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2022-08-01由 美食美佳客 發表于 畜牧業

饑荒為什麼找不到豬王

現代哪有會餓死的人?只有想不開自殺的。古代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即便風調雨順,也只是剛夠溫飽,大饑荒會有人餓死,實屬常態。

古人會餓死,那都是在遇上天災、饑荒、戰亂、瘟疫的時候,導致大面積人口銳減,但很少有個別人是餓死的。一旦遇上饑荒,往往伴隨而來的便是旱災和水災,再後來便是疾病,為什麼寧願自己餓著肚子,卻不下河抓魚吃呢?這是一個值得研究古人生存法則的問題。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古代農業發展,幾乎靠天吃飯,而中國地形環境又處於季風氣候區,天災時有發生。動物對於自然災害有著提前預知的能力,例如地震,蛤蟆會大面積遷徙,老鼠會四處逃竄,水災的時候,動物們會提前爬到高處躲避,而人類的第六感始終慢了一步,只能靠現代科技來預測災難。

我國為何未雨綢繆,屢次強調,要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糧食問題為什麼對一個國家如此重要?

翻翻史書,那是一面近在咫尺的鏡子,有關“人相食”的大饑荒慘劇層出不窮,最終每個國家,得出的結論那便是囤糧。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古代有哪些經典大饑荒

西漢末,漢朝人數5801萬,王莽篡漢,西漢滅亡,經連災荒,30餘年,人口僅1506萬;東漢末年,人口恢復至6000萬,黃巾起義,東漢滅亡,災荒再起三國紛爭,公元221年降至1408萬。

公元609年,隋煬帝大業鼎盛時期,人口一度達到5140萬,經隋唐災荒戰亂,到了唐高祖武德七624年,15年內,人口降至1770萬。

整個明朝人口,都在7000萬以內,但到了明末,出現歷史罕見連續低溫旱災,社會動亂之期,滿清人趁機入侵,明末清初,清兵入關肆意殺戳,人口降至低谷,清朝(清世祖順治十)人數跌至1493萬,相當於春秋戰國水平。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1840年道光元年時期,也就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時期,人口一度達到了4個億,相當於1949年解放戰爭水平,自然災害頗為嚴重,長江流域曾出現千年難遇的特大洪水,再加上太平軍戰亂,人口到1862年,已經降至低點2。25億。

1877年“丁戊奇荒”,華北地區接連旱災,而後多地又遭受蝗災,面對蝗蟲,百姓毫無辦法,只能等待蝗蟲離去,但蝗災一過,已是光桿一片千里,致使饑荒地區連城一片。

饑荒完全失控,波及到山西、直隸、陝西、河南、山東等省份,最慘的尤其是山西河南一帶,早已是慘絕人寰的境地,如同末日現世,八方荒涼,家人相食,此次特大災荒,餓死病死的多達1300萬人口,還有2000多萬四處漂泊逃荒。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最近的一次便是1942年,河南一帶出現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冰雹,戰亂等等,好似天怒一般,將所有怒火全部集中,衝向了中原大地。

災情之下,百姓流離失所,鬻兒賣女不斷髮生,最嚴重的,就是歷史又重演,出現了人吃人的事件,本次重大饑荒災情,致使500萬人死去。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如果你不能理解和想象饑荒是個什麼樣的場景,可以參考馮小剛導演,張國立、張默、徐帆、李雪健、陳道明主演的電影《1942》,在一定程度上,重現了當年的慘狀,但是電影始終只是電影,歷史的真實情況,演繹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除了我國這些罕見的大饑荒,國外也有很多大饑荒,造成了數不清的平民百姓流離失所,餓死病死均是悽慘哀嚎。從以上大災荒來看,絕大多數都是戰亂引發的一些列災荒,所以戰爭是減少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古人面對饑荒,是怎樣的情景

在遭遇大饑荒的時期,天災來了,人們真的一點辦法也沒有,像《白鹿原》情景描寫那樣,旱災來了求龍王降雨,水災來了求河神收水。

饑荒來了,先自己扛,剛開始的時候會嫌棄野菜野果難吃,勉勉強強能夠吃一段時間。扛不住了的時候,找親戚朋友借點,當百姓都沒有食物來源了,只能期盼朝廷的救濟,但朝廷的腐敗與貪官,哪兒能將財物拿來白白散發。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百姓指望不了朝廷父母官,還能指望老天施捨?沒辦法的時候,只能將曾以為難吃的野菜野果全部挖來吃,當所見之處皆是荒涼,唯一出路也只能舉家逃荒,但天下之大,往哪裡逃呢?

