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2022-10-05由 中國美術學院 發表于 畜牧業

補字金文怎寫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展覽時間

2022年8月6日至9月18日

展覽地點:

北京畫院美術館一層、二層展廳

主辦單位:

中國美術學院、西泠印社、北京畫院、安吉縣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中國美院研創處、安吉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北京畫院美術館

協辦單位:

安吉縣博物館(諸樂三藝術館)、諸樂三藝術研究會、浙江鶴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美術報》社

8月6日,由中國美術學院、西泠印社、北京畫院、安吉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1985年7月,“諸樂三書畫篆刻展覽”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彼時有吳作人、李可染、葉淺予、劉開渠等美術界人士參加開幕。2022年,時隔37年,在諸樂三先生誕辰120週年之際,先生的藝術再次來到北京。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此次展覽由北京畫院吳洪亮院長與中國美術學院盧炘教授總策劃,北京畫院美術館鄭智威、劉霄執行策劃,共彙集作品90餘件,從“詩文書畫有真意——詩畫”“山川靈秀集腕底——書法”“博雅通達求巧意——篆刻”“以藝為家桃李芬——教學”四個角度入手,全面回顧諸樂三的創作經歷和藝術人生。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諸樂三先生生於浙江孝豐(今安吉)鶴鹿溪村,一生熱愛家鄉。縱觀其一生藝術創作,畫作上落款屢見“孝豐諸樂三”,足見先生堅守初心不忘本的人生態度。抗戰期間,藝術創作之餘,曾在鄉間行醫救人,不取分文。新中國成立之後,又曾帶領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生下鄉寫生,將農作物這些不易入畫的題材融入藝術創作。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諸樂三先生從事藝術教育一甲子,有近一半的時間奉獻給了位於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先生曾與潘天壽、吳茀之等先生一道奮力協作,以身作則、深入教學的同時敦聘良師,他們主張中國畫教學應繼承和發揚名族優秀的藝術傳統,為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的重建與發展奠定了基礎。1963年浙江美術學院開設新中國高等美術教育史上第一個本科書法篆刻專業,名為“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篆刻科”;1979年浙江美術學院又培養了新中國首批書法篆刻研究生。諸樂三先生作為重要代表人物,負責篆刻教學,參與其中,為中國高等教育篆刻學學科帶頭人。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系列活動還將在安吉諸樂三藝術館(安吉縣博物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相繼舉辦。同期還將舉行“藝者仁心——諸樂三學術研討會”和系列講座。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同時,《諸樂三集·花鳥卷》(馬其寬、徐家昌主編)、《諸樂三集·篆刻卷》(沈浩、盧炘主編)、《諸樂三集·綜合卷》(張捷、劉海勇主編)三本畫冊,和《諸樂三研究一》《諸樂三研究二》《諸樂三年譜》《諸樂三詩集校注》共七部出版物出版發行,全面回顧諸樂三先生的藝術風貌、生平和藝術貢獻。七部出版物由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為總主編,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古今金石在眼底

許江

約六十年之前,潘天壽先生擔任中國美院院長。其時中國畫花鳥專業有潘天壽先生、吳茀之先生、諸樂三先生、陸抑非先生教學,可謂名師聚集,高峰疊起,朝華齊匯,夕秀紛來。幾位老先生仁心問學,常相聚談學術,共商藝事優長,形成絪縕和順、砥礪唱和的風習,鑄煉了當時中國傳統畫學研究與教學的高峰現象。我讀大學時,諸樂三先生仍健在,鶴髮白鬚,儀顏莊重,直讓我們景仰那個學術昌明的年代。只是那時我對這藝海深遠,尚未全然洞察。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20世紀30年代 諸樂三先生像

