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2022-07-11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畜牧業

腳繭什麼顏色

青吳嘉三地

皆處於吳根越角

人文歷史底蘊深厚

在傳統手工藝方面

也可謂門類繁多、光彩奪目

至今,依舊不忘“技”憶

將“非遺”薪火相傳

土布染織技藝

獨具藝術特色

土布,在青浦鄉間,也叫老布。在過去,姑娘陪嫁多以土布作為嫁妝,俗稱“壓箱底”。土布的數量,不僅可以衡量財富多少,同時也是新娘心靈手巧的象徵。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土布製作使用的是純棉,所以它透氣吸汗,質地柔軟,穿著舒適。編織的花紋因為凹凸起伏,還能起到按摩面板的作用。實用、環保和保健的多重功能,使土布從古到今為農家所青睞。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從棉花種植到紡紗織布,土布製作要經過幾十道工序。過程中,使用各種色線,透過圖案的重複、平行、連續、間隔、對比等變化,交織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圖形,使成品頗具藝術魅力。2011年,該技藝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推薦打卡地: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

籪具製作技藝

利於捕蟹、撈魚

籪是從“滬(滬)”演變而來的,而“滬”亦是上海的簡稱,是一種靠阻斷魚蟹退路的捕魚方式的漁具。

史料記載,古代吳淞江在今上海青浦區北部入海,其下游漁民普遍使用一種叫做“滬”的竹製漁具,後經改良成為現在的“籪”。由於籪使用方便,收穫頗豐,在青浦被作為傳統漁具之一,沿用至今。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為了防止螃蟹翻越竹簾逃脫,漁民還會在籪的竹簍上安置竹蓋子,並根據不同的魚種製作特製的漁具,如捕蟹用蟹籃、掛籃,捕鰻用鰻橋等。2015年,該技藝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推薦打卡地: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

茭白葉編結

製作技藝

新型的特色農業產業

練塘古鎮,素以“茭白之鄉”聞名遐邇。有著數萬畝低窪田的練塘,地處太湖流域盆底,水質優良,為茭白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茭白葉編結作為練塘鎮新型的特色農業產業,讓人們再也見不到堆積廢棄的茭白葉,且帶動了周邊地區的再就業。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練塘茭白葉編結是由草編、柳編技藝發展演變而來,它見證了上海民間技藝的繼承發展與創新發展。2018年,該技藝被列入青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推薦打卡地: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

蠶絲被製作技藝

順應自然的手工藝

千百年來,栽桑養蠶,繅絲剝綿,是吳江震澤農民主要收入來源。舊時,鄉民在繅絲季節過後或農閒時會將不能繅絲的下腳繭進行水煮,溶去絲膠,使之離解,然後去蛹,扯成薄膜,繃於竹棚之上,層層疊加,至一定厚度取下晾乾,成為綿兜,綿兜可再翻扯成絲綿被或絲綿襖,輕軟保暖,適體柔順。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蠶絲被製作流程有六道:煮繭—去蛹—剝綿—晾曬—扯棉(單人扯、雙人扯)—成胎。非遺傳統工藝製作出來的蠶絲被,均勻、舒適、細膩、蓬鬆,摸起來軟軟的,躺上去像在雲朵裡。2013年,該技藝被列入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推薦打卡地: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慈雲絲綢、太湖雪蠶桑文化園

旗袍製作技藝

精細化的韻味美

吳江旗袍以花樣紛繁的絲綢手工盤扣及傳統斜腋線開邊為主要特色,用料考究,常見的旗袍圖案由手繪、印花或是提花等不同工藝來體現。色彩方面,有絢麗醒目的也有暗沉穩重的,款式別緻。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吳江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傳統旗袍做法,以精細的手工製作為主,各種刺繡、鑲、嵌、滾等工藝都用手工完成。2017年,該技藝被列為吳江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透過精湛的工藝裁剪、妥帖的細節鑲邊加上匠心的刺繡紋飾,吳江人將絲綢的美傳遞和注入到絲線裡、針腳中,這是匠人的巧智與慧心。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推薦打卡點:蘇州市吳江區旗袍小鎮

