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組織公平感是團隊管理的基石

2021-08-01由 平安聊職場 發表于 畜牧業

公平理論是誰提出的

兔子喬伊非常懶惰,他換了很多的工作,但總是很快就辭職,因為他總覺得其他的同事偷懶,自己被委派了太多的工作。喬伊向好朋友抱怨工作太累後,朋友對喬伊說:“我給你介紹一份工作吧,這份工作十分輕鬆。”

喬伊問道:“真的很輕鬆嗎?”

朋友說:“當然,你做公墓管理員,每天只需要站在那裡,保證沒有人盜墓就行了。”

於是,喬伊便做了公墓管理員的工作,但是兩天後,他又辭職了。

朋友不解地問道:“這份工作很輕鬆啊,你為什麼不滿意?”

喬伊憤憤地說:“太不公平了,所有的人都躺著,只有我一個人站著。”

趣評:孔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組織成員總是具有一種心理傾向:把其他成員作為參考物件,以此論定自己是否受到了組織的公平對待。

知識連結

組織公平感,就是在組織或單位內,人們對與個人利益有關的組織制度、政策和措施的公平感受。組織中的公平可以劃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組織公平的客觀狀態,在這個層面上,人們可以透過發展和改善各種組織制度、建立相應的程式和措施來實現組織的公平,不過絕對的、終極的組織公平是很難實現的;第二個層面,是組織公平的主觀狀態,也就是組織中成員對組織公平的主觀感受。在組織中,如果一個“公平的制度”不被員工所接納,它依然會對員工的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講,組織公平的主觀層面更為重要。

管理學這樣說

組織公平感分為如下三個方面。

一、分配公平感,即員工對組織報酬的分配結果是否公平的感受。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是公平理論的開創者,他認為,員工的公平感主要來自於對報酬數量的公平性的感受,員工總是將產出(即從組織得到的回報“與自己對組織的投入(包括個人擁有的技能、努力、教育、培訓、經驗等因素”的比例,與他人的產出/投入比進行對比。當比例不相等時,就會產生不公平感。

二、程式公平感,即員工對用於做報酬決策的方法(程式“是否公平的感受。1975年,瑟保特和沃爾克研究了法律程式中的公平問題,提出了程式公平的觀點,認為只要人們有過程控制的權利,不管最終判決結果是否對自己有利,人們的結果公平感就會顯著增加。1980年,萊文瑟爾提出了程式公平的六條標準:①一致性規則;②避免偏見規則;③準確性規則;④可修正規則;⑤代表性規則;⑥道德與理論規則。

三、互動公平感,又稱人際關係公平,指的是個人所感受到的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質量。互動公平分為兩種:一種是”人際公平“,主要指在執行程式或決定結果時,權威或上級對待下屬是否有禮貌,是否考慮到對方的尊嚴,是否尊重對方等;另一種是”資訊公平“,主要指是否給當事人傳達了應有的資訊,即要給當事人提供一些解釋,例如,為什麼要用某種形式的程式,或為什麼要用特定的方式分配結果等。

組織公平感與員工行為有著緊密聯絡,它與個人績效的關係主要體現於分配公平和程式公平對績效的影響上。按照公平理論的觀點,如果個人對自己的投入與回報感到公平,他就會以敬業的態度努力工作,否則,就可能減少自己的付出,消極怠工。由於程式公平能保證員工的長期利益,也會對績效產出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於如何提高組織公平感,有如下七個管理措施:

1。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系統和薪酬系統;

2。完善員工參與制度,讓員工參與組織的發展戰略、分配製度、獎勵制度、晉升制度和考評制度的制定和實施;

3。在企業內部建立申訴制度,例如,把員工的意見透過管理者逐級上報有關部門,或者以設立匿名信箱、申訴電話、網站的方法建立申訴渠道;

4。保持分配政策的穩定性和可完善性;

5。建立監督制度;

6。建立上下級對話制度,縮小領導與員工的情感距離;

7。關注企業的社會效益,在效率優先的前提下,兼顧員工個人需要。

《商業洞察力》課程的劉潤老師,在討論公平的時候,提出了公平、公正和公開三個概念,很精準說明了這個問題。

到底什麼是:公平,公正,公開?高考結束,有很多關於高考的討論。其中一個,已經討論了40年:那就是用一場考試來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公不公平?要討論這個問題,那就要首先理解什麼是“公平”(fairness)。

公平,就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萬物。我用分數要求你,也用分數要求所有其他人,一視同仁。這就是公平。