諸樂三先生出身世家,兄弟數人,皆喜畫藝。他早年習醫,後棄醫習畫,入一代大師吳昌碩先生門下。諸先生擅寫意花鳥,兼工山水,得缶師神髓。筆頭深厚遒勁,墨色飄灑清新。重詩意,善寫生,在繼承缶廬畫派的基礎上,技法題材俱有突破與拓新,蔚然卓立於錢塘,為世人所重。諸先生可稱一代印學大師,他的篆刻以甲骨文字入印,從秦漢古璽化出,分朱理白,三法卓絕。字裡行間,簇團盤結,縱橫有象,虛實相生,茫茫蒼蒼。先生書法,師出缶廬老人,又轉益多師,博採眾長,對石鼓文鑽研尤深。提按沉厚,使轉凝鍊。詩作則得唐人風致,心裁別出,不落前人窠臼。

諸樂三先生的畫自有一種卓然不群的深沉之氣。《文賦》談意上筆頭時,言曰:沈辭怫悅,若游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層雲之峻。沈,深也!深沉的言辭一如泉湧,游魚銜鉤而出,出於重淵之深。這正是關於深的生動寫照。深而不滯,心手相得,意與言合,莘莘然謀之於心,生與深諧來。這正是花鳥畫大寫意的氣象。“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中國的花鳥繪畫,以凡常的節令,會應時相生的花樹草蟲,用它們純然的生姿動貌,帶出中國筆鋒下的抑揚頓挫,揮灑塗抹,讓人心與萬物在此相會。諸先生的花鳥,紅梅報春、紫藤雙燕、稻花飄香、荷塘爭豔、蒼松勁柏、風竹幽蘭,雖是常態的風時節侯,經由他手,筆上的遒勁便帶出一股豪氣。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脫手即成一種深意,一種溢於筆端的生機活力。

如是深沉氣象,化成畫面的一種渾厚之感。諸先生的畫於缶老得其神似,最似正在此渾厚用筆。幾乎從一開始,他就能將篆隸運筆的方法,應用到作畫之上。雖青春豪氣,其用筆卻內蘊渾厚,別具風致。六十載風風雨雨的淘洗,諸先生筆愈健,意愈濃。他筆下的花樹竹藤,常化作篆、隸、狂草的合一筆法,寫出蜿蜒盤鬱的姿態。這種書法的內在骨力,草篆中帶出行風,揮灑中常留漏痕,總顯蒼蒼茫茫、浩浩蕩蕩的氣象。中國繪畫強調書法入畫,吳昌碩先生是近代的高峰,諸先生得其神,便是在此根源處接續精髓,登臨高境。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20世紀70年代 諸樂三先生在畫室揮毫

諸先生最喜歡的缶老詩句是他的荷花題句:墨池點破秋冥冥,苦鐵畫氣不畫形。為什麼秋冥冥,因為那裡邊有一份蒼茫之氣。一如中國的漢碑古篆,古茂蒼鬱。中國人這種渾樸疏宕的古風,最是隱在這逢節常新的鮮花百草之中。可見這種鮮花百草真正的生命在於這精神古風的承載。諸先生有一方印,刻著“美不老”。美是不會老去的,美正蘊在渾茂的古風之中。這方面,中國書學、印學的修辭給了他太多的滋養。他的一生都在這渾樸遒勁的古風使轉之中,淘洗自己的筆墨,鑄煉胸中的浩然之氣。

1959年春,諸先生刻一方朱文“敢為”,邊款:“敢想敢說敢作敢為,繪事於我何獨不然。”敢想敢為原為缶老的名言,“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敢於在不敢處尋覓突破是真勇者!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諸先生激情雲集,發於筆端,畫盡百花群鳥,創寫人問春色。他的筆墨轉而灑脫。設色漸入古豔,情趣盎然,風致疏雅,表達出對於新時代的興答應會。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1971年諸樂三夫婦攝於西子湖畔

