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單病種群體管理指南——肩關節周圍炎

2022-11-21由 群醫學工作室 發表于 畜牧業

雞拉血是什麼原因用什麼藥好

單病種群體管理指南——肩關節周圍炎

濰坊市單病種群體管理指南——肩關節周圍炎(2022年版)

一、疾病篩查規範

肩周圍關節炎篩查重點物件為:

1。年齡:50歲左右;

2。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者;

3。上肢外傷後肩部固定過久者;

4。肩部急性挫傷、前拉上後治療不當者;

5。糖尿病患者;

6。有其他原發疾病患者:包括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放射痛、甲狀腺疾病、長期制動、腦卒中、自身免疫病等;

7。心理因素。

二、疾病評估標準

(一)臨床症狀

1。疼痛:肩部疼痛多呈彌散性,可向頸、背、臂、手放散,夜間或肩部活動時疼痛加重。

2。活動受限:表現為穿衣、梳頭、系褲、摸背等日常生活活動困難。

3。查體

(1)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表現肩關節各向的主動、被動活動範圍減少, 通常以前屈上舉、外展、外旋、後伸及後伸內旋屈肘活動的受限為著。

(2)壓痛:肱骨大結節、胲骨結節間溝、肩峰下緣突、肱二頭肌腱附著處、大小圓肌及肩胛骨外側緣等壓痛。

(3)肌肉痙攣:可觸及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等的痙攣及壓痛。

(4)肌肉萎縮肌力減弱:在後期,肩周肌肉萎縮以肱二頭肌、三角肌為著。

(二)診斷

1。可有肩部外傷史;

2。主要症狀是逐漸加劇的肩部疼痛,伴有肩部功能活動障礙和僵硬,不同程度地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3。查體: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區域性壓痛、肌肉痙攣、肌肉萎縮肌力減弱;

4。影像學:肩關節X線平片可見肩關節結構正常;可見不同程度骨質疏鬆;MRI可見關節囊增厚,肩部滑囊可有滲出,MRI對鑑別診斷意義較大。

三、就醫指導意見

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治療上以保守治療為主。

治療原則:急性期消炎止痛,慢性期鬆解粘連改善功能。

1。物理治療

目的:改善血液迴圈及營養代謝,促進充血的消散、水腫的吸收,緩解肌肉痙攣,減輕疼痛,鬆解粘連,改善功能。

(1)電療法

急性期宜無熱量,慢性期宜微熱量,但不宜久用。分為高頻電療法和低中頻電療法。

(2)光療法:主要採用紫外線區域性照射療法,用於急性期。

(3)超聲波療法:用於慢性期。

(4)鐳射、偏振光療法:痛點或痛區照射。

(5)磁療法:低頻脈衝磁療法用於急性期,電磁療法用於慢性期。

(6)溫熱療法:可酌情選用紅外線、可見光、蠟療、熱袋等,用於慢性期。

(7)水療法:水中運動療法用於慢性期。

(8)手法治療

Maintland手法:用於改善血運和營養,急性期消炎止痛,慢性期鬆解粘連,改善功能。

其他手法或按摩療法:可酌情選用,不宜用撕裂性手段。

(9)運動療法

徒手操:立位進行。

①擺動:腰前屈,上肢自然下垂,做前後、左右擺動及畫圈動作。

②爬牆:面對牆或側對牆,足距牆一定距離,將患肢前屈上舉或外展上舉以手觸牆上移至最高處,重複進行。

③觸牆:背靠牆,上肢靠攏 體側並貼緊牆面,屈肘,用雙拇指觸牆,再反向觸胸,反覆進行。

④觸頭:雙 手體前相握,前屈上舉過頭,觸頭枕部。

⑤觸腰:雙手背後相握,以健側帶動患側內收,再以拇指沿腰椎棘突上移至最高處,反覆進行。

棍棒操:

