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林印孫養豬任性擴張帶來的不良反應,直接從江西首富變成“負翁”

2022-12-31由 微塵微視界 發表于 畜牧業

豬水皰病是一類疫病嗎

在生豬價格回暖時,養豬專業大戶卻未能扭虧為盈,反而出現大幅度虧損,三個季度虧損額超過86億元,並且將企業陷入困境,面臨著資產重組的處境,正邦的這個操作,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在2020年時,國內生豬價格創下歷史新高,也正是這一年,正邦的創始人林印孫問鼎江西首富。

不過,進入2021年後,正邦的日子並不好過,當年虧損188.2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虧損幅度達到76.44億元,成為5個上市豬企中唯一一個虧損的。鉅額虧損帶來的連鎖反應有不少,供應商討債、銀行謹慎放貸、信用下調、官司纏身等等,各種麻煩事接踵而至,等待正邦的恐怕也只有期待著國資來重組資產了。

林印孫養豬任性擴張帶來的不良反應,直接從江西首富變成“負翁”

正邦作為養豬專業戶為何陷入困境?

1、盲目自信、任性擴張。

在2018年之前,正邦業績最好的時候是2016年,淨利潤達到10。46億元。2019年和2020年,正邦養豬淨利潤分別為16。47億元和57。44億元,特別是2018年到2019年,其淨利潤增長了751。53%。或許是看到了淨利潤連續大幅度增長,擴張的心態明顯放大,忽視了豬週期的行業規律。可能很多人說,那時不止正邦大幅度擴張,其他豬企也擴大養殖規模,為何只有正邦嚐到了苦果,主要還是大幅度擴張後,想調頭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2、風險控制掌控能力偏弱。

牧原和正邦,同樣是養豬擴張,牧原享受到了擴張帶來的紅利,正邦卻因為擴張成為了累贅,其本質上來說還是風控能力差異導致的。牧原採取的是垂直管理模式,自營的模式讓成本、質量都在可控範圍內,弊端就是前期投入大。而正邦採取的是“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優勢是可以快速擴大市場份額,劣勢就是內部風險控制不太可控,綜合成本偏高,一旦生豬市場出現波動,那麼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就增多。

林印孫養豬任性擴張帶來的不良反應,直接從江西首富變成“負翁”

3、缺乏核心競爭力。

無論什麼行業,一家企業想要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一定要有其核心競爭力,否則就容易在行業調整時深陷泥潭。今年1-3季度,生豬價格是有好轉的,從牧原、溫氏、新希望等豬企的財報看,其盈利水平是在提升的,而正邦在行業整體回暖時,未能實現扭虧為盈,甚至還出現大的虧損,這就說明企業內部出現了問題,就跟當時的雛鷹農牧一樣,曾經的“養豬第一股”,在生豬價格創歷史新高時謝幕了。

養殖戶該遵行什麼樣的規則?

1、結合自身情況量力而行。

在生豬價格突破15元/斤時,相信絕大部分養殖戶的第一反應就是擴大養殖規模,而且認為如果越早擴張就有可能越早受益,有的甚至大幅度舉債擴張。過於樂觀、過於自信,上演“蛇吞象”,帶來的結果大機率就是慘敗收場,有多少錢就辦多大的事,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押注在上面。養豬實際上也是一種投資,過高的槓桿率只會讓自己進退兩難。

林印孫養豬任性擴張帶來的不良反應,直接從江西首富變成“負翁”

2、尊重“豬週期”的市場規律。

這麼多年來,養豬行業均存在著一個特殊規律,生豬價格持續偏低,養殖戶虧損嚴重,被淘汰出局的養殖戶增多,隨後生豬價格持續回暖,盈利水平持續提升,大量養殖戶再次進場,就是這樣反反覆覆的迴圈著。這種規律實際上是一種真實市場的表現,養殖戶需要順勢而為,倘若要逆勢而為,那就不僅僅需要勇氣,而且需要有強大的資金實力。

3、重視養殖過程中的風險控制。

養豬看似門檻低,但實際上卻是門檻很高的,特別是想要持續盈利的,其難度非常大,其難點就是中間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比如仔豬價格、玉米價格、豆粕價格、運輸成本、人工成本、各類豬病等,只要有一個或者幾個因素波動較大,那麼養豬的盈利水平就有明顯變化。為何牧原一直堅持自營垂直管理模式,根本上來說就是要降低養殖成本、降低養殖風險。雛鷹農牧、正邦等大型豬企均在生豬價格偏高時,讓企業陷入困境,根本上來說還是未能將養殖風險控制好。

林印孫養豬任性擴張帶來的不良反應,直接從江西首富變成“負翁”

總之,養豬不是短期致富的專案,看似只有6個月左右的飼養時間,可一旦入場了,那就意味著需要做好長期為之付出的準備。雛鷹、正邦等養殖大戶,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養豬規模大,也同樣有可能翻船的,不能抱著背水一戰的心態,而是應該時刻有危機感。無論什麼行業,從業者多一點自信是好事,但盲目自信容易迷失方向,自釀苦果必然會引起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