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在歷史上,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喊“爹孃”,改叫“爸媽”的?

2022-08-07由 撿史官 發表于 畜牧業

明朝誰管理詔獄

文化這東西有傳承,但也有變化,稱呼除了是習慣,當然也是文化的一種,經歷千年肯定有不少變化。

但可以確定的是,爸媽、父母、爹孃這些稱呼自古就在中國廣泛運用,只是有口頭、書面、地域之分。以《大宅門》所描寫的北京城為例,當時的南城北城以稱呼爸媽為主,東城西城則更習慣叫爹孃,沒有統一的說法。

在歷史上,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喊“爹孃”,改叫“爸媽”的?

如果按照《大宅門》的故事設定,百草堂的原型是同仁堂,地址位於南城,在電視劇裡稱呼爸媽就完全沒有問題。

不過就這個問題也有很多網路迷思,尤其到了近現代,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一些關於“爸媽是舶來語”的說法,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或者說是錯誤的)。

如果仔細追究,在東漢三國時期,爸媽就已經被廣泛運用,所以爸媽至少在漢朝就存在了,證據自然也有。

其中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廣雅·釋親》中提到“爸,父也”、“媽,母也”,多麼簡單直白的解釋,沒有任何拐彎抹角,直接點題,東漢時期對於爸媽的解釋和現在一樣,無需過度解讀。

在歷史上,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喊“爹孃”,改叫“爸媽”的?

所以,如果說是舶來語,那也肯定是東漢之前就已經在中國普及,考慮到普及一個稱呼至少也得幾代人,那漢朝之前應該就已經存在於漢族人的文化之中了。

至於前面沒有把舶來語的說法摁死,那是因為追溯到上古時期就真的不可考了,可換個角度來看,到了上古時期,又何來舶來之說。

硬要說舶來語,反而“爹”這個稱呼本不屬於漢人的叫法,在《南史》中就提到“荊土方言謂父為爹“,直接告訴你,“爹”這個稱呼是一個方言,而且還是荊楚那邊的方言(源於土家族和苗族)。

如果上升到語言的體驗層面,到了兩宋時期,“媽媽”這個稱呼也是隨處可見,不過當時也會稱母親為“嬢”,這在一些影視劇裡也得到完整還原,但娘這個稱呼就真的很少見,可能在一些地區方言有存在吧。

在歷史上,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喊“爹孃”,改叫“爸媽”的?

在一些兩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也能看到,“媽媽”和“爹爹”的稱呼用得比較多,或者也能看到一個單字“媽”。

哪怕站在當代,僅僅對於語感的解讀,爸媽稱呼也顯得更直白簡單,城市裡幾乎聽不到“爹孃”這樣的稱呼,甚至連農村也很少聽到,倒是一些少數民族的山村裡還可能聽到這樣的叫法。

也就是說,爹孃的叫法在現代也不是主流,爸媽的叫法同樣保持統治級的影響力。

如果硬要在歷史時間上排個順序,拋開書面與常用的父母不談,“爸媽”的稱呼相比“爹孃”來說,歷史更悠久一些。

至少在南北朝之前,爹孃的稱呼幾乎沒有人用,尤其是晉朝以及之前的人,為了彰顯自己有文化,絕對不會輕易用爹孃這樣的稱呼,至少在中原地區都是這樣。

在歷史上,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喊“爹孃”,改叫“爸媽”的?

只有到了晉朝之後,才逐漸有了爹孃的用法,而且依舊是小眾。

不過就如開頭所說,爸媽和爹孃並不衝突,我們這裡談論的只是大多數人的選擇,站在地域性的角度來看,不同地區一直有當地的說法,他們都同時存在著。

其實有這樣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對“文化大一統”的篤信,自秦始皇統一開始,語言、文字、度量衡的統一就刻在中華這片土地上,但其實文化是多樣的,這也正是文化的美妙之處。

作為一個江西人,根據自己觀察,家鄉的普通話普及應該可以排在全國前列,之前有一次去成都旅遊,徹底被當地的方言普及率給驚豔到了。

在歷史上,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喊“爹孃”,改叫“爸媽”的?

一天中午經過一箇中學,正好趕上放學, 學生熙熙攘攘交談,根本聽不到普通話,全部是四川話。

在四川話裡,父親的一種口語叫法是“老漢兒”,不出意外現在應該還有人這麼叫,這還只是四川話,相信全國不同地方都有當地方言對父母的稱呼,如果歸納起來應該挺有意思。

說遠了,拋開地區性的個例不談,爸媽應該是中國自古使用最多的一種稱呼,反而“爹孃”一直是小眾叫法,但清朝和民國卻有過短暫的盛行,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的干預。

自明末開始,爹孃的稱呼才開始逐漸普及,到了清軍入關後,爹孃的使用率更是達到一個高峰,尤其在清朝初期,爹孃幾乎是官方推薦的稱呼,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滿語的影響。

在歷史上,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喊“爹孃”,改叫“爸媽”的?

因為在滿語裡,爸、媽有諧音,既然滿族統治中國,漢人只能隨他們的習慣,所以喊爹孃逐漸多了起來。

只是這樣因為統治階級高壓影響的文化自然不長遠,隨著清朝中後期逐漸衰敗,漢人很快就叫回“爸媽”或者“父母”這樣的稱呼,這也就是《大宅門》裡所看到的一幕。

隨著清朝的滅亡,民國建立也就沿用了很多稱呼習慣,其中也就包括爹孃。

值得一提的是,哪怕在民國,爹孃也一直不是主流,只有民間普通老百姓會這麼稱呼,當時的文人依舊還是以父親、母親為主。

在歷史上,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喊“爹孃”,改叫“爸媽”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爸媽的稱呼在新中國建立後又重新普及起來,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爹孃和父母的稱呼都屬於中國自己的語言,當我們在一些古裝劇中聽到“媽媽”這樣的叫法,完全不用驚訝。

歸根結底,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經歷了千年的競爭,如果要頒獎給“最普及父母稱呼”,那一定是爸媽無疑,“爹孃”雖然有提名,但只能換得落選的命運。

不過對於文人墨客來說,“爸媽”這樣的稱呼也未免有些俗,古代的文化人可能更願意直接稱呼“父親、母親”,這樣不會有歧義,也顯得更有文化。

另外,翁、尊、公、嚴這些稱呼就更近一步,屬於更雅的稱呼,但同爹孃一樣,都屬於小眾,僅僅停留在文人圈子裡,普通老百姓很少這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