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快評丨破除恐懼,防“艾”不妨“愛”

2022-12-30由 瀟湘名醫 發表于 畜牧業

患早洩應該怎樣治

快評丨破除恐懼,防“艾”不妨“愛”

2022年12月1日是第35個“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國宣傳活動主題為“共抗艾滋,共享健康”。一提到艾滋病,很多人會將它與絕症、死亡畫上等號,而提到艾滋病患者,很多人更是避之不及。但從貫穿今年主題的兩個“共”字可以看出,艾滋病需要全人類共同防治,並非某些人、某個群體的責任。破除公眾對艾滋病及其患者的恐懼與偏見,提升防治HIV的科學認知,是共抗艾滋的重要前提。

艾滋病的感染風險是面向所有人的,性別、民族、年齡等因素都無法成為免除風險的原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所有人都是艾滋病毒的風險共擔者。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局公佈的月度資料,2022年1-10月,我國艾滋病的發病數累計為43146例。這說明我國艾滋病患者不在少數,對艾滋病毒的防治問題十分重要。

不恐懼、不歧視艾滋病患者是共抗艾滋的關鍵。近年來,隨著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穩步推進,公眾對艾滋病的瞭解較以往有了很大進步。但在不少人眼裡,艾滋病患者依然是“行走的病毒攜帶者”,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恐懼、躲避、歧視他們,更有甚者“人肉”、散佈他們的個人資訊。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米歇爾·西迪貝曾說,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視比艾滋病病毒本身所導致的死亡更多。這些避之不及的眼神和不堪入耳的議論,會讓艾滋病患者諱疾忌醫,耽誤控制病情的最佳時期,加大病毒傳染風險。

實際上,雖然艾滋病具備一定的傳染性,但跟艾滋病患者的日常接觸仍是安全的。目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為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這三種,日常的聊天、吃飯、擁抱、握手、打噴嚏、蚊蟲叮咬、共用辦公用品、共用勞動工具均不會傳播艾滋病。要知道,歧視、偏見、隔閡無法阻止艾滋病流行,我們的敵人是病毒,而不該是病患。

除了恐懼艾滋病患者外,還有很多人恐懼艾滋病本身。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媒體上不少人分享了自己的“恐艾”心理,“害怕與人親密接觸”“下意識想和周圍的人拉開距離,甚至連被蚊子咬了都會懷疑很久”。實際上,恐艾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適度恐艾能促使人們主動了解艾滋、預防艾滋。但關鍵是不能過度,否則恐懼大過理智,不僅會阻礙人們對艾滋的科學認知,更會影響自己的正常社交與生活。病毒雖可怕,但也不能妖魔化看待,要秉持著“不可小看”的心態,把對艾滋的恐懼內化為潔身自好的約束。

1987年,英國王妃戴安娜和一名艾滋病患者握了手,她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告訴人們:艾滋病不是“洪水猛獸”。就像2022年世界艾滋病日宣傳主題“Equalize”(使平等)一樣,唯有正視、關愛、平等,才能共抗艾滋,共享健康。

【來源:浙江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