公平的核心,不是用了“哪一把”尺子,而是用了“同一把”尺子。

什麼叫不是“同一把”?舉個例子來說吧。

媽媽對哥哥說:你怎麼不把東西分給弟弟吃?哥哥說:因為弟弟也沒有分給我啊。媽媽說:他不一樣,他是弟弟。

這就是不公平。媽媽用了兩把尺子:用分享丈量哥哥,用獨享丈量弟弟。

再舉個例子。老闆說:張三你這個月沒完成業績,沒有獎金。張三說:那李四也沒完成啊。老闆說:他不一樣,他很努力。

這也是不公平。老闆也用了兩把尺子:用功勞丈量張三,用苦勞丈量李四。

回到高考。高考公平嗎?那就要看,高考是不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千萬學生。答案是:是的。

高考用“分數”這唯一的尺子丈量所有學生。高一分,清華北大;低一分,明年再來。誰也不能作弊。學生作弊退考,老師作弊坐牢。

你可能會質疑:那為什麼要用“分數”這把尺子呢?為什麼不用“素質”的尺子?為什麼不用“美德”的尺子?或者身高?甚至扶老人過街的次數?

這就涉及第二個概念:公正(justice)。公正,就是選“哪一把”尺子來丈量。

那麼,到底選哪一把尺子來丈量,才算是公正,甚至是正義呢?

美國的私立學校,是自主決定用“哪一把”尺。每個學校手裡拿著一把不同的尺,甚至是一組套尺。

比如哈佛,手上拿著一組套尺:分數這把尺很重要,社會活動這把尺很重要,體育特長這把尺很重要,背景多元化這把尺很重要。當然,家裡有錢並願意捐款這把尺,也很重要。因為捐款有助於學校發展。

你可能會義憤填膺:我沒錢就沒資格讀哈佛嗎?成績好,但是沒錢捐款,就要被有錢人擠掉名額嗎?這不公平!

首先,我要糾正你,這不叫不“公平”。只要“捐款優先”這個規則是一視同仁的,對所有人都一樣的,那這就是公平的。但你可以說,這個規則不“公正”。

公正,是一個有關價值觀的問題。誰也未必說服得了誰。那麼核心問題來了:誰有權“定義”公正。在這件事中:哈佛。

為什麼?因為哈佛是我的,不是你的。我對哈佛的成功、失敗負責。如果因為“捐款優先”的規則,哈佛遭人唾棄,再也沒人報考,招不到好學生,最後倒閉了,損失的是我,不是你。我承擔責任,所以我制定標準。

公正,有關價值觀。它的本質不是“你對還是我錯”的問題,它的本質是“誰有權做選擇”的問題。每一所學校,都有權定義自己的“公正”。

那麼,有沒有辦法讓中國的每所高校,和美國一樣用自己的套尺招生呢?這聽上去,更公正啊。

有可能。但這會極大增加“維護公平”的成本。美國有很完善的誠信體制和嚴厲的司法體系,在這種情況下,仍然發生了斯坦福受賄事件。

那麼如果在中國,讓每個高校自主“定義公正”,帶來的問題,可能會遠遠超出你想象。如果監管不力,會有無數學生在“不公平的公正”中,被絕望地改變人生。

高考,是對總體公平的妥協。然後在此基礎上,謹慎添加了一點額外的“公正”因子,來中和粗暴的公平。比如用省級名額分配,來彌補地域教育水平不公;用各地單獨出卷,來彌補地域知識結構的不公平。

那你可能會想了,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做到既公平又公正嗎?還真有。那就是“公開”(open)。

公開,就是把丈量的過程展示給公眾,讓同意公正者,監督公平。

比如美國總統大選。美國總統大選,有三個基本的執行機制:

用一人一票選舉美國總統,你們同意嗎?都同意?好,我們定義了“公正”;

總統候選人可以演說,可以影響,但誰也不準用錢購買選票,可以嗎?都同意,好,這就是“公平”;

投票結束,在攝像頭面前唱票,接受全民監督,這就是“公開”。

一旦公開,維護公平的成本,將會因為分攤給所有利益相關者,而大大降低。

那在中國的高考裡面,怎麼能做到公開呢?我們也可以來暢想一下。

比如說,每年高考,是考生寫作文。但是,高考結束,讓高校寫論文。什麼主題呢?主題是:《我為什麼招這300個學生》。要求不低於3萬字,除了詩歌,文體不限。然後,公開發表。

也許這樣,才能做到:用公開,監督基於公正的公平。

總結一下:公平,就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萬物;公正,就是選“哪一把”尺子來丈量;公開,就是把丈量的過程展示給公眾,讓同意公正者,監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