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古代官員抖官威,都有啥下場?

2021-08-11由 廉政瞭望 發表于 畜牧業

櫬是什麼讀音

古代官員抖官威,都有啥下場?

曾勳

廉政瞭望 記者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喧天鼓吹沖天土,兒女歡呼看官府。裡婦攜兒傍里門,共言此是天上人!一乘肩輿擁百卒,奔走飢疲哪敢論?就中坐者真秀異,珠履金冠錦繡身。道旁迎送簇如蟻,俄然雷應齊聲起。”

街上敲鑼打鼓,男男女女都像螻蟻般圍聚在街邊,圍觀滿身珠玉、威嚴如神明的“天上人”。明末思想家、刑部侍郎呂坤一首《官府來》,形象生動地描述出官員出行時的赫赫威儀,以及官府對黎民百姓的恣意驅使。

自秦開始的“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史記·秦始皇本紀》),到明代朱元璋頒佈法令在全國修建等級森嚴的城隍廟,“官體制”從政治制度滲透到宗教信仰。隨著權力的“神化”,封建王朝中,官員以神明的“天上人”人設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古代官員抖官威,都有啥下場?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如此描寫張居正回鄉時的壯觀景象,“張首輔的坐轎要三十二個轎伕扛抬。內分臥室和客室,還有小僮兩名在內伺候。”

耍官威:

從罵人到殺人

在《水滸傳》中,林沖遭高俅陷害被髮配到滄州牢城營聽候點視,一幫囚犯對林沖說道:“此間管營、差撥十分害人,只是要詐人錢物,若得了人情,入門便不打你一百殺威棒……若不得人情時,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

武松

被髮配孟州牢城時,管營也說道:“你那囚徒,省得

太祖

武德皇帝舊制,但凡初到配軍,須打一百殺威棒……”

這殺威棒,是專門打那些新收監犯人的。宋朝軍人身份低下,無人當兵才首創了犯人充軍制度。只可惜這殺威棒從來不針對官員,古代的官員都叫“父母官”,把家庭倫理關係套用到了官民社會中。

行和穿關乎官儀,是官員身份的表徵。耍官威者,有狐假虎威、頤指氣使的,更多時候,是透過吃穿住行的“講究”和“排場”,裱糊出高人一等的虛榮。

明朝首輔張居正回湖北江陵老家,為父親辦理喪事,可謂極其風光體面。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如此描寫當時的壯觀景象,“張居正這一次的旅行,排場之浩大,氣勢之煊赫……首輔的坐轎要三十二個轎伕扛抬。內分臥室和客室,還有小僮兩名在內伺候。”這相當於明朝的“勞斯萊斯”或“賓利”,氣派和權威都有了。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在觀察古代帝王思想文化時指出:“中國的皇帝是高於一切的天子,他只遵從先祖、政體和孔教的遺訓,不易為任何人控制。皇帝是選任官員的最後決策者……”因此,所謂的官威,在官府與民間權力呈現出二元結構的社會之下,實際是壟斷權力在自上而下傳導中不可避免的衍生品。

西晉鉅貪石崇“富可敵國”,他與晉武帝的舅舅王愷鬥富,以蠟代薪,做錦步幛五十里,以競奢華。他們的住所猶如仙境,正如晚唐詩人韋莊《令狐亭絕句》所說:“若非天上神仙宅,須是人間將相家。”以金銀財寶多如神仙府邸來形容高官的富奢無比,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制度語言學”。

後來,他們竟玩起了“殺人”比賽。王愷大宴賓客時,要侍女在席旁吹笛,如稍有失韻走調,就把美女拖出去殺了。石崇叫侍女勸客飲酒,如果客人不願喝,或喝得不多,就殺勸酒的侍女。

從目中無人到拿命不當命,不管用什麼樣的文明尺度去衡量,都是社會的動物化。殺人立威者,並沒有立起任何“威”,結果只是把自己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西漢酷吏王溫舒有兩副面孔——在無權無勢者面前,他如狼似虎、威風八面;在權貴面前,他唯唯諾諾、以諂行貪。從小吏升為御史,幾乎是一路“殺”過來的。無權無勢的豪強地主迫於他的淫威,只好以錢保命。後惡行被揭發,自殺身亡。他的兩個弟弟和岳丈家皆因他而全族被誅。時人感慨:“可悲啊,有誅三族之刑,而王溫舒竟然被誅了五族。”

當官,有適當的威嚴沒錯,處處都以官的“高格調”自居,端起一副官架子,人累不說,還容易得罪人。

《水滸傳》中,高俅搖身變成殿帥府太尉後,第一件事就是藉著官威,找曾經冤家的兒子王進算舊賬。王進知道後患無窮,乾脆跑路走人。

治官威:

這些官員有一套

耍官威的庸官酷吏鉅奸,無非貪戀權力賜予的低階快感,而“吃”官威的人,無非是追求自己的私利。在權力與人格不對等的語境中,便誕生了官威這種畸形的產物。

在媚上的“官體制”中,哪怕一開始沒有官威的官員,被下人奉承久了,就可能把官威給養出來了,這叫體制化。但終究是有一些正義之士,治官威有術。

一次,晚清重臣左宗棠的使者去會見一個布政使,從官邸出來時,布政使見使者走的中門,心中大為不快。

古代衙門一般有三個門,中門是上級來訪時進出的門,左門稍微低等一點,而右門是最為低等的。清朝時官員之間品級森嚴,這個使者從中門出去,不是以下犯上嗎?這名布政使依靠世襲得來的爵位,平時時常耍威風,遇到左宗棠的使者如此“無理”,他怎麼能嚥下這口氣?