諸先生那一代人,青年時,正好站在五四前後新學舊學交替的埠。他學醫是科班,學藝卻是耳濡目染,手摹心怡。但寫詩卻是始於少年的功夫。十一歲時應先生“旭日”的詩題,隨口唸唱:“獨向窗前望,東方滿天紅。”這是詩,也是少年的生姿活力。諸樂三先生的一生都是在這種詩性的淘養和浸潤之中。1919年,他十八歲自題小影雲:“如此形骸眼孰青,風塵落拓負儒名。聰明每為無恆誤,事業終輸有志成。頗樂短衣從戰伐,何曾長揖到公卿。年華二九匆匆過,莫把先鞭讓祖生。”如此青春反省,如是擊缶追問,吟此令人肅然。諸先生那代人的寫生,更多的是詩寫。將眼見與感受記之於詩。默然坐對,澄懷味象,然後詩以質之。畫意盡在詩思之中,出手即有詩意。我手邊有一張諸先生送給東陽施曉湘先生的早年作品,是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洞口移來》,一簇杜鵑山花,如若團山,生生在目前,那般鮮活,自有洞天氣象,不勝詩意荏苒。

對諸樂三先生那代人,我們瞭解並不多。所幸《諸樂三年譜》採錄精細,記敘詳密,讀來如睹諸先生的風雨人生,更因其中與大時代的交集應和,而讓我們時常掩卷唏噓。諸先生的筆墨滄桑,盡呈眼前。一代大師的丹青生涯,令人感懷無盡。1982年12月,西泠印社出版《個簃印集》,諸先生題詩:“交深侔金石,至道存瓦甓。印學溯淵源,游魚活鱍鱍。”諸先生在金石之中,洞明大道,又心思燦然。楊藐翁先生在《吳昌碩印譜序》中寫道:“當能持石凝眸時,舉凡古今金石之有文字者,都在眼底。”這原是寫缶老,也未嘗不是諸樂三先生的古風寫照。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20世紀70年代 諸樂三先生在晚明樓寓所

芳華長抱四時春

■高世名

諸樂三這代人身處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他們既經受了古今中西思想觀念的激盪會通,又親歷了巨大社會變革所帶來的人文觀念和審美意趣的劇烈變遷。他們秉承傳統文人的氣韻風骨,也確立起現代藝術家和教育家的專業理想。他們一方面承繼了詩書畫印一體的傳統藝文之道,矢志擔當起民族藝術道統傳承的歷史責任,一方面又在新的歷史境遇中積極探索新時代、新社會的視覺表達。在藝術創作和專業教學上,他們承傳統、續古道,同時又出新意、開新局。諸種歷史張力重重累積,蘊藉、噴薄於他們的書畫、詩詞和篆刻之中,於指掌方寸間別開生面,在披離點劃中氣象萬千。

中國傳統藝術重視博雅之道,強調通人之學,歷代書畫大家皆是詩書畫印貫通,學問和技藝互為砥礪。錢穆在談及“通人之學”時曾說,“學問貴會通。若只就畫論畫,就藝術論藝術,亦如就經論經,就文史論文史,凡所窺見,先自限於一隅,不能有通方之見。”這“會通”,正是諸樂三先生在藝術創作與研究中的重要特質,他說:“(篆刻)沒有各體書法的雄厚功底,光靠‘刻’是達不到的。沒有書法的修養在金石篆刻中就不會有墨氣;反過來,在書畫上,如沒有金石篆刻的實踐經驗,書畫上就不會產生古拙的金石氣息。它們四者之間,是觸類旁通的。”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諸樂三 浙江美院 2.2×1.6cm 1972年

安吉縣博物館(諸樂三藝術館)藏

印文:浙江美院

印文:

作為吳昌碩先生的入室弟子,在詩、書、畫、印四個領域,諸樂三都得到了缶翁親炙。“樂三”二字即出自吳氏建議,由孔夫子所謂“益者三樂”至於“作人之樂、詩書畫事之樂、篆刻之樂”。諸先生本人在教學中也反覆強調:“詩、書、畫、印四者,互為基礎。因此學書者,亦須會詩、會畫、會刻印;學畫的,也須學習寫字,學會印章。彼此可以互相啟發,相互滲透,相互補充”。

諸先生詩詞造詣頗深,深諳書畫題跋之道,其題畫之詩不僅靈動恰切,更能與畫境互為點化生髮,詩畫交融而意蘊橫生。深厚的詩詞修養使他能以詩情觀物,以詩意入畫,詩情與畫意彼此牽引興發,畫作的立意與意境愈加高遠。嘗作《雪中孤山探梅》,古意盎然,畫意亦盎然:

