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2022-09-07由 扒拉文史 發表于 畜牧業

羊晚上會自己回來嗎

對近代史比較熟悉的人,會發現晚清在大廈將傾之際有一段持續了30年的短暫中興。

在這幾十年裡,內政上它開啟了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軍事上鎮壓了不可一世的太平天國。

甚至在對外作戰上,大清也有將星閃耀,取得了數次輝煌的勝利。如果說內部中興還有跡可循,那麼外部侵略的忽然偃旗息鼓就頗讓人費解了。

在連續發動兩次鴉片戰爭後,英國驟然停下了腳步,其他資本主義帝國也被迫按下了休止符。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鴉片戰爭

排除了所有可能性,剩下的就必然是真相。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王朝和英國秘密結盟了。

雖然這對盟友看上去實力懸殊,但這份盟約卻絕對是互利互惠。

不過,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

1900年,英國聯合俄、日、美、法、德、意、奧發動了侵華戰爭,血洗北京。這期間出現了什麼變故,讓英國悍然拋棄了清政府?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英國

大清服軟,一拍即合

時間調回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這次摧枯拉朽的侵略直接改變了兩撥統治者的想法,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清政府。

面對英法兩國裝備先進、戰術一流的近代陸軍,清政府的腐朽封建部隊毫無抵抗能力。

這狠狠的一巴掌把滿清貴族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扇醒,他們這才意識到原來洋人不僅有堅船利炮的海上威脅,還有正面擊潰、甚至覆滅大清的實力。

清政府被徹底打服了,其內部開始出現分裂,一部分是以恭親王奕為代表的洋務派,認為應該和英國人交好,學習對方的先進技術,以此富國強兵。而另一部分是堅定的守舊派,他們拒絕和洋人合作,但是也不敢和對方起衝突。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英法聯軍在簽訂《北京條約》後,迅速撤出北京,讓清政府不費吹灰之力收回了失地。

佔據了對方首都,卻沒有順勢坐擁天下,確實出乎了很多人預料。這讓不少官員對洋人刮目相看,覺得他們雖然蠻橫兇殘,卻很講信用。

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洋務派逐漸佔據了上風,他們開始頻繁向英國釋放善意,渴望與對方合作。

大清拋過來的“媚眼”正中了英國人下懷,此刻他們也迫切需要一位遠東的盟友。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簽訂《北京條約》

英國是一個典型的海權國家,它和曾經的“海上馬車伕”——荷蘭一樣,渴望透過殖民獲取利益,掠奪財富。

它們對佔領土地的興趣並不大,所以才幹脆利落地從北京撤離。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人認為已經徹底拿捏了清王朝,他們覺得沒有必要覆滅一個這樣落後的政府,讓它配合英國人殖民中國才是更適合、也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當時的英國首相巴麥尊勳爵在議會演講中提到,英國需要一個傾銷軍火和工業產品的市場,中國是必需牢牢抓住的。而且對比來看,清政府更適合做大英的盟友。

太平天國雖然信奉基督教,但是教義混亂,內部管理毫無章法,根本不可能提供穩定的合作。除了透過它控制中國,英國會選擇扶持清政府這個盟友,也是為了更好踐行攪亂歐洲大陸的戰略。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巴麥尊勳爵

拿破崙徹底失敗後,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影響力一落千丈,此時正處於低谷。但是東歐方向的沙俄帝國發展非常迅速,大有崛起之相,英國需要一個在遠東遏制它的盟友。

清政府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它本就和沙俄交惡,兩國之間還發生過戰爭。

如果能加強滿清的實力,就可以在遠東地區牽扯沙俄的注意力,分散後者在歐洲大陸的兵力。

最後,扶持清政府坐大,是獨霸遠東的關鍵。透過兩次鴉片戰爭,它已經徹底打開了大清這個利益豐厚、財富遍地的市場,當然不希望其他人來分一杯羹。

“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情英國人才不會幹,和大清結盟後,其他國家要動手英國也有藉口干預。雙方都有心思,蜜月期自然很快開始。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拿破崙

