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2021-08-04由 丙潤歷史 發表于 畜牧業

雜劇之冠為什麼不是竇娥冤

導語:大約在十年前,曾有幸尋過一本明代元曲選《竇娥冤》,被裡面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

一部元曲,一萬兩千五百字究竟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又是如何流傳到現代而經久不衰的?

關漢卿經歷了什麼?又有著怎樣的才華與豪情,鑄造出這樣的一部宏偉鉅著。讓我們一起揭開歷史的帷幕,來細細的窺探下吧。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一、元曲的起源與類別

華夏土地上有四大麴詞,在華夏社會的發展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們分別是:

唐詩、宋詞、漢賦和元曲

。而今天,我們將重點介紹一下元曲的魅力之處。廣義上的元曲,可以分為很多種類,類似於漢朝的曲子、唐宋的曲子、皇權的曲子、民間的曲子,數不勝數。但是,狹義的曲子只有元朝才有,我們稱之為元曲。而元曲有不完全存在於元朝,在明朝、清朝都能見到它的身影,並且發展的更加多樣化。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而元曲有分為兩大板塊,分別為:

散曲和雜劇

。顧名思義,散曲更像一些詞、詩,簡短有深意,往往一句話說出來引經據典,深奧異常。散曲有包括

小令、帶過曲、套數

等等等等。至於元雜劇,更像現在的舞臺劇,只不過比現在的舞臺劇多了些許曲調和韻律。元雜劇的建立,需要符合摺子、楔子等章節、段落的安排。這也是為什麼,明明屬於元曲,《竇娥冤》卻動輒一萬兩千五百字。作為元雜劇,這樣的字數還真不算多。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元雜劇在元朝已經發展成了規模,而且好評如潮。元雜劇講究一韻到底,對於中間的起承轉折並不是非常的在意。

我們常說的淨末旦醜四大角色,在元朝已經出現了兩位:淨末。

醜這個角色與元朝的舞臺之風實在是太過於違和,所以元朝末年儘管有這方面發展的意向,但是觀眾並不買賬。沒有觀眾買賬,這樣的曲藝發展就很困難。真正丑角的誕生,是在明朝中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一起出現的產物。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二、《竇娥冤》的誕生

《竇娥冤》的誕生,最無法忽視的一個人就是關漢卿,一位偉大的作曲者。可能連關漢卿自己都沒想到,在未來的近千餘年時間裡,自己寫的這首曲子被傳唱下來,並且有了七十六個不同版本。

關漢卿,生於1234年,卒於1300年,元曲四大家之首!

換句話來說,整個元朝所有的詞人,關漢卿排在第一位。《竇娥冤》的暢銷,背後必然有足夠的資本、足夠的能力去創作。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目前已知的關漢卿寫過的雜劇共有六十七部,現存的有十八部,每一部都是傳世鉅著。人們總是羨慕歐洲的莎士比亞,說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戲劇家。殊不知,在此前幾百年的時間裡,有一位比莎士比亞強之十倍的關漢卿已經在終點等著他了。只不過可惜的是,《竇娥冤》經過歷朝歷代的改變,原版早已消失不見。

目前最為流行的就是明朝中期流傳的《竇娥冤》拓本改編版,儘管與原著有些許差距,可是問題不大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竇娥冤》一共有三大部分,而且每一個部分都有一個巨大的轉折。我們簡單來介紹下:

第一部分,最開始的時候就描述了一種肅殺之氣,一種壓抑的氣息。

而竇娥正是以這樣的場景出現在觀眾面前,並且兩場兩首曲子來訴冤。這樣看來,《竇娥冤》頗有點向現在的倒敘傳體,行文和筆法都非常相似。在整個第一部分當中,主要描述了竇娥的不甘和前往刑場的路上發生的一些小事情。其中有一個細節,頗為感人。竇娥怕婆婆知道自己現在這個樣子傷心流淚,就暗暗祈求從后街走,繞過這個院子。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第二部分,則是完完全全的刑場哭別的一場戲,也是整個劇本的巔峰戲劇

,完完全全的悲劇情懷。最讓人感懷的是,竇娥在死前祈求自家婆婆看在婆媳情分下,來祭奠自己一下。這樣卑微的請求,竟然是一位即將判處死刑的女子所說,怎能不悲從心中來?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第三部分主要講了六月飛雪和自己那倒黴父親為自己平反的事情

。儘管最終留下了個好結局,卻在無聲的控訴社會的黑暗,明踩暗揚的將竇娥單獨點出來:一個不畏權貴、不畏死亡、堅持自己的勤勞善良的好女子!