孤山不孤梅成林,冒寒吐花持素心。虯枝夭矯自交錯,崛僵不畏風霜侵。湖水環碧光晶熒,搖漾花氣溉釜鬵。龍蛇蟠鬱氣尤壯,罔兩窟處根彌深。有如香海圍玉屏,四面照耀輝璆琳。時有佳語不可醳,唯剩明月知清音。我來雪中一憑眺,森森權作廣寒臨。開胸砉然髮長嘯,啁啾相和翠羽禽。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邊款:一九七二年四月,樂三

邊款:

諸先生楷書從鍾繇入手,於顏柳頗有心得,後轉攻漢魏六朝碑版,參以二王、倪黃。其行書瀟灑遒勁、叢容放達,結體峭拔磊落、渾樸凝鍊,運筆柔中帶剛、力透紙背。篆書初學鄧石如、吳大澂,後精研石鼓,兼收甲骨、鐘鼎,熔鑄為朴茂渾穆的自我面目。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又直接作用於篆刻,引甲骨、金文於漢印,寓靈動於雅正,置豪放於古拙,自漢印之平實一路化出高華意趣,於古璽之渾古遒勁中展露疏宕意氣。

金鑑才先生曾描述諸先生治印:“在我的記憶中,他經常用‘團得攏’和‘蒼蒼茫茫’這樣兩個詞。前者是指章法,要求印面上的每個字甚至每個筆畫,不論距離遠近,都要互相顧盼、照應;後者是指刀法和筆法,要求有渾厚古拙的意趣,切忌平滑。”這一點與吳昌碩治印“重意氣,求古樸”的觀點可謂異曲同工。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諸樂三 紫雪蒙茸 121。9

諸樂三 篆刻蒭言 25.8×16.3cm 1923年

安吉縣博物館(諸樂三藝術館)藏

×44cm

較之書法篆刻,諸樂三先生的繪畫則更為早熟。吳昌碩以石鼓文與篆刻入畫,而諸先生在繼承吳氏之外,又從他的“金石味”中脫出,復歸傳統文人畫之趣味,吸收青藤之豪放、白陽之靈秀、八大之奇崛、石濤之通變,廣採博覽。他的代表作品,皆是筆墨渾樸、凝鍊潑辣,設色古豔中綻露生氣,蒼潤中盡顯高華,可謂形氣兼得,既具家法又饒新趣。他畫紫藤,以篆、隸、狂草合而為一的筆法,勾繪出蜿蜒盤鬱的姿態,亂中有序、渾厚靈動,沉著雅麗又清新自然,一如他畫中題詩:“風引藤花舞,露浥猗蘭芳。山窗春日麗,拈筆亦生香。”在題材選擇上,諸先生突破了傳統文人畫梅蘭竹菊式的慣常主題,而頗多選取山水野卉、果蔬草蟲入畫,他筆下的玉米蓼花、白雞紅柿、稻穗棉叢……,不僅以親近自然民生的鄉土物事拓展了花鳥畫的意蘊與情致,更從平凡日常之物中興發出一種清真古樸的人間情味。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1956年

中國美術學院藏

諸樂三 百花齊放 3.7×3.7cm 1960年

安吉縣博物館(諸樂三藝術館)藏

古人言學問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更有困而知之者。這“困而知之”,正是大時代之大困局所致。諸先生的書法篆刻頗具繼往開來之格局,常有昂然抗格之意氣。諸樂三先生博通經史,精擅詩詞,諸多才華凝聚,成就其書道,而其教學之理想,旨在重建中國古典脈絡中的“通人”之學,再造民族畫創作與研究的時代高峰。他教授書法與篆刻,注重將文字學研究納入其中,直通古文字、金石文獻之學,貫通創作與學問、書法與書論。他教授中國畫與詩詞題跋,雖為不同課程卻貫通為一,不僅援引書法篆刻之技法入畫,更重文學辭章的畫外修養。在教學上,他常借用吳昌碩之言教導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始可與論畫也。”在教學中,他時常強調:“修養不同,稚俗各異,多讀書,可得清氣,而俗氣自除”。在他看來,讀書養志是藝術創作的關鍵,也是藝術教育的要旨。同時,書畫之道絕非止步於筆墨之中、書齋之內,學問與見識、經歷與行動,才是成就藝文之事的內在支撐,也是畫家能有所創造、自成一家的根源所在。

