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淘金潮早已褪去,底層香港人如何生活?

2022-06-27由 比比皆史 發表于 畜牧業

香港公屋租金多少錢

淘金潮早已褪去,底層香港人如何生活?

提起香港,我們一般會想到夜景迷人的維多利亞港、車水馬龍的銅鑼灣、以及美食天堂尖沙咀。想到美豔大方的港姐,盛產佳作的TVB、以及街頭巷尾的古惑仔。

但是,繁華背後,無人所見之處,卻充滿了香港人為了生存的辛酸。

劏房棺材房是常態,三十萬人窮盡一生也買不起房

二戰以後,香港作為世界貿易中轉港口,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一躍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強勢躋身亞洲四小龍。

與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湧入香港想要當一把“淘金客”,在香港這塊寶地上發上一筆財。

可是,“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來香港容易,在香港安家卻難。

香港本就是一個彈丸之地,但是這些年的迅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赴港求職,使得香港一度成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地少人多,房價飆升,如今的香港中心地帶,房價已經飆升到了五十萬一平,很多人奮鬥一輩子,不吃不喝也難以買起一套房。

於是,為了生存,香港人民的建築天賦便漸漸地被開發了出來。

淘金潮早已褪去,底層香港人如何生活?

在香港,有很多的高樓,但是這些高樓並不是像摩天大廈那樣的繁華時尚之處,而是又細又高的“牙籤樓”以及密密麻麻的“鴿籠”。

為了能夠容納更多人居住,這些樓多在30-40層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了70層,而且一般不考慮樓間距,採光度,“握手樓”比比皆是。

每個房間最多隻有三十平米,十五六平米的更是常見,可是,就算是這樣的房屋,卻還有很多人窮盡一生也買不起。

那這些人要住哪裡呢?答案是劏房。劏房就是房中房的意思,將一間正常的房屋分割成多間帶有獨衛的小屋,每間不到十平米,卻也要3000-5000港幣的租金。

香港的劏房租客有30萬,很多人在這逼仄的小屋中,過完了他的童年、少年,以至於結婚後,租下又一個劏房。

30歲的小靈和星濤就是這樣的家庭,一家人居住在不到十平米的劏房中,洗衣機、冰箱、電視、書桌、儲物櫃都堆在一起,馬桶就在灶臺的旁邊,洗一次澡家裡就像發了水災,要是不及時擦就會流到床下的箱子裡。

這是他們八年換的第三套劏房,在劏房裡,他們結婚,生活,還迎來了兩個可愛的小生命。

可是小靈卻希望孩子永遠不要長大,因為不想讓他們永遠在劏房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但是生活的重擔讓他們沒有辦法,無法回頭。

淘金潮早已褪去,底層香港人如何生活?

由於劏房是房中房,很多都沒有窗戶,通風不好,所以不能炒菜,只能做最簡單的蒸煮。

但是單親媽媽阿娥還是選擇去外面最便宜的食堂打飯吃。因為家裡就算能做飯,也只能在馬桶旁邊的灶臺上做飯。

就算不考慮瀰漫的氣味,七平米的房間裡連一個吃飯的地方也沒有,每次都要收拾好久才能騰出來一個位置供女兒坐下吃飯。所以阿娥只能帶女兒打好飯去公園草草解決溫飽。

天下之大,對於他們來說,竟然沒有一個地方容納他們氣定神閒地坐下享用一餐飯。

但是至少他們還有一個私密的空間去睡覺,生活。

而那些住在“棺材房”裡的人,則是真正的沒有尊嚴可言。

棺材房又叫籠屋,房主們將床放成火車臥鋪的樣子,一共三層,外面再用鐵絲網加固。一個七十平米的房間可以放下兩百個這樣的棺材房。

起初這些棺材房是作為移民的臨時住所,而如今,香港已經有大約十萬人住在棺材房裡。

這樣的房屋,每月還要2000-3000港幣。

淘金潮早已褪去,底層香港人如何生活?

住棺材房的都是老人居多。年輕時沒有攢夠錢,老了就只能領著微薄的補助金住在這樣的房屋裡。

有個老人笑著說:“我還沒死就已經住在四塊棺材板裡了”,雖是笑著說,但是笑容下隱藏的辛酸,卻是我們難以體會到的。

年輕時住劏房,老了住棺材房,這樣的生活,讓人聽起來都不寒而慄,但確實香港真真實實存在的生活。那麼,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是什麼呢?

樓市泡沫愈大,資本炒房愈烈,政府調控房價任重道遠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的房價就迎來了大幅度的上漲,也就是香港迴歸前的十年之間。

當時正值英國與我國逐步交接香港期間,我國擔心英國政府會在臨走之前瘋狂拍賣土地,榨乾香港最後一絲價值,掏空香港的經濟,於是雙方簽訂了一個協議:香港政府每年不得拍賣土地超過五十公頃。

畢竟當初英國殖民香港期間,由於香港離英國太遠,英國人想要獲利,卻又擔心投錢不划算,就打起了香港土地的念頭,以拍賣的方式出租土地從中獲利。

當時的英國人對香港有著不切實際的盲目自信,以為香港永遠都會是他們的囊中之物,

“租的就是我的”,“借出地的是孫子,租著地的是大爺”,所以只授權港英政府拍賣土地,香港的土地因此沒有被賣出去多少,價格也沒有失控。

淘金潮早已褪去,底層香港人如何生活?