饑荒也只是在某些省份出現,不可能在全國都會出現,畢竟那個時候交通除了馬蹄,只有一雙腳,百姓基本上連村子都沒出過,何況是跨越一個饑荒省份地帶。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沿途乞討的百姓,塞滿了整個大道,迫不得已只能全家出遠門而逃荒,望著連綿不絕的長隊路人,走著走著便有人不斷倒下。

人們痛苦地哭嚎著,充斥著天地間,誰又能施捨半碗粥米呢,沒有吃食的時候,野草野菜、樹皮地瓜生食都是常態。

當百姓們千辛萬苦,忍飢挨餓地到達了沒有遭受饑荒的城池,卻發現各個重要城口都有重兵把守,當地官員命令士兵,不允許自己一眾災民進城,前進一步是被拉滿弓的箭射死,後退一步除了餓死,可能還有一絲希望。

在這種情況下,走得動的人,只能繼續趕往其他城池,乞求那毫無希望的希望,走不動的人,也只好認命,早死晚死,沒想到是餓死。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程鉅夫的《救荒事蹟》更是坦言:“骨肉相食,餓莩滿野,行數十里不聞人聲。”男人為了一口吃食,賣兒賣女賣妻子,只是為了能夠多挺幾天的性命。當人的原始野性暴露無疑,易子而食也時有發生,在這種情景之下,人人都成了可憐又可悲可恨的惡魔,怨聲載道又能如何。

能夠活下來的人,少之又少,這種人都是求生慾望極強的。若干年之後,當聽到家鄉已經不再饑荒,可能會陸陸續續返回家鄉,又過了若干年,年輕一輩的人聽著逃荒人的故事,又過了多少年,這個饑荒的情景再次出現,人們又一次踏上逃荒的路途,歷史重演,客死他鄉。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饑荒之下,為什麼不下水抓魚

下河抓魚,那基本上也是很難實現的事情,面對饑荒,肯定是發生了旱災或者水災。

面對旱災,幾年不下雨,日日大太陽,農田乾涸崩裂,糧食絕收之時,地主家也可能沒有餘糧,跟著大夥一起逃荒。草地樹皮都吃光了,那麼普通的溪流魚塘小河早已經乾涸,魚也死透了。

而那些大江大河,也只在很遠的地方,就算災民到了也無濟於事,因為早已餓得頭暈眼花,皮包瘦骨,當地漁民可能還能想點法子捕魚吃食,而普通災民面對大江大河的洶湧,他們沒有靠譜的工具,走路都費勁兒了,也只是死路一條罷了。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古代,城池通常都會離河流較遠,因為怕水災氾濫。而面對水災,河流漫漲之下,洶湧澎湃,普通人逃生都來不及,想抓魚充飢也只是個笑話。但如果說是饑荒災難,那必定是數百萬的人民,沒那麼幸運和能耐的人,能抓得到魚嗎?

且徒手抓魚是很難的,淺水區域就算能抓一些魚來充飢,生魚的腥味很重,無油無鹽,涼性也大,拉肚子能拉到身體被掏空。

在發生過水災之後,瘟疫之類的疾病也隨之而來,那麼水裡的魚也帶著這些疾病,吃了也只是充飢,但可能死的也會更痛苦一些,所以河流裡的魚蝦並不能解決長時間的饑荒。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什麼老鼠蟑螂地龍蛇等等,只要能夠填飽肚子的食物,在大饑荒面前,人們都會想盡辦法不顧一切地去嘗試,好死不如賴活著。

但抓魚和深山打獵,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輕而易舉,畢竟饑荒中死了數不清的人,他們居然沒有一個人想得到嗎?哪怕是現在,因為戰亂天災而發生了大規模的饑荒,江河湖海捕魚,也不能養活所有人。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總結一下,你就知道

古代並沒有太多縱橫交錯的河流,咱們現在村村溝渠和水庫等,都是建國以後各地為農業建設開挖的,排水和儲水都已經做得很到位了。而古代要麼是澇災大水漫天,要麼是旱災赤地千里。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是每個人小時候都知曉的童謠。當人一旦失去了食糧,也就失去了做人的理性,尤其是在生死存亡之時,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大饑荒能夠餓死的,就是真的沒有可吃的東西了。

那麼只要有一口吃食,哪怕是賣兒賣女賣妻子,家人互食,人吃人也就變成了常態,什麼高尚情操,知書達理,統統都是扯淡。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再高的道德教養,在饑荒面前,人也無法避免天生的野性,餓慌了的時候,人吃人並不是空穴來風,它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生活在如此幸福的太平盛世,很難聯想到大饑荒的悽慘情景,我們應該感到慶幸,要不是袁隆平爺爺的辛勤研究,我們現在可能都還處於糧食短缺的發展中國家。

這讓我想到了“穀賤傷農”一詞,辛勤一年的勞作不如中間商及小攤小販中間的抽成,大量的農民都不種地了,都想去大城市掙錢,村村戶戶都只剩下孤兒老人,一個國家可以不富強,但不能沒有救災的囤糧。

大饑荒下,古人常有餓死,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大江大河那麼多

當人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未來的我們,沒有農民種糧,該怎麼辦?難道從國外進口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