京磚燒製技藝

工藝極為複雜

京磚,因其形狀為正方形,故俗稱方磚。明清時代,多用於建造京城和皇宮,所以叫京磚,也有人認為這種磚為造金鑾殿所用,而又名為金磚。

嘉善縣磚瓦燒製業(俗稱窯業)自明清以來,其窯域之廣,窯墩之多,窯貨之豐,從業人員之眾,在江南罕見。最早記載嘉善窯業的是1549年的《嘉興府圖記》。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京磚燒製技藝極為複雜,僅製坯泥一項,就要經過選、冰、碾、漿、篩、瀝、練七道工序。京磚燒製更是一項技術要求相當高的工作。燒窯一般分為裝窯、燒窯、閉窯、窨水、出窯五個步驟。燒窯師傅還需根據掌握辨溫、辨色、辨火、辨聲、辨煙、辨灰、辨硝、掌閘八大要素,適時調整每一環節中的細小變化,才能燒製出精品京磚。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由於京磚燒製技藝要求甚高,所以產品質量上乘,質地細密,色呈青黛,可用於鋪設地面,即使長期踩踏,也久磨如鏡,閃閃發亮,猶如烏金一般。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京磚質地軟硬適中,可以雕刻游龍、飛鳳、山水、人物、花卉等各種圖案,具有古色古香的韻味。2009年,京磚燒製技藝被列入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名錄。

推薦打卡點:嘉興市嘉善縣幹窯鎮沈家窯

盤窯技藝

技藝精湛

嘉善發達的窯業,首先要有燒製磚瓦的主要工具——窯墩,而窯墩的盤建,則需要擁有技藝精湛的盤窯師傅。據《嘉善縣誌》(1995版)載:“悠久而發達的窯業造就了一支工副業大軍,特別是盤窯師傅和燒窯師傅,世傳秘訣(‘盤窯師傅’出自祖傳,只傳子不傳徒),技藝精湛,為各地所聘請。”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盤窯的主要工程有選址、丈量、挑泥圍土、盤八字、盤窯殼、砌煙囪等。嘉善的盤窯師傅身懷獨特的技藝,要在高近9米、直徑7米,50多平方米大跨度的窯腔內,不用一點水泥鋼筋,不用一根柱子,利用“起挪”(即磚、坯的斜勢)和磚坯之間的相互撐力等技巧,使窯頂四面懸空,而且還要承受10多萬塊泥坯140多噸重量、1300多度高溫的巨大考驗而安然無恙,可想而知,需要多麼高超的建築技巧,而這種高難度的建築工藝卻沒有專業的理論書籍和相關資料,全憑盤窯師傅世代相傳的實踐經驗所盤砌而成的。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2016年,盤窯技藝被列入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名錄。

推薦打卡點:嘉興市嘉善縣幹窯鎮沈家窯

傳統紐扣製作技藝

花樣繁多又精美

紐扣是衣服上的必要配件,在嘉善西塘,傳統紐扣製作歷史悠久,其傳統紐扣製作技藝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貝殼紐扣,一種是布條編織的盤香紐扣。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貝殼紐扣雖然看看起來簡單,但是製作工藝卻需要經過7道工序。選材需精心甄選,主要是產於當地的河蚌、三角蚌、麻麻蚌和香蕉蚌等。在經過“落料、磨面、造型、去皮、漂白、磨光”六道工序後,才能製作完成。過程中,不僅需要腳踩讓工具運轉起來,還需要靠手控制力度,必須具備相當的熟練度。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不同於貝殼紐扣,盤香紐扣的種類很多,包括有菊花紐、蘭花紐、葡萄紐、枇杷紐、蝴蝶紐、扇子紐、元寶紐等樣式。製作盤香紐扣需要六道工序,第一道選料,一般採用棉布、綢緞等布料,顏色、花樣根據服裝顏色而定。在經過“落料、撽邊、打結、定型、道縫釘”五道工序後,紐扣製作才算完成。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2008年,西塘鎮成立了紐扣管理委員會,新闢了200多畝建造紐扣工業園區。

學在青吳嘉,長三角示範區那些不能遺忘的江南“技”憶

2009年,傳統紐扣製作技藝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名錄。

推薦打卡點:嘉興市嘉善縣紐扣博物館(西塘古鎮景區內)

編輯:胡小凡

上觀號作者:綠色青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