選擇,當局煞費苦心地審查了可能存在的法律和技術漏洞。而圈養繁殖催生了非法野生鳥類貿易“洗白”的可能性,這阻礙了國家對其棲息地和貿易進行管控。

在20世紀的最後25年裡,巴西每年查獲的鳥類數量約在3萬至4萬隻,其中80%是鳴禽。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金剛鸚鵡(Ara macao)©️Adriano Gambarini / WWF Living Amazon Initiative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這些非法行徑今天仍在發生...

目前也出現了新的走私活動 —— 走私鳥蛋而非活禽。在巴西的10個城市和葡萄牙之間每週有60多個直飛航班,在10到14個小時的飛行中,乘客將鳥蛋綁在身上走私,以保持其最佳孵化溫度。

走私鳥蛋被認為始於2002年的巴西,這是由於在走私過程中被注射鎮定劑的鸚鵡與巨嘴鳥活體的死亡率很高。

南美禁止鳥類貿易,結果喜憂參半

鸚鵡鳥蛋被以特製體恤等方式走私️ 圖片來源於網路

巴西的執法是一項複雜的任務,根據犯罪的型別和地點,分別有不同的警察部隊具備不同的能力。所有這些執法機構之間的協調不足導致工作重複,妨礙了各項活動。

更困難的是,1998年《反環境犯罪法》第29條將野生動物違法行為的監禁時間從之前的最長刑期五年改為了一年。有些人曾在該國不同地區被逮捕過幾次。

本文資料資料來源:

➤ TRAFFIC Report Bird’seye view: Lessons from 50 years of bird trade regulation & conservation in Amazon countries

➤https://news。mongabay。com/2019/01/bans-on-the-bird-trade-in-south-america-yield-mixed-results/

➤http://www。wwf。org。mx/?uNewsID=34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