推進洋務,整飭海關

英國人給大清送上的第一份禮物,就是幫助李鴻章剿滅太平天國。

雙方結盟後,英國人宣佈不允許太平天國的船隻進入上海。隨後開始幫助李鴻章在上海訓練軍隊,和上游的湘軍形成了東西夾擊。

甚至英國軍官戈登還親自帶領部隊加入了戰鬥,腹背受敵之下,太平天國運動很快就被鎮壓了。

之後兩方在各個領域展開了合作,為了扶持洋務派的發展,英國派出了赫德、威妥瑪等人去給後者獻計獻策,告訴他們應該如何開展工業、訓練軍隊以及採購最適合的裝置。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李鴻章

在這個過程中,全世界最先進的裝備被源源不斷地運進來,船廠、兵工廠和紡織廠等近代企業在英國人的幫助下很快建立。

有了充足的武器裝置和資金後,新式軍隊的訓練也取得了很不錯的成果。而英國人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巨大利益,洋務運動購買的裝置和工業品很多都來自英國。

根據相關統計,19世紀70年代,英國對清投資超出了其他所有國家在清投資的總和,這些投資後續都回饋了豐厚的利益。

透過洋務運動展開的合作,英國人把自己的觸角延伸到了每一個大型城市,對半殖民地中國的掌控能力不斷提升。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洋務運動

在這段蜜月時期,清政府和英國人最重要的合作,還是後者幫忙代管海關。按照今日的國際秩序,一國政府的稅收部門讓他國代管絕對是喪權辱國,但是對當時的清政府而言這卻是雙贏的選擇。

因為閉關鎖國多年,清政府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對外貿易,讓他們自己上手肯定是管得一團糟,還少不了暗箱操錯、貪汙腐敗。

英國人在這方面經驗豐富,很短時間內就搭好了海關的架子。而且負責人赫德的管理非常嚴格,他掌控的海關竟然成為了清政府最廉潔和高效的機構。

雖然每年的關稅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給英國,但是剩下來的錢卻成為了清政府最穩定的收入來源。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赫德

根據《清史稿》的資料,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清朝海關的收入還不足500萬兩。

1865年,年收入達到830萬兩;1875年,年收入為1200萬兩。

到了70年代末,這個數字更是飆升到了3000萬兩,是洋務運動順利展開的最大支撐。

而且這些錢並沒有全部用完,還有一部分被用來做了不少基礎建設,比如統一全國郵政、興辦學校等等。

總的來說,有了英國人的保駕護航,大清這首岌岌可危的“大船”暫時穩定下來,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時間。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洋務運動

甲午戰敗,退回原點

在大清和英國30年蜜月期裡,它的中興趨勢是非常鮮明的,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綜合國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有了這方面的積累,它才能在兩次對外戰爭中獲得勝利。

一個是1876年發生的阿古柏叛亂,名將左宗棠出兵之後,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徹底剿滅叛軍。而同樣位置的準噶爾叛亂,前前後後花費了幾十年時間才搞定。

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洋務運動帶來的全新裝備,讓左宗棠的部隊在火力上徹底碾壓了對手。

如果這算是清廷軍隊的牛刀小試,那1883年的中法戰爭就震撼了所有人。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左宗棠

在這場戰爭中清朝軍隊先敗後勝,在名將馮子材的帶領下於鎮南關取得了完勝,剿滅了大量法國軍隊。

此役過後,法國的費禮政權徹底垮臺,一個西方頂級強國差點被清朝軍隊逼上了絕路。這絕對是大清的高光時刻,也讓英國統治者志得意滿,更加肯定了當初扶持清廷的睿智選擇。

打臉往往來的猝不及防,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

開戰之前,幾乎所有的列強和國際媒體都看好清朝。當時它的陸軍擁有一流裝備,海軍在全世界都數得上號,指揮者更是英國一流學院畢業,似乎天時地利都站在大清這一邊。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中日甲午海戰

結果戰爭開始後,倉促迎戰的清朝海軍被日本打得節節敗退,北洋軍隊更是全軍覆沒,清廷的海上力量被徹底瓦解。

甲午戰爭後,英國並沒有立刻做出決定,而是短暫觀望。畢竟日本也是慘勝,其國內的經濟瀕臨崩潰。

結果軟弱無能的清政府不僅答應了2。3億兩白銀的鉅額賠款,還把臺灣割讓給了日本。

此舉讓英國對清政府大失所望,覺得它已經不再是亞洲的代表,自己需要一個新的盟友。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戰爭