①前擺動:雙手體前握棒,臂伸直前屈上舉左右擺動。

②後襬動:雙手背後握棒,臂後伸左右擺動,屈肘上提。

③背拉:雙手背後握棒,以健側手握棒上端,患手反握棒下端,斜背並向健側拉推。

吊環:雙手分握透過滑輪的二隻吊環,以健肢拉動患肢外展和前屈上舉。

繞環:面對肩關節迴轉訓練器,調正手柄在滑動杆上的位置,使患肢伸直做繞環迴轉動作。

肩梯:面對或側對肩梯,前屈或外展患肢,用手指勾住階梯牽拉患肩。

拉力:面對、側對或背對拉力器,患側手握拉力繩柄拉動。

下垂擺動(Codman)訓練:在軀體前屈位下,使患臂自然下垂,並使肩關節周圍肌腱放鬆(放鬆的標誌是當推動該臂時出現自然擺動,則表明已鬆弛);在此體位下作前後、內外、繞臂擺動訓練;幅度可逐漸增大;訓練時間應堅持較長,直至手指發脹、麻木為止。

2。藥物治療

疼痛劇烈者,可酌情選用吲哚美辛、強筋松、布洛芬、雙氯芬酸、凱扶蘭等消炎鎮痛藥物。

3。區域性封閉療法

在肩周痛點部位進行區域性封閉,可採用普魯卡因加醋酸潑尼松龍等藥物。

4。中醫治療

(1)中藥:適當服用活血化淤、通經活絡、散寒祛溫藥對症治療。

(2)針灸:可選用相應穴位針灸治療,如肩井、肩髁、肩髎、肩貞等。

四、基層首診要求

目的是診斷肩周圍關節炎及對肩周圍關節炎患者進行病情評估。評估內容包括病史、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等:

1。病史

既往是否存在肩部疼痛,疼痛範圍、性質及持續時間等;是否存在肩關節活動受限、功能障礙等年齡;性別;是否存在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既往是否存在肩部外傷病史;既往是否存在肩部長期制動史;是否有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放射痛、甲狀腺疾病、腦卒中、自身免疫病及糖尿病等原發或合併疾病;是否存在睡眠不良、抑鬱、焦慮或其他心理問題等。

2。體格檢查

血壓、心率、身高、體重、腰圍等。

專科檢查:

(1)是否存在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

(2)是否存在區域性壓痛;

(3)是否存在肌肉痙攣;

(4)是否存在肌肉萎縮肌力減弱。

3。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甲狀腺功能、血糖(必要時行糖化血紅蛋白檢查)、免疫複合物及血清補體、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等。

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必要時行MRI檢查。

4。診斷評估:疾病評估、並存疾病或併發症診斷、生活方式評估、社會心理因素評估、其他臨床問題診斷評估。

五、雙向轉診指引

(一)上轉

普通轉診:

1。保守治療無效或收效不佳者;

2。疾病首次發現或進展較快或需要與其他疾病相鑑別者;

3。合併其他疾病需要上級醫院確診者;

(二)下轉

初次發現肩周圍關節炎及疑似肩周圍關節炎,已至上級醫院明確診斷和確定治療方案且控制穩定。

六、隨訪服務規定

(一)建立健康檔案

為肩周圍關節炎患者建立健康檔案,由專門的家庭醫師定期對肩周圍關節炎患者進行隨訪。

(二)隨訪評估、隨訪內容

1。評估肩周圍關節炎控制水平:檢查患者的症狀及生活質量,評估有無併發症。

3。評估治療問題:評估治療依從性及影響因素;詢問對其他有效干預措施的依從性(如減肥、適當運動);檢查肩周圍關節炎運動計劃,如果肩周圍關節炎控制水平或治療方案變化時應及時更新計劃。

(三)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

積極對肩周圍關節炎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強調改變生活、糾正不良姿勢及工作方式的重要性,使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療目標,幫助患者減輕疼痛並改善和維持關節功能。

2。運動治療

包括徒手操、吊環、繞環、肩梯、拉力運動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正確的運動方式,制定個體化的運動方案,推薦患者每天定期鍛鍊1~2次,逐漸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損傷。

3。注意肩關節區域性保暖,隨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寒受風及久居潮溼之地。

4。避免過度勞累,避擴音重物。

5。老年人要加強營養,補充鈣質,如吃牛奶,雞蛋,豆製品,骨頭湯,黑木耳等,或口服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