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就在後天,正式迎來......

2022-07-09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畜牧業

南陵百穀堂在哪裡

4月20日(農曆三月二十)

10時24分7秒

即將迎來

2022年春季最後一個節氣

——穀雨

穀雨

時節

—SOLAR TERMS—

穀雨取自“雨生百穀”之意,此時雨水增多,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穀雨前後也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記者採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韋樂,一解穀雨時節的神奇民俗。

“走穀雨”可能起源於繁衍需求

《禮記·月令》中闡述季春之月(春季的最後一個月)時寫道:“戴勝降於桑。具曲、植、籧、筐。后妃齊戒,親東鄉躬桑。禁婦女毋觀,省婦使,以勸蠶事。”這“戴勝降於桑”便是穀雨物候。

穀雨時節,陽氣上升,戴勝鳥停降在桑樹上,昭示人們開始新一年的桑蠶工作。婦女們來到桑林中摘取桑葉,但同時也可能幽會情郎,一些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物對此都有記載和反映。

“‘走穀雨’最開始可能起源於上古時人們的生存繁衍需求。”韋樂解說道,在上古,桑林不僅指桑樹林,更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異性戀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謂“桑間濮上”,指的正是青年男女在桑林間幽會。而這種文化的形成,和中華民族基於農耕形成的天人合一、參天法地文化思維密不可分。

在春陽壯盛、萬物蓬勃生長的時節,勞作生產與自身族類的生存繁衍,是個有機系統,都是人們順天而行的體現。隨著禮樂文明逐步建構,特別是儒家文化成為主流思想後,男女私會於禮不合。“走穀雨”就不一定是去約會情郎,而逐漸演變為郊野漫步,在大自然春景中獲得身心滋養,慢慢就和相鄰節氣清明的踏春融合在一起,演變為籠統的賞春遊玩。

牡丹

諺語中有“穀雨三朝看牡丹”之說,事實上,4月份,牡丹、迎春、百合、杜鵑等花卉都正值花期。滿園芳菲,牡丹之所以能把其他花朵“PK”掉,冠上節氣的名諱,是因為牡丹在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一來牡丹的根皮是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淤的作用;二來唐代以後,牡丹日益為士人和宮廷重視,宋代吟詠牡丹的詩歌更是多達千餘,牡丹富麗堂皇的外形很能激發“江山如此多嬌”的想象,合乎儒家的尊王理想,於是逐漸被塑造為統御性的花中之王角色;三來佛教在唐宋以後已流佈民間,佛家僧人頗愛借牡丹說法,表達“色即是空”之意,給人心靈強烈的震撼與啟悟;四來牡丹經過廣泛培育後,身價漸漸親民,大量走入尋常百姓家,具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牡丹不僅是自然植物,更是古人的文化塑造。”韋樂說,在多方作用下,歷史選擇了牡丹成為花朵中特殊的存在,可以說是文化精神的投射。

作書

至於造字的倉頡也能和穀雨節氣關聯上,則可能源於一個記載。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倉頡發明文字後,天上就像下雨一樣掉糧食下來,鬼則在夜晚哭泣。“天雨粟”的意思和“穀雨”相通,穀雨和倉頡就此關聯。

結合文字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起到的巨大推動,《淮南子》這話其實是在揭示文字發明的偉大。

《荀子·解蔽》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獨傳”表明倉頡在文字的統一上具有重大貢獻。文字是文化的直接載體。統一文字,對於民族文化的強固興盛以及民眾生活的發展具有關鍵意義,所以倉頡會得到崇拜,並在漢代以後逐漸被投射上世眾對美好生活的各種期盼,成為祭祀物件。

至於“穀雨祭倉頡”之所以在陝西、河南等地盛行,大概是因為典籍對倉頡造字的地理記載是“陽虛之山”“玄扈”“洛汭”等今陝豫一帶。

韋樂提示,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氣候狀態,決定農耕成為古代中國的經濟命脈,由此滋生出一套獨特的生存方式和思維心理,在代代傳承中發展為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系統。

“節氣發源於農耕,是古人經過長久的摸索和試錯,得出的關於‘時間’這個抽象概念的生動答案。”韋樂說,它們既有鶯飛草長、風花雪月的表徵,更承載著生存生命的嚴肅核心。現代人理解節氣,在關注它們有趣美好的習俗之外,更應注意把握其背後的命脈精神。

穀雨節氣的到來

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

氣溫回升加快

未來7天

贛州將處於升溫+雨模式中

就在後天,正式迎來......

值得注意的是

4月19日起贛州氣溫逐漸回升

20日開始

最高氣溫逐漸穩定在20℃以上

24日最高氣溫可達29℃

23日、24日有雷陣雨

近期雨水天氣較多

氣溫起伏較大

大家注意適時增減衣物

原標題:《就在後天,正式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