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2022-07-11由 牧海科學館 發表于 畜牧業

巢湖和長江是連通的嗎

巢湖是我國的五大淡水湖之一,該湖位於長江中游,湖泊形態呈凹字形,東西兩端向北翹起,湖體中間向南突出,從高空俯瞰宛如一隻鳥巢,因此得名巢湖。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巢湖是安徽省有名的魚倉,湖區盛產20餘種魚蝦,90年代的總產量就已超過5000噸,歷史最高產量在3萬噸左右。在巢湖眾多的湖鮮中,最出名的要屬“巢湖三白”,分別是銀魚、白米蝦和白絲魚,和赫赫有名的“太湖三白”遙相呼應。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從2020年開始,巢湖全面進入了十年禁漁期,時間上比長江流域的“一江兩湖”還提前了一年。如此大規模的禁漁,在巢湖歷史上尚屬首次,這次禁漁也為長江湖庫做出了表率。

事實上,十年禁漁對巢湖的資源養護不僅恰到好處,而且“一舉兩得”。特別是湖裡的毛刀魚,其種群數量有望得到抑制,由“瘋長”、“失控”迴歸到合適的密度。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巢湖毛刀魚

為何偏要點名“毛刀魚”?

因為這種魚“主宰”著巢湖漁業的產量,在漁獲物中佔比超過50%。2020年前的開漁節,巢湖的毛刀魚多如牛毛,一艘漁船單天就能捕3000斤以上,產量高的可捕1萬多斤。

毛刀魚算是長江刀鱭的近親,別名毛花魚、毛魚,學名是湖鱭(

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巢湖的湖鱭向來以數量取勝,該物種過度繁殖的局面並非漁民所願。由於湖鱭個頭小,生長快,適應能力強,因而很容易大規模爆發,親魚一年後便集體死亡,這也給巢湖的生態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湖鱭

漁業資料顯示,巢湖湖鱭的產量呈明顯的增加態勢。在1990年,湖鱭產量達3728噸,當年總漁獲為5787噸,湖鱭佔比64%。2000年,湖鱭的產量增加到5031噸,總產量為8947噸,湖鱭佔比為56%。

2016年,巢湖的湖鱭迎來了大爆發,足足貢獻了

1.5萬噸

的產量。多年平均下來,巢湖漁獲有60%左右全是小規格的湖鱭。在巢湖市,漁民們常在湖邊架起“魚床”,將捕撈的湖鱭平攤在密網上晾曬,製成幹品後再銷往全國各地;也有一部分加工成魚粉飼料,用於河蟹等高檔水產的養殖。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總體來看,湖鱭以“一己之力”撐起了巢湖的漁業體量,但魚多不一定是好事,背後有三個原因暗藏隱憂。

巢湖的湖鱭為何會過度繁殖?

首先,湖鱭的爆發和缺少食肉魚有關。

湖鱭為初級魚類,它的“失控”意味著魚類結構不協調,缺少高營養級的魚類。在巢湖,捕食湖鱭的物種有鮊魚、鱖魚、烏鱧等等,這些魚經濟價值不菲,深受漁民和市場歡迎。然而,食肉魚普遍3~5年性成熟,生長速度緩慢,很容易受到人為捕撈的影響。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在上個世紀,鮊魚等兇猛魚類普遍被視為敵害魚,是各地漁民清除的物件,因此數量一直很少,對湖鱭的捕食強度很低。但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失去了天敵的制衡,低等級的魚類(湖鱭)就更容易氾濫失控。

其次,湖鱭過多和湖閘的修建也有關係。

在60年代之前,巢湖原本與長江相通,長江水可直接倒灌入湖,巢湖的水質得以淨化。彼時的江湖自然暢通,四大家魚等半洄游性魚類均可從長江暢遊入湖,大量幼魚在巢湖中生長肥育,湖鱭處於壓制狀態。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從60年代開始,巢湖的水文節律發生變化。1962年,巢湖閘建成;1968年,裕溪閘建成。兩座閘壩切斷了江湖聯絡,湖水的更新頻率下降,水流變緩,水位變化全由人工排程控制。這種封閉的環境恰好有利於湖鱭的生長、繁殖,而不利於四大家魚的自然產卵,魚種結構因此發生劇變(家魚的生態位缺失,只能透過人工放流補充)。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最後,湖鱭的增多也反映出了巢湖的富營養化。

