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福建作家蔡崇達長篇新作首發暨研討會舉辦

2022-12-31由 北青網 發表于 畜牧業

福建的作家有誰

東南網9月17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15日下午,蔡崇達攜長篇小說新作《命運》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新書首發暨研討會,本書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和廣州出版社聯合出版。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閻晶明,以及賀紹俊、潘凱雄、陳福民、張檸、梁鴻鷹、何向陽、李舫、付秀瑩、張莉、林秀美、石一楓、徐剛、楊慶祥、叢治辰、行超、李壯等2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由詩人、學者呂約主持。活動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廣州出版社、果麥文化主辦,福建省作家協會協辦。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讀者可以在其中找到我們生命裡、我們精神中一個幾乎沒有被充分言說的底部邏輯,“讓我們領悟到支配著、支援著、激勵我們祖先的那些東西,實際還在激勵著、支撐著我們的生命。”李敬澤表示,真當我們面對生命中的艱難困苦的時候,支援我們的未必來自書,而是來自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特別基本但又特別堅韌頑強的信念,而蔡崇達透過《命運》中的主人公阿太很好地展現了這種信念。“我覺得崇達是要讓這些無聲的信念、讓這些無聲的信念所植根的長久的澎湃的生命力獲得聲音,能夠有一個言說。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也許這本《命運》真的是一個不同於貝多芬的,是一個關於中國的、普通的、最基本的或者說涉及我們中國人生命根性的一本書。”

“我覺得蔡崇達的《命運》是另一本《活著》,但他在民間人生觀和生命哲學有自己不同的視角和理解。”文學評論家賀紹俊也表達了與李敬澤相似的觀點,他認為蔡崇達用阿太身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強悍的生命意志,表現了這個99歲的女性如何解決苦難問題?如何面對無常的命運?賀紹俊覺得蔡崇達的《命運》透過高超的敘事技巧很好地講述了這樣一個主題,“阿太的形象蘊含著民間偉大的生命哲學和生存智慧,這是非常精彩而且值得大家關注的。”

“我們終將生下自己的命運,我們終將是自己命運的父親和母親”,文學評論家潘凱雄注意到了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他把這一話理解為蔡崇達想表達的一種命運觀,這樣的命運觀雖然要面對某種宿命,但是可以透過個人的努力、個人的奮鬥給命運帶來一定變數。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蔡崇達的命運觀就是充滿積極向上的命運觀。

福建作協副主席、秘書長林秀美認為,出身於閩南沿海小鎮的蔡崇達,善於從生活中提取元素,並將之放在文學的熔爐中進行鍛造,他一如既往的將作品面朝大海,以小說的“我”來進行回憶,把家鄉人的深層記憶、閩南的風土人情、阿太、周遭人的一些尋常光影以及閩南一帶盛行的民間現象等鮮活的現實生活匯入到作品中,或成為背景,或成為流動的一種精神狀態,或成為牽動全篇的敘事引導力,使作品多了文化的意蘊,體現出主動探索的創作能動性,讓讀者既可以瞥見多元的閩南風情、閩南文化,也可以在海水一漲一跌的阿太的人生經歷中開啟時間跨度較大的福建閩南生活狀態的觀察視野。

林秀美還認為,小說主題集中體現了福建的精神世界。在小說《命運》中,作家塑造一位可愛可敬勇於抗爭命運的阿太形象,她從15歲聽到了關於自己的命運,到老無子無孫送終後,在努力孕育子女、收養孩子,與艱難的生活抗爭等事件,到最後獲得抗爭的最後勝利。這個阿太身上始終閃爍著不肯向命運低頭的品質。作家在塑造阿太這個人物時,很注重把地域的歷史的、文化的、生命精神的融合,賦予人物更多的內涵,阿太身上的智慧、勇氣、力量也體現了人物性格的精神核心的辨識度。與命運抗爭這個明確而突出的主題,是一個光源,映照著敢於討生活的閩南人、福建人,他們勇敢地面對困難,在生活中變通,更在困難中敢闖敢拼,闖出一片新天地,正如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福建、晉江,就是愛拼敢贏的地方。“因此我想說,這個《命運》是一個以點提面的文學書寫,他們不僅是阿太一個人命運的展現,更是閩南乃至福建這片愛拼敢贏的土地上人民的集體精神塑造。他透過虛與實的兩種精神力量融合構成了非常獨特的富有福建地域特色的精神世界。”

命運作為一個宏大、永恆的題目,大多數作者比較避諱進行直接闡述。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則表示把“命運”作為書名令人驚豔,“這種乾脆我覺得促進了小說創新。”同時她提出《命運》的寫作中突破了很多小說創作的定法,將時代的變遷讓位給了時間,彰顯了時間和生命的關係。“很多小說總是想展開大歷史,蔡崇達卻給壓縮到了生命的區域性、生命的褶皺裡去。”

(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