但是當香港要回歸這個局面已成事實之後,“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心疼”,以英國當時的觀念來看,很有可能會在香港迴歸之前瘋狂拍賣,榨取他們能奪取的全部利益,所以我國與英國簽訂條約來保護香港的土地。

但是這一約束也導致了香港的房價暴漲了20倍,因為市場被強行限制導致供不應求,而且有資本看中了這一機會,惡意炒作想要大賺一筆,導致樓價飛漲,泡沫巨大。

高額的房價催生出不少炒房客,從上世紀到現在,炒房趨勢只增不減。

香港知名商人劉鑾雄的兒子劉煒鳴就曾說,香港房價無法變得良心。因為就算他這一家開發商變得良心,其他開發商也不會便宜,畢竟誰會和錢過不去。

劉煒鳴還稱,香港的房屋的價值遠不只是用來給人居住的,更多的是用來賣給投資者錢生錢的,因此香港樓價只會越來越高。

面對高額的房價,香港政府也是做出了很多努力。

香港迴歸後的第一屆特首董建華一上任就提出多項政策調控房價,如著名的“八萬五房屋政策”。

這一政策是每年香港政府必須修建八萬五千個公屋套間,讓儘可能多的居民住進有房可住,且申請公屋的等候期限不得超過三年。

淘金潮早已褪去,底層香港人如何生活?

董建華也是有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希望與雄心,為香港居民的住房做出了很多努力。

但是樓市泡沫已起,又碰上亞洲金融風暴,香港樓價一落千丈。在“八萬五政策”前貸款買房的人,既要還貸,房價還貶值,資產瞬間憑空蒸發大半,不少中產因此成為“負產”,直到03年非典過後才得以喘息。

經此一役,香港居民生活狀況沒有改善多少,董建華還遭受了不少批評。

此後歷任特首也無力再做如此大刀闊斧的改革,只能小修小補,治標不治本。

為了樓市回暖,香港只好暫停建屋計劃,並限制土地供應,由此一來,樓市回暖經濟復甦,但居民的住房問題又得不到保障。

香港政府之前頒發的土地政策跟不上市場變化的腳步,總是具有一定的滯後性,使得住房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政府在對於房價調控的方面屬實任重道遠。

甘住劏房棺材房,為何不放手一搏移居大陸

古人講“安家樂業、成家立業”,都是先有家再有業,也講“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看到,從古至今,人們對“家”的期盼都是十分強烈的,都希望往後餘生,可以一屋二人三餐四季。

而要滿足這一條件,首先得有一個遮風避雨的房子。有了房子才有家,沒有人不希望住在寬敞明亮的大房子裡,香港人自然也不例外。

淘金潮早已褪去,底層香港人如何生活?

但是香港一路狂飆的房價,難以申請的公屋,三十餘萬人只能蝸居在劏房、棺材房中,何談有家?

既然在香港住的條件這麼差,這些人為什麼不來內地尋求發展呢?

畢竟同樣的金錢,在香港可能下無立錐之地,但是在內地就能有一個小小的避風港灣。可還是有很多人堅持在香港討生活。

首先,在香港居住,社會基本福利可以保障平民基本生活。

在香港,生病住院不需要擔心花費很多,除了支付基本的四十五元的掛號費,如果住院再支付一百一天的住院費以外,其餘支出都由政府負擔。除非醫生要你使用特殊的藥物,才需要自費。

如果經濟困難,還可以向政府申請免費的公屋居住,雖然等待公屋的名額下來遙遙無期,但還可以同時領取失業補貼。

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還可以領取補貼,即生活金,很多年輕時沒有奮鬥下來存款的人,老了就靠這筆生活金租個棺材房,至少不至於露宿街頭。

淘金潮早已褪去,底層香港人如何生活?

其次,住在劏房或者棺材房的人,來內地未必有更好的結果。

但凡有向光明前進的能力,誰願意永遠陷在泥沼之中。

住在棺材房的人,基本就是香港的底層民眾。

他們或許疾病纏身,或許年老體弱,或許身有殘疾,又或許真的好吃懶做。這樣的條件使他們沒有向上爬的競爭力,留在香港還能拿到福利保障,但去了內地,也可能處境一樣,很難過得更好。

香港競爭激烈,但內地也不遑多讓,若能在內地發展起來,在香港也不至於淪落到住棺材房了。

香港雖然物價高,生活成本高,但工作收入也高。

在香港,做保安,刷盤子也能月薪將近一萬。這個收入水平放在內地三線城市,就能生活的很滋潤體面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內地的三線城市,刷盤子,保安的工作根本不可能達到近萬元的收入。

淘金潮早已褪去,底層香港人如何生活?

更何況,香港底層民眾也有很多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要是這些人背井離鄉來內地打拼,可能他們還是願意在香港艱難度日。

就像大學生畢業後想要回家鄉工作一樣,家鄉永遠是最溫暖,最安全的地方。

當然,也有很多香港人來內地買房置業,但基本都是香港的高收入群體或者富豪。畢竟在香港買個九十平“豪宅”的錢,來內地就可以買大平層或者一棟獨棟別墅了。

有錢的人,無論是香港還是北上廣,都可以隨意置業,而住棺材房的那些人,無論在國際都市香港還是內地的農村,都也只能艱難度日。

香港的劏房與棺材房,既映出了另一面的香港,也照出了那三十萬香港人的黯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