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忽略複查 後果可能很嚴重

2022-10-12由 光明網 發表于 畜牧業

管狀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嚴重嗎

福州晚報訊 在腸鏡檢查中發現息肉,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可別因為常見就不當回事。最近,兩年前曾切過腸息肉的李依姆,就因未遵從醫囑做定期複查,息肉發生癌變。

兩年前,50多歲的李依姆出現排血便的症狀,擔心自己得了腸癌,遂趕緊上醫院做腸鏡檢查。檢查只發現了結腸息肉,醫生當即在腸鏡下為她把息肉切除。術後,得知自己並非患癌,李依姆鬆了口氣,將醫生叮囑定期複查的話拋到腦後。

上週,李依姆在刷手機時,偶然看到一篇醫療科普文,說腸息肉可能癌變,這才想起該去複查。這次,她換了一家醫院,到福建省老年醫院做腸鏡。

不料,這次檢查竟發現她患上腸癌。透過腸鏡,醫生在距離她的肛門約25釐米遠的地方,發現高度懷疑癌變的腸息肉,在鏡下切除後送病理化驗,結果證實為腸絨毛狀管狀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即腸癌。程度為早期。

所幸病情發現及時且該病灶被完整切除。醫生建議李依姆3個月後再行復查。

省老年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何鋮介紹,腸息肉是腸道粘膜表面凸起的贅生物,通俗地說,就是腸粘膜表面的一個“肉疙瘩”。成人的發病率在40%左右,發病高峰為50歲,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

“有研究表明,90%左右的腸癌都是由腸息肉演變來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發展為腸癌。”何鋮指出。

何鋮說,根據癌變的可能性,腸息肉可分兩大類: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通常是10-15年),終有一天會癌變。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但如果長得比較大,存在時間較久,也有變成腫瘤性息肉的可能。

大多數腸息肉患者都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等症狀。發現腸息肉,醫生通常建議切除。

何鋮提醒患者,非腫瘤性息肉切除後,可1年複查1次;若息肉為腺瘤性,切除後3個月應複查1次,若複查無異常,可半年至1年後再查。

(全文共80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