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2022中國消化健康指數出爐:如何改善消化系統疾病負擔?

2023-01-01由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表于 畜牧業

雞的消化系統什麼型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隨著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程序加速,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成為新時代常見病。由此引發的消化道惡性腫瘤高發現象,皆表明消化系統疾病的防治不可小覷。而由於消化系統疾病類別繁多,一直以來缺乏防控能力評估標準,在危險因素防控、救治能力提升、政策支援佈局等方面缺乏科學依據。

為此,在第三屆東方消化內鏡學術大會上,首個國家級消化健康綜合指數體系——《中國消化健康指數(2022)》(以下簡稱《指數》)正式釋出。該《指數》聚焦10大消化系統常見疾病,涵蓋4個維度,優選46個指標,全面評估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消化健康狀況及防控措施,首次建立起了國家層面的消化健康指數的大資料,科學地反映了中國人群消化健康狀況。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王洛偉教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對消化系統腫瘤早診率在世界處於比較低位水平,我國消化系統腫瘤如果早期發現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醫療負擔可以降到非常低。如果疾病進展到晚期,5年生存率會降到30%以下,醫療負擔會增加到30倍以上。我國消化系統腫瘤疾病負擔在世界上也排到了首位。

“我們還在研發新的方法,減少漏診,提升內鏡診療手段,是當前提升早診率的重要舉措。平經過五年提倡,我國早期診斷率在這五年有了6%的增長,但是這個增長的幅度明顯不是很高。我們希望透過指數建立導向,要在體量擴張的同時注重質量,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消化道疾病救治的效果。”王洛偉教授說。

消化領域診療發展存在巨大挑戰

作為首個國家級消化健康綜合指數體系,《指數》體系構建的難度與創新並存。建立一個反映我國人群消化健康的綜合指數,需要政府、疾控、臨床機構、社會力量共同協作,構建具有科學性、公正性和權威性的評價體系。

王洛偉教授介紹,指數制定依據現有的國家級資料庫,邀請消化專業領域的專家、公衛專家、流行病學專家,以及衛生政策專家組成專案組,透過系統檢索國內、外消化疾病相關流行病學相關研究、評估指數,整理現有資料並建立相關模型,納入10大病種,聚焦4大維度共46個指標,再透過層次分析法和專家調研,確認每項指標的權重。

所謂四大維度指的是消化系統疾病和腫瘤的流行情況和疾病負擔、危險因素的暴露情況、危險因素的防控情況和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救治。十大病種包括5個消化系統腫瘤: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以及5個消化系統疾病:肝硬化、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病、炎症性腸病、胰腺炎。此外,幽門螺桿菌感染作為誘發多種消化系統疾病的危險因素,也被納入評估體系。

《指數》顯示,中國消化健康指數最高分為浙江76。13(滿分為100分),上海、北京、福建、江蘇和天津分別位列二到六名。全國平均值為49。89分,14個省份在消化健康指數全國平均線以上,整體呈現東部地區得分高於西部地區得分的趨勢。

2022中國消化健康指數出爐:如何改善消化系統疾病負擔?

《中國消化健康指數(2022)》各省得分情況

各個省份在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救治和危險因素的防控情況兩個維度整體得分相對較低;在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救治方面各省差異最為明顯,其次為危險因素的防控情況。

長三角三省消化健康指數標準最高,前五名中佔據三席;同時對於消化系統疾病的危險因素防控(成功戒菸率、內鏡篩查和癌症早篩早治)以及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救治能力也位居全國前列。南方省份的消化疾病防控現狀得分整體好於北方,包括危險因素的暴露情況、防控情況和消化系統的臨床救治能力。各省份對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救治能力水平差異較大。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脈耕教授在對《中國消化健康指數(2022)》關鍵資料解讀時表示,這份《指數》綜合反映了消化系統常見疾病發病的情況,能夠直觀看到本省消化系統常見病發病的高發程度,透過指標分解,各地政府能夠知曉政府投入傾向,提高知曉率、控制率,指數對危險因素的暴露情況和防控情況都有精準的測算,能夠讓政府看到哪一指標的改進,對當地成效最大,使政府在政策制定、防治工作上更有針對性。

