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貴州小夥9歲時因病高位截肢,長大後讀博士給自己“造”了一條腿

2022-09-01由 黑土影像 發表于 畜牧業

骨炎靈片主治什麼病

貴州小夥9歲時因病高位截肢,長大後讀博士給自己“造”了一條腿

“十年後我去讀博給自己造了一條腿。”孫小軍在社交網路釋出了一條逆襲變裝影片並配上這句文案。影片中,十年前,孫小軍高位截肢;十年後,他雙腳站在教學樓前,手捧東京大學博士畢業證書。

1996年,孫小軍在九歲時檢查出骨髓炎,被迫截肢,因為家裡貧窮,他沒能安裝上一條假肢,至少在表面上像個“正常人”一樣去生活。他以往的生活一下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要忍耐異樣的眼光,要打消掉打籃球的渴望,要接受也許後半生都是一條腿的命運。

童年,是沒有奔跑的童年。

貴州小夥9歲時因病高位截肢,長大後讀博士給自己“造”了一條腿

儘管困境重重,但孫小軍並沒有自我放棄,他在迷霧中找到支撐自己的方向,那就是用力地讀書。雙腿不能到達的地方,他借用知識帶他去往更廣闊的世界。從調皮搗蛋到埋頭苦讀,他用十年時間,走出農村層層疊疊的山區,以603分的成績考進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因成績優異,在大四那年,他如願獲得去日本東北大學交流學習的機會,並在那裡完成自己的碩士生涯。

貴州小夥9歲時因病高位截肢,長大後讀博士給自己“造”了一條腿

在日本交流深造期間,孫小軍才安上人生第一條假肢,那時2011年,他24歲,從童年到青春,柺杖足足陪伴了他整整15年。

安裝上假肢後,他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踏實和輕鬆,好像卸掉了一個沉重的包袱一樣。從前人潮擁擠,腳步混亂,他置身其中,不知所措,找不準手中的柺杖應該伸向哪個位置,內心便會生出一種逃離感。生活,好像是件很機械的事情。

而安裝假肢之後,外出吃飯的時候他可以將自己融入湧動的人群,擠擠走向食物蒸騰的視窗,染上一身煙火氣息。

小憩時,在沙地上玩足球,雙腿著地運動時帶過的輕風,也讓他有種重獲自由的感覺。和朋友出去或與客戶談事情行走的時候,他可以跟上並與他們保持同一步調,談笑風生。他知道這些都是普通人的日常,但這種普通人的生活,是他15年的柺杖經歷裡所一直渴望實現的。

貴州小夥9歲時因病高位截肢,長大後讀博士給自己“造”了一條腿

孫小軍坦言道:促使他從當時所在的索尼公司離職,轉而申請到東京大學攻讀博士並決定專研智慧假肢的主要原因是他深知在高校裡還有很多學生像他一樣,面臨著相似的窘困:不能自由行動,上樓梯汗流浹背得像是翻越了一座山,走得急一點會突然摔打或跪倒在地,身體的不便和內心的自卑讓他們習慣離群索居,再加上社會上存在的隱形偏見,他們畫地為牢,生活在三重枷鎖的封閉空間,可是他們的內心依然像稚嫩的小孩一樣,嚮往高山以外那片天馬行空的世界。

孫小軍也一直記得剛截肢那年的一個雨天,他初用柺杖,山路泥濘,在放學的路上摔了一跤,身體失去了平衡力,怎麼也爬不起來,內心無比挫敗,幸得一位同鄉相助,在大雨滂沱裡揹他回了家。

貴州小夥9歲時因病高位截肢,長大後讀博士給自己“造”了一條腿

(孫小軍的座右銘)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替別人撐一把傘。2018年,孫小軍回到深圳創業,他說:“我只想做一件事情,就是讓更多和我一樣的殘障人士,能夠安裝上靈活智慧的假肢,可以毫無顧忌地參與社交活動,勇敢地站在世介面前,追求他們的夢想。”

作為守護者,他很明白安裝假肢對肢殘大學生意味著什麼,他知道在擁有2000多萬肢體殘障人士的中國,每年那一小部分以高等院校作為人生理想的肢殘學子的自強不息和努力拼搏。因此,他無比希望成為那個帶領他們走向更好未來的前輩,也呼籲更多人加入守護折翼大學生聯盟。

貴州小夥9歲時因病高位截肢,長大後讀博士給自己“造”了一條腿

據統計,由全國人口普查以及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我國擁有8502萬左右的殘障人士,其中肢體殘疾佔比四分之一,大約有2472萬。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20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國有13551名殘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其中大約有20%為肢體殘疾學生。

大學是一個廣闊的世界,深造是每個年輕學子的夢想,正值一年高考之際,我們希望那些肢體殘疾的學生,能夠透過安裝假肢擺脫肢殘帶來的自卑和不便,融入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生活。

只有在和諧美好的校園氛圍中,學校才有可能把殘障大學生培養成幸福自愛的人。同時讓他們各有所長,透過知識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