英國人此時的判斷是對的,甲午戰爭帶來的影響遠勝於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日本打敗,徹底擊垮了當時的民族自信心。

輸給英國還可以說是裝備不如,輸給日本就真的是難辭其咎。

此次失利讓清政府徹底失去民心,深深動搖了統治根基。

其次,2。3億兩的賠償過於龐大,直接把清朝的國力消耗殆盡。而日本則得到了巨量的白銀輸入。此消彼長之下,它未來的發展絕對會碾壓孱弱不堪的清王朝。

之後的歷史發展,也和英國人的判斷如出一轍。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白銀

英日同盟,清朝退場

實事求是地說,英國並不是突然翻臉的,它的不滿其實一直在積攢。

雖然和清政府的合作獲取了大量的利益,但是英國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卻並沒有實現,那就是遏制俄國的發展。

英國人扶持清朝就是為了提升它的軍隊戰鬥力,從而阻止沙俄在遠東地區的擴張。但是清政府已經被洋人打怕了,面對沙俄的時候也是戰戰兢兢,根本不敢與之抗衡。

結果俄國兵不血刃地從大清手中獲得了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還包含了它夢寐以求的出海口。

尤其是海參崴和大連這兩個港口的割讓,更是徹底打亂了英國在遠東的部署。長此以往,俄國必然成為巨大威脅。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海參崴

甲午戰爭後,英國意識到清政府是個扶不起的阿斗,給它多少物資和裝備都是浪費,還不如重起爐灶。這個時候,更具活力同時更加開放的日本進入了它的視線。

1902年,英國和日本正式簽署了《英日同盟》,後者獲得了大量來自歐洲的軍事裝備,整體實力實現了進一步飛躍。

英國人對它唯一的需求就是遏制沙俄,甚至想了很多方法去挑動兩國矛盾。

但其實日本一直想要獲得中國東北和朝鮮,沒有英國的推動它和俄國也是勢不兩立。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英日同盟》

1904年,日俄戰爭在中國的領土上爆發了,雙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鏖戰東北。而孱弱的清政府對此卻絲毫不敢幹預,只是匆匆宣佈了一個無人關心的中立說明。

因為漫長的補給線限制,俄國在東北的軍事實力完全不如英國武裝後的日本。戰爭開始後,它輸的慘不忍睹。

日本先後攻克了大連、旅順和奉天,還大破沙俄海軍,徹底斷絕其補給。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日俄戰爭

1905年8月,大勢已去的沙俄向日本低頭,在美國的協調下結束了戰爭,徹底放棄了它在東北的利益。

英國對日本人的表現非常滿意,雙方在1905年再次簽訂了同盟協議,進一步加深了合作。日本也在英國的幫助下開始了脫亞入歐的步伐,徹底成為新的帝國列強。

至於百無一用的滿清,則被英國人一腳踢開,淪為了砧板上的魚肉。

面對列強的瓜分,它毫無抵抗之力,只能在一次次的失敗後簽訂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

三十年蜜月期後,大英帝國為何拋棄清政府?

日俄戰爭

結語

這樣看來,清朝確實手握一把好牌,只是自己打爛了。如果它能抓住英國人扶持的30年黃金髮展期,利用自上而下的改革剷除朝廷積弊,說不定真的能改寫近代歷史。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腐朽愚昧的滿清終究是難堪大任,在甲午戰爭中輸光了老本,從此再難翻身。

王朝更替本是歷史尋常,只是清朝的墮落偏偏卡在了最壞的時間點,幾乎讓近代中國和人民陷入萬劫不復,很難不讓人扼腕嘆息。

好在當時無邊的黑暗裡,還有無數華夏兒女在不懈奮鬥,微弱但有力的星星之火也在悄然孕育。

參考資料

《通籌夷務全域性酌擬章程六條》——奕訢、桂良、文祥

《巴麥尊勳爵提出要全力扶持清政府》——《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