第二天,他到左宗棠府上提起這件事,左宗棠立即把那名使者叫來,讓他當面給布政使道歉賠罪。布政使的虛榮滿足了,不再追究。當他離開時,左宗棠跟麾下官員排列恭送,那名被左宗棠訓斥的使者位列其中,這些人都穿著一品大員的官服,而且還有受賜的黃馬褂和花翎。

自己一個二品布政使,在他們面前簡直是在關公面前耍大刀。布政使既驚懼又羞愧,戰戰兢兢地乘轎而去,之後改掉了愛耍官威的臭毛病。

治官威,治貪腐,幾乎是地方官到一地的“兩個抓手”。治好一地的貪腐,要殺掉貪官的囂張氣焰,就需要拿出比貪官的官威更強勢的威嚴。

南宋學者徐鈞根據《資治通鑑》所記史實,寫出了

153

0首詠史詩,其中一首是:“指破奸邪叵測心,一言剴切盍沉吟。主昏不聽終無奈,付與清風一曲琴。”這首詩所詠主角,是唐朝廉吏李勉。

就任開封府尉時,當地貪汙腐敗成風。上任第一天,李勉即貼出告示:“凡受賄者,須在三天內自首,過日者舁櫬相見。”意思是,過期沒有自首的貪官,要抬著棺材來相見。

一名汙吏自認在當地有些背景,平日驕奢淫逸、橫行霸道,對這份殺氣騰騰的告示不以為然,於是在告示貼出後接受賄賂,還故意放出風讓李勉知道。

三天的期限到了,這名汙吏真的抬著棺材來到李勉府邸,意思是,看你能把我咋地。查明真相後,李勉厲聲喝道:“故意受賄枉法,罪加一等。”這名汙吏被依律處死。開封官場為之震動,在李勉任職期間,貪汙受賄者日益稀少。

以權壓權,固然是治官威的不二法門,但這取決於身處權力秩序的等級。《九品芝麻官》中的包龍星以“官威”壓官威,是一種理想化的操作,其實在沒有權力制衡的體系中,稍有不慎,容易過猶不及,導致權力失控。

《老殘遊記》中的一個故事頗值得玩味。說是曹州的父母官玉賢治理有方,在他的管轄區域“路不拾遺”,然而,這善良風俗卻建立在嚴刑峻法之上。一年來,在“站籠”(一種把犯人關在裡頭,坐不得躺不得一直站到死的籠子)裡站到死的就有兩千人,如果你生命力堅強,好多天還沒站死,還可能被板子打死。百姓並沒有感激他,在私下都叫他“活閻王”。

古代官員抖官威,都有啥下場?

《水滸傳》中的高俅在王進面前耍足了官威。

祛官威:

立官德方可名垂青史

寫《官府來》的呂坤,就是一名毫無官威的廉吏。無官威,不等於無權威。

他的第一份差事,是在山西潞安府襄垣縣任知縣。據《襄垣縣誌》載,呂坤在襄垣任內“有異政”。他以德化民情、以法治豪強,既能令行禁止、執法嚴明,又能體恤民意,不虛耗民財、民力。

明萬曆年間,奢靡之風盛行,有人覺得在物質方面稍不及人,就“愧恥”不已,認為低人一等。呂坤不以為然,說這是典型的“俗心腸、低見識”。他告誡兒子:“那些君子,宮室不如人,車馬不如人,衣服飲食不如人,僕僮器用不如人,他卻學問強似人,才識強似人,存心制行強似人,功業文章強似人。較量起來,那個該愧恥!”

西漢官員第五倫長期身居高位、俸祿優厚,但生活十分節儉。擔任太守時,他自己動手割草餵馬,妻子親自下廚房燒火做飯。每領到俸糧,除留下自己一家食用之需,其餘全部救濟窮人。

升為司空後,依然“不修威儀”。人家上朝,都是壯馬豪車,車上鑲著錦繡珠寶更是不在話下。如果街上看到一輛瘦馬拉著一輛破車徐徐前往皇宮,在車上坐的小老頭,一定是第五倫。他不擺官架子、不耀武揚威,平時穿布衣,吃糙米,沒有一點兒“官樣”。

學而優則仕,古代不少官員帶著文人的小毛病,內心追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際圈,與民眾始終是隔閡的。

蘇軾反其道而行之,專門與白丁往來。不管到哪裡做官,隨便到山野田邊拉個老頭老太太就能聊上半天,所謂 “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被貶黃州時,因為有罪在身住不了官署,便在郊外搭茅棚,與老百姓同吃同住,“身耕妻蠶”“雖勞苦卻亦有味”。

在下人面前,蘇軾更是毫無“威嚴”。一次,大半夜飲酒回家,敲半天門沒人應,原來門童睡著了,“家童鼻息已雷鳴”。蘇軾一想,算了,不打擾別人的美夢,就地坐下“倚仗聽江聲”。

其實,老百姓都是不願意“吃”官威的。《金陵瑣事》中講了這樣的故事。

李御史上班要經過一個鐵匠鋪,他很奇怪,每次鐵匠的師傅看到他都照常幹活,不起身致敬,於是將鐵匠們的“無禮”報告給上級領導中城御史。

中城御史下令拘捕了作坊的夥計,對他們進行審問。這些人說:“我們見到官員不起身這個習俗,沿襲很久了。當年倪尚書老爺住這個街坊,親口囑咐我們不必起身,怕耽誤我們手裡的活計。我們實在不是跟李老爺計較啊,而是被倪尚書誤導了。”中城御史和李御史聽罷,羞愧不已,“聽眾人之說,我尚慚悔”。

是要倪尚書老爺這樣的官,還是要李御史這樣的官,百姓心裡有底。

古代官員抖官威,都有啥下場?

編輯 / 馮彬

視覺 / 楊曉東

稽核 / 劉蘭

© 廉政瞭望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絡後臺

▼下滑到留言區 發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