湖鱭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重點餌料是象鼻溞,其次是橈足類,很少攝食藻類。我們知道,湖水的氮磷含量越高,水質就越肥,浮游動物的密度也就越高。所以,湖鱭的異常繁殖折射出了巢湖的富營養化,這同樣不是一個好現象。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2016年,巢湖藍藻爆發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巢湖就已經出現了水華現象;80年代進一步加重,藍藻湖靛開始氾濫;90年代時,巢湖已經演變為V類水體。到2008年,巢湖整體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水質為劣V類。目前,巢湖水體有所改善,整體處於IV類,但“藍藻病”仍不容小視。

值得注意的是,長江中下游湖泊的富營養化和湖鱭的“失控”並不是個例。在江蘇的太湖,湖區的“營養病”也很嚴重,湖鱭的漁獲佔比高達60%~80%,太湖漁民曾創下過一網捕撈6萬斤湖鱭的成績。從這一角度來看,太湖和巢湖頗有“

同病相連

”的意味。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湖鱭多到“失控”,究竟有何影響?

當湖鱭成為巢湖的支柱魚後,會產生一系列不好的影響,對經濟魚種的影響最大。

這裡就以“巢湖三白”之一的銀魚為例。巢湖銀魚白如凝脂,全身無鱗,肉質鮮嫩,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在巢湖流域,銀魚被譽為“魚中皇后”,知名度極高。在上個世紀,巢湖銀魚還曾作為優質產品出口到了海外市場,暢銷日本、東南亞等國。

巢湖銀魚雖然名氣很大,但是產量並不高,遠不及“巢湖一哥”湖鱭。在2007年,巢湖銀魚的總產量只有370噸,僅佔湖鱭的3。8%。2016年,巢湖銀魚產量為678噸,雖有所增加,但也只佔湖鱭的4。3%。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湖鱭的增多,對銀魚的種群不是一件好事。

銀魚和湖鱭有很多相似點:壽命基本只有一年,都有吞食魚卵的習性;位於相似的生態位上,都以浮游動物為主要食物,餌料競爭激烈。湖鱭的數量增多,就意味著銀魚的食物資源會被搶佔,不利於漁獲物價值的提高,也不利於魚種的多樣化,更不利於生態系統的穩定。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銀魚

十年禁漁帶來新希望

隨著長江流域進入十年禁漁期,巢湖的魚種結構有望得到改善。

前文已經提到,十年禁漁對巢湖是“一舉兩得”的大好事。

1,能促使魚類資源逐步恢復。

10年禁漁可使定居性魚類繁殖2~3代,魚的規格將變大,數量也將增多,能很好地扭轉漁獲物小型化的趨勢。巢湖的四大家魚無法自然繁殖,但可透過放流壯大群體,10年內即可長成30斤以上的大魚。

2,能促使巢湖的食物鏈更加完善。

湖鱭失控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天敵,但在禁漁期間,巢湖漁民離水上岸,湖中的紅鰭原鮊、翹嘴紅鮊等兇猛食肉魚將重煥生機,對湖鱭的捕食力度也將越來越大。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巢湖魚類放流

最終,食肉魚和湖鱭會形成新的平衡,食物鏈也將充分延長。歷史上,巢湖的魚類記載有94種,食肉魚眾多,營養結構完善。如今透過適度放流、自然繁殖,食肉魚就有望重回主導地位,湖鱭將因此受到抑制。

另一方面,配合長江的十年禁漁,鰱魚和鱅魚也將在巢湖找回主場。鰱鱅同樣以浮游生物為食,和湖鱭也是競爭關係。尤其是鰱魚,還能濾食有害的藍藻,有助於預防水華的爆發,這對巢湖的水質改善至關重要。

巢湖毛刀魚多到“失控”,一年可撈1.5萬噸,長江禁漁一舉兩得?

所以,十年禁漁帶來了新機遇,巢湖的魚種結構將更加合理、完善,湖鱭“一家獨大”的局面有望轉變。對此,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