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常德絲絃: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2022-11-21由 常德全媒 發表于 畜牧業

常德絲絃流行於哪裡

常德絲絃是全國十大知名曲藝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沅澧流域傳唱百年,歷久彌新,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近年來,我市絲絃文藝工作者透過文化創新,先後創作了《常德是個好地方》《親親常德待客來》等優秀作品,充分發揮常德絲絃在城市宣傳中的引領作用,讓常德絲絃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常德絲絃: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常德絲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行於沅江、澧水一帶的傳統地方曲種。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民歌和時調小曲傳入常德後,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不斷演變、發展而成常德絲絃。

常德絲絃講究腔從字出,音隨韻轉,注重旋律的俏麗,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現存百餘支絲絃曲牌、曲調,近百個優秀傳統曲目。

常德絲絃: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在一代代絲絃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常德絲絃得到不斷傳承和發展。一大批絲絃作品相繼榮獲“牡丹獎”“群星獎”等國家級曲藝大獎。

常德絲絃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鼎城區文化館館長 朱曉玲 : 為了讓這項國家級非遺專案得到更好的傳承,我覺得首先就是要搞好傳承,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劇目,我們傳承下來,保護下來,第二就是要爭取出人、齣戲、出作品。再一個就是要搞好傳播,透過新媒體、新的渠道進行很好的傳播,提高它的知名度。

常德絲絃: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常德絲絃藝術劇院 業務團長 熊麗霞:我作為一名青年演員,有義務繼承好老一輩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地刻苦練習,傳承下去,讓更多的年輕人和小朋友喜歡上常德絲絃。

常德絲絃: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近些年來,為推動常德絲絃的校園傳承,常德絲絃藝術劇院從2013年起,就在學校開設了“絲絃輔導班”,每年授課達250多個課時,同時還協助學校成立了“絲絃表演隊”,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每年完成“送戲曲進校園”活動近二十場次,讓孩子們在感知、體驗中瞭解本地區、本民族的歷史文化。

常德絲絃: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鼎城區武陵小學學生 黃雅婷 :我覺得我可以把常德絲絃發揚下去,唱給同學們聽,唱給自己的家人聽,希望常德絲絃可以發揚光大。

常德絲絃: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延伸閱讀

常德絲絃是湖南曲種湖南絲絃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絲絃中最為發達,影響最大,已然具有了獨立曲種的地位。

湖南絲絃流傳於湖南各地,因用揚琴、琵琶、月琴、三絃、二胡、京胡等絲絃樂器伴奏而得名。它是由江浙一帶流入湖南的時調小曲和湖南本地的民歌曲調融合發展而成的,時間約在清代初年。

這個曲種用湖南方音表演,在湖南各地的流傳中又形成了以常德為中心的“常德絲絃”、以長沙為中心的“長沙絲絃”、以瀏陽為中心的“瀏陽絲絃”、以平江為中心的“平江絲絃”、以衡陽為中心的“衡陽絲絃”和以邵陽為中心的“邵陽絲絃”等各具特色的支派,其中以“常德絲絃”最為繁盛。

常德絲絃的演唱形式有單人演唱、雙人演唱、坐唱、走唱、群舞群唱、表演唱以及絲絃戲等多種形式。坐唱是常德絲絃最傳統的表演方式,大多演唱有簡單故事、有人物情節的絲絃段子,表演者通常自彈自唱。走唱,即表演者手持簡板或其他樂器邊打節拍邊演唱,在舞臺上邊走邊唱。

常德絲絃擁有一百多個傳統曲目,大部分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其中以《寶玉哭靈》《魯智深醉打山門》《雙下山》《王婆罵雞》《昭君出塞》等最為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湧現出《新事多》《誇貨郎》《風雪探親人》等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