“通過了解全國提高基層醫生的數量與消化疾病診療水平,完善醫院對消化疾病的防治體系建設,提高對消化系統疾病的整體救治能力,填補消化疾病缺乏防控及診療能力的方向指引的空白。”周脈耕教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指數》也提示我們要提升大眾對消化疾病的認知和對消化健康的重視,強調消化疾病早診早治和預防先行的疾病防控理念,加強全民健康素養。

透過指數可以看到,目前我國消化領域診療發展還存在巨大的挑戰。《指數》的釋出只是一個開始,對《指數》進行正確解讀並推廣應用,進而落實幹預、提升國民消化健康水平是最終目的,未來還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助力提高我國消化疾病的整體治療水平。

如何構建中國消化疾病防控體系?

消化系統疾病已經逐漸成為現代生活的常見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複發率、風險被低估、地區差異明顯等特徵。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程序加速,中國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在慢性病患病率中高居前列。舉例而言,包括胃癌、大腸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等消化道的疾病腫瘤,長期位列我國高發惡性腫瘤的前列,嚴重威脅著人民健康,表明消化系統疾病的防治不可小覷。

有消化科醫生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在內科疾病就診的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患者)都有消化系統的症狀和體徵,這說明消化性疾病的患病人數相當多。按照臨床統計的發病率排名,在我國十大高發腫瘤中,50%都是消化性疾病,包括胃癌、大腸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

周脈耕教授指出,從疾病成因來說,消化疾病,特別是消化道腫瘤有非常多危險因素,而且每一個疾病和每一個癌種,除了一些共同危險因素之外,還有特有的危險因素,比如愛吃燙的飲食對食管癌有很大發病風險。

“想要降低疾病負擔,一個是防,一個是治,加強診療水平能降低病死,加大預防降低發病,其實可以貫徹三級預防理念。”周脈耕教授介紹,一級預防角度,借力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營造健康的環境,儘量避免得病;二級預防角度,可以去做一些疾病防治,如消化道腫瘤防治,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識,加強對高風險人群篩查和干預,如試點開展消化疾病患者管理干預專案,探索相應的干預和管理模式並向全國推廣;三級預防角度,進一步加強醫、防融合,提高臨床診療規範化和質量控制,改善疾病救治的結局。

不過眼下,諸多地區的人對消化道疾病預防認識不足,某一些疾病無法實現精準診斷,哪怕實現確診,由於對疾病的重視程度不夠,擅自停藥,也會導致疾病反覆發作,等發現疾病惡化或進展到晚期階段時,就導致了消化性腫瘤病死率居高不下的現狀。這也給臨床醫生以及疾病預防部門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其實可以考慮以消化健康指數制定為契機,加強疾控系統和消化臨床醫生強強聯合,加大消化系統疾病防治科普知識宣傳,提高老百姓防治疾病意識。做了一些工作,包括防、治長期效果評價,為最佳化診療方案、最佳化人群防控方案,提高病人愈後結局,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周脈耕教授強調。

針對後續的防治問題以及亟待解決的方向,王洛偉教授也建議,一方面, 國家層面加強消化系統疾病早診、早治、早預防,降低疾病負擔;另一方面,每個省市層面,應該針對各自的薄弱環節有的放矢進行提升。如西部地區得分比較低,原因是內鏡診治工作落實不到位,可以聚焦提升內鏡診治普及性和質量管理。“國家層面重點加強防,各省方面當然也可以做防,針對薄弱環節以治為主,從這兩個方面考慮這個問題能夠使我們得分不斷地提升,健康水平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王洛偉教授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