對於諸樂三先生而言,詩書畫印四者是互為助益、觸類旁通的,藝術家、學者與教育家這三重身份同樣也是合而為一、相輔相成的。他研習書畫經典、名家筆意不止於“坐而論道”。他“起而行之”,將新社會的風貌、新時代的精神帶入畫中,推陳出新、別開生面。他傳道授業,不僅承擔花鳥、書法篆刻、古文、畫論、詩詞題跋等多種課程,並在藝理與道義上融會貫通。作為教育家,諸樂三先生執教數十載,在中國畫科以及書法篆刻專業的初創與重建、開拓與勃興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印文:百花齊放

1963年,諸先生與潘天壽、陸維釗、沙孟海三位先生一道,共同創辦新中國高等美術教育史上第一個本科書法篆刻專業,負責起草篆刻教學大綱,教授篆書和篆刻。1979年,更以年近八十的高齡,與陸維釗、沙孟海兩位先生合作,於浙江美院開啟書法篆刻研究生教育,為中國教育史開闢新的篇章。國美書法專業的基本特徵是博雅兼通的學術框架以及外延入各個學科的藍圖,外延之途徑即為文化史、考古學、文學、史學和哲學。尤為關鍵的是,諸先生與陸、沙二公一道,將甲骨文列入學習物件,並引用董作賓殷代書法“五期說”,將金文分五類加以學習,如散氏盤、兮甲盤為渾穆蒼勁類,大盂鼎、師遽簋為雍容閒雅類,王孫鍾、邾公坙鍾為顧盼婀娜類,齊陳曼簠為輕靈細銳一路,宗婦鼎、秦公簋為疏散磊落之屬;以上古文字直通隸、篆書道,建構起高等書法教育返古開今的宏大格局。由於各位先生的遠見卓識,中國美院之書法教學自誕生之日起,即開創出一種培養“通人”的模式,既通達於古文字、金石文獻、經史之學,亦能旁及文學辭章之道。其中意興風致,正如1953年,他題《黃賓虹先生畫贈白門清涼山居圖》詩云:

不談圖畫談文字,畫即是字取之意。

間有至理難盡言,為內美者壽萬年。

墨漬滿紙碑三老,知者頷之昧笑倒。

昧笑倒,翁勿奇,筆趣鬱律蟠蛟螭。

山川靈秀集腕底,詩中有畫畫中詩。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印文:

邊款: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為文藝者當守此二語。樂刻,庚子年立秋後三日

邊款:

諸樂三與黃賓虹在靈隱飛來峰下寫生,學生洪世清同往為二人照相合影

黃賓虹 黃賓虹序諸樂三《篆刻蒭言》

1959年,諸先生又寫了一首題贈陸抑非先生的詩作,更道出了這一代藝者學人的情懷與心志:

一番沈醉一番新,醞藉東風自有神。

不畏風霜冰雨雪,芳華長抱四時春。

25.8×16.3cm

1948年

|美術報

安吉縣博物館(諸樂三藝術館)藏

釋文:自元代吾邱衍撰《三十五舉》,續談篆刻諸法者,不乏其人。至前清道光間,金石學盛,濰縣陳簠齋作《印舉》,千璽萬印,系之考釋,惜未卒篇,近多散佚。今當古物出土,璽印尤夥,樂三先生將由此編而擴充之,幸甚。戊子八十五叟賓虹

周萱荻 邢思蝶

釋文:

|劉楊

(節選自高世名《芳華長抱四時春——寫在諸樂三先生誕辰120週年之際》)

|徐元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出品: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 NEWS CENTER

CAA融媒體工作室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首站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