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典籍裡,古人是如何愛牙護牙的

2022-09-22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畜牧業

一個口加個齒念什麼

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典籍裡,古人是如何愛牙護牙的

9月20日,是全國愛牙日。影視劇裡經常看到古代人飯後漱口這個習慣,可見古人也懂得清潔口腔、愛護牙齒。韓愈羨慕別人的好牙——“羨君牙齒牢且潔”,柳宗元懂得洗牙——“汲井漱寒齒”,自居易經常護牙——“閉目時叩齒”。那麼古人護牙有哪些方法呢?

古代有牙刷嗎?

《詩經》裡讚美一個女子之美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這個美女的牙齒如瓠瓜的子,又白又整齊,說明古人早就看重一個人牙齒的美觀程度。那麼透過什麼方法來保持牙齒的清潔呢?《禮記》裡記載,“雞初鳴,鹹盥嗽”,意思是雞初鳴的時候,就要洗漱完畢。

到了漢代,隨著佛教的傳入,僧人的潔牙法——揩齒和咬楊枝,在中國漸漸流行起來。揩齒,就是用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上藥物或鹽,抹到牙齒上摩擦刷牙。在敦煌石窟的壁畫中,159窟《彌勒經變》畫面顯示:一人光頭,裸上身,脖子上圍著圍巾,蹲在地上,左手持淨瓶,右手的大拇指微彎,中指、無名指和小指輕握,用食指揩齒。旁邊還立有一人,穿紅袍,雙手捧巾侍候。研究者認為,此窟建於中晚唐,是我國較古的一幅有關口腔衛生方面的繪畫。

典籍裡,古人是如何愛牙護牙的

咬楊枝,古時印度將樹枝的一端用來梳齒,另一端削尖用以剔牙。唐朝醫書《外臺秘要》記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意思是將楊柳枝的一頭咬軟了,蘸上少許藥粉,用來刷牙,這種楊柳枝可謂那個時代的“牙刷”。除了楊柳枝外,桑樹枝、槐樹枝都能做成牙刷。

1985年,考古人員在成都指揮街的唐代灰坑中,發現了四把骨質“牙刷柄”,這把“牙刷”頭部略寬,有12個植毛孔,分為兩排,所用的毛,多為馬尾毛。

到了宋朝,出現了“刷牙子”。南宋人周守中著的《養生類纂》記載:“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刷牙子”的毛多是用馬尾巴製成,一寸多長,穿在牛角或木製一端,用以清潔口腔。不過,宋朝比較缺馬,所以市場上常見的“刷牙子”不一定都用馬尾製作,可能是用豬毛製作的。

典籍裡,古人是如何愛牙護牙的

牙刷名稱最早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是元代郭玉的詩:“南洲牙刷寄來日,去垢滌煩一金值。”

到了明清時代,牙刷的形狀已經幾乎定型,而在選材上又有了進一步提升,總的說來就是改馬尾為豬鬃。美國牙科醫學會和美國牙科博物館等地的資料上明文記載:世界上第一把牙刷是由中國皇帝明孝宗朱祐樘於1498年發明的,方法是把短硬的豬鬃插進一支骨制手把上。2004年,倫敦羅賓遜出版社出版的《發明大全》一書,列舉了人類300項偉大發明,也把牙刷的發明權歸到朱祐樘名下。其實明孝宗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做了改良。到了清代,牙刷的應用已經有了進一步普及。但中國當時並不是商品社會,也不崇尚工商業,因此雖然發明了牙刷,並沒有作為商品推廣。

真正把牙刷做成銷售商品的,是英國人威廉·阿迪斯。1938年,尼龍的發明,牙刷徹底告別了動物毛,牙刷也開始成為現在我們現在熟悉的模樣。

古代有牙膏嗎?

古人刷牙的時候並不是幹刷,而是在牙刷頭上蘸清潔劑。這種清潔劑有膏和粉兩種。

南朝梁代劉峻撰寫的《類苑》一書,收錄了一首《西嶽華山峰碑載治口齒烏髭歌》,記載了揩齒的“仙方”:“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升麻蜀地黃。木律早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同燒煅烴,研煞將來使更良。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就是一種由生薑、木律、槐角子、荷葉、青鹽等材料燒煅研熬成的膏藥,使牙齒白而留香,還有消炎鎮痛、黑髮美容的功效。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就曾自己配製過牙粉。他把松脂和茯苓曬乾搗末,篩出細粉來裝袋,這便是“蘇氏牙粉”。刷牙時,先把一小勺牙粉放嘴裡,喝口水,漱一下,吐出,然後再刷牙。

古人制作牙膏的配方不同,但多是一些常用之物,北宋王懷隱、王祐等奉敕編寫的《太平聖惠方》中記錄了一種配方:即“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就是選取鮮嫩的柳、槐、桑的枝條,然後,經過清洗之後直接放入鍋中,在加熱數小時之後就可以熬出“膏狀物”,然後再加入薑汁、細辛等原材料,就製成了古代真正意義上的“牙膏”。

古人如何護齒?

一是剔牙。古代,齒木是堪比牙籤的潔牙工具。就是一種小木片,除了漆樹、舍夷樹、摩頭樹、菩提樹等幾種樹木不能用來製作外,其他各種樹枝都可以作為材料。用齒木潔牙,講究禮儀。唐代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說:“一頭緩須熟嚼,良久淨刷牙關。若也逼近尊人,宜將左手掩口……”這與現代人使用牙籤的禮儀,如出一轍。

二是漱口。茶具有濃郁香氣,蘇軾專門寫過一篇《漱茶說》:“每食已,輒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齒間春,得茶漫漱之,乃消縮不覺脫去,不煩挑刺也。而齒便漱濯,緣此漸堅密,蠹病自己。”意思是:每次飯後,用濃茶水漱口,口內煩膩得以去除,脾胃也不會受到損傷。齒縫中間的肉絲,經過茶水漱口之後,也會脫落,不需要再剔牙。牙齒得茶漱洗,也會漸漸堅固密實,蛀牙之類的疾病也會慢慢好轉。

典籍裡,古人是如何愛牙護牙的

茶水有顏色,古代也使用鹽水來保持牙齒的潔白。孫思邈是唐代醫學家,醫學名著《千金方》中記載:“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使用方法非常簡單,每天早上起床後,放點鹽在嘴裡,用溫水含一會兒,就可以讓牙齒牢密。

古代還會用酒水漱口,宋代張杲寫的《醫說》裡記錄了一個姓劉的老頭用酒漱口的故事:“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

三是叩齒。西漢時《養生方》記載:“加叩齒百遍,嚥唾三次,常數行之,用齒不痛,發不白。”據說這一方法來源於古人對於雞的觀察:“雞鳴時叩齒三十下,長行無齒蟲,令人齒堅。”

東晉醫藥學家葛洪《抱朴子》指出:“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現代醫學也以為,經常叩齒,能促進口腔、牙床、牙齦和整個牙齒的血液迴圈,增加唾液的流量,有利於口腔和牙齒的健康。

清代乾隆皇帝活到了89歲,他在晚年總結自己的養生經驗時就提到了“齒常叩”,步入老年牙齒依然結實,可以吃許多老年人都已咬不動的食物。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僕

典籍裡,古人是如何愛牙護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