《竇娥冤》這個雜劇目前被解析為四折,甚至還有六折和八折之分,只不過把其中每一處的細節都拋開來看實在是沒設麼必要。因為整曲子都是經典,經典中的經典。唯一可惜的是,原本幾乎消失不見,而且很難查詢。這也是我們在比對《竇娥冤》時少了很多歷史依據和詞曲解析,實在是頗為無奈。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三、《竇娥冤》的成功之處

關漢卿的才藝,絕不單單是展現在雜劇上,在整個元曲的發展史上,關漢卿都添上了濃重墨彩的一筆。而關漢卿對於藝術的塑造,對於人物的渲染,哪怕時至今日都毫不過時。甚至,

以關漢卿為名創造了一個劇種

,一直延續下來:關劇。史上能夠有這等殊榮的,恐怕除了關漢卿之外再無他人了。

那麼,《竇娥冤》究竟有著什麼精彩之處或者說點睛之筆呢?值得大家如此重視,值得歷朝歷代的政府官員和平頭百姓流連忘返?整體來看有三點,我們簡單分析下: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其一:主人公正面形象!

目前流傳世上的十餘部關漢卿的劇種,進行一個大資料的分析歸納之後不難發現:關漢卿幾乎所有的劇中主人公都是正面形象。而《竇娥冤》中的竇娥,更是如此。無論是竇娥的成長環境,還是竇娥的家庭背景,我們都有理由相信竇娥會成為潑婦二號。可是,竇娥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中卻保留了一顆純真善良的心,面對危險不害怕,面對折磨不忘初心,這樣的奇女子本身就可以當成一個噱頭,並且大賣特賣。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其二:戲劇衝突,激動人心!

關漢卿的文學作品,看起來波瀾不驚,可是細細分析下去就會發現,裡面幾乎每一章節都會動人心魄,讓人回味不已。而且,關漢卿在劇情波瀾的前提之下,能夠不觸碰元朝的核心或者價值觀念,這一點非常難得。關劇的過場極其簡潔,往往三言兩語交代過去,在其中爆發的段落又能夠極其細緻的描繪,一舉一動,惹人深思。關劇的大段戲劇在傳遞思想衝突的同時,也在衡量著一個時代的價值觀。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其三:大量民間語言被引用。

這一點頗為複雜,簡單來講:元帝國時期有很多民間俚語,可是民間俚語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而關漢卿長久混跡於江湖,對於民間俚語頗感興趣。在整個關劇中,能夠引用大量的民間俚語當做典故或者俏皮話,頗為能耐。

人習其方言,事肖其本色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關漢卿的整體語言天賦拿捏得非常到位,在描寫敘述的功底上也落筆不凡。在整個元朝,曾經給關漢卿一種極高的敬畏:入耳消融。意思是關漢卿的關劇,讓人聽了之後整個人都非常舒服,能夠瞬間貫徹明白關漢卿想要表達的意思。這句話需要在一個特定的年代,因為我們觀看完整個元朝的元曲或者說元雜劇之後就會發現,元雜劇有一個特點就是深澀難懂,在當時成為了一種流派。甭管你懂不懂,反正只要大家都不懂,那麼這個流派就是高階的,深奧的。可惜的是,關漢卿用實際行動來告訴他們,高雅是沒有觀眾的,不會掌握語言的技巧,再怎麼高雅也是笑話。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四、《竇娥冤》的社會現實

《竇娥冤》整個曲子唸完或者整個雜劇看完,會給人一種傷感,由內到外的傷感,無法控制的傷感。因為《竇娥冤》從沒不是什麼狗血的大團圓或者小幸福,而是徹徹底底的悲劇。《竇娥冤》的悲劇,是悲到骨子裡的那種。可能會有小夥伴感到好奇,這樣的曲子是如何廣受歡迎的?老百姓都喜歡自虐麼?為什麼揪著這樣一個悲傷的雜劇看個沒完?當我們把這一切都細細品味的話,就不難發現一個可怕的現實:

《竇娥冤》反映了現實,引發了共鳴!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如何引發的共鳴?怎樣引發的共鳴?我們慢慢來看:

古代女子講究三從四德,可是竇娥卻破了戒,三從一從都沒有。竇娥的婆婆是竇娥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可到了關鍵時刻什麼都沒有說。這究竟是反映了社會的黑暗面,還是古人尤其是古代女子對三從四德的牴觸,我們不得而知。只不過,《竇娥冤》所折射出的社會現狀,卻是不容忽視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無數觀眾。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在竇娥冤死的時候,既沒有劫法場的英雄,也沒有貴人相助,僅僅是六月飛雪,昭示不平。這比現在所謂的團圓劇不知道要好上多少,並不是每一次危機都會有人來幫助,也不是每一次危機都有諸多貴人來扶持。在很多時候,不公平就是不公平,沒有什麼可作為和不可作為的說法。

竇娥招認自己的罪行,其實也反映了元帝國統治之下的無奈和淒涼。無論怎麼整,受傷的都只能是平民百姓。但好在,最終的大結局關漢卿給找補回來,竇娥那失散多年的父親再次迴歸,給竇娥平反昭雪。

雜劇《竇娥冤》的誕生,為華夏文明添了怎樣濃重墨彩的一筆?

《竇娥冤》被稱為‘列之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的偉大作品,反映了元帝國統治下百姓的面貌,其中的故事曲折程度、表達之豐富、內容之奇偉,絕不是一般的戲劇所能描繪出來的。這部劇,展現了元帝國最大的平民悲劇和個人悲劇,最終的轉折也只是徒勞無功下的一種嘆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