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信陽:因蜱蟲病病逝三人曾一同為去世感染者淨身,當地疾控將調查

2022-06-27由 環球網 發表于 畜牧業

蜱蟲攜帶的病毒的機率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小說《盜墓筆記》中鑽人體內嗜血成性的 “草蜱子”,讓人印象深刻。其原型“蜱蟲”,同樣活躍於現實生活中。它的體型和跳蚤差不多大,叮咬鑽進宿主體內後會持續吸食血液,身體隨之膨脹,其攜帶的多種病原體感染人體,可引起區域性損傷或部分蜱傳疾病,重可致命。

在我國,蜱蟲分佈廣泛,隨著天氣漸熱,蜱蟲進入活動高峰期,相關蜱傳疾病也多有發生。5月27日,河南信陽市潢川縣雙柳鎮天橋村的黃先生向澎湃新聞反映,近日,包括他父親在內的3位老人因患上“發熱伴血小板綜合徵(俗稱“蜱蟲病”)”先後不治去世。另有1人正在接受治療。黃先生說,同村有老人此前同樣因蜱蟲病去世,包括黃先生父親在內的3位老人曾幫忙給逝者淨身穿衣。接受治療的患者曾來老人家探望,與其有過近距離接觸。

“發熱伴血小板綜合徵” 是一種由新型布尼亞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透過蜱蟲傳播,也可以透過直接接觸患者血液或者血性分泌物導致人傳人。但有病毒學專家指出,總體來看,類似傳播事件“較為少見”。

“去年村裡有個老人被蜱蟲咬死,但多人傳染事件此前在我們村從未發生。”天橋村黨支部書記徐書記表示,目前村裡每天開展消殺工作,並採取相應防護措施。信陽市疾控部門人員、潢川縣級領導已分別前往當地瞭解情況。信陽市疾控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經向潢川縣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科諮詢後,對方稱已瞭解該情況,近期將前往調查。

一老人因蜱蟲病去世後關聯多人死亡或發病

據黃先生介紹,年過七旬的同村老人黃城(化名)此前高燒不退,開始以為只是重感冒,去縣城醫院治療沒有好轉,隨後送往信陽市中心醫院確診為“血小板減少綜合徵”(俗稱“蜱蟲病”),病情危急,搶救也無力迴天,回村後於5月5日去世。根據當地風俗,入葬前要給逝者淨身穿壽衣。6日,應黃城家人的請求,黃先生的父親黃驊(化名)等人前往黃城家幫忙。

11日葬禮結束後,66歲的黃驊出現身體不適。“他一開始感覺走路沒勁,還發低燒。”黃先生稱,他當時身在外地,母親以為是尋常疾病,並未在意。沒想到,父親很快轉而開始發高燒,在當地的私人診所輸液後仍未轉好。隨後,黃先生母親帶黃驊去鎮上一家醫院檢查,醫生稱疑似蜱蟲病,需要去市級醫院救治。15日,黃先生母親將丈夫送入信陽990醫院就診,經多項檢查後確診為 “發熱伴血小板綜合徵”,病情嚴重。

黃先生稱,當時主治醫生得知同村老人此前因蜱蟲病去世後,詢問是否還有其他人出現類似症狀。黃先生母親致電詢問後發現,幫忙淨身更換壽衣的另外兩位老人也都出現了高燒症狀。

信陽:因蜱蟲病病逝三人曾一同為去世感染者淨身,當地疾控將調查

黃先生父親的住院檢驗報告。當事人供圖

醫治多日未見好轉,黃先生協調將父親轉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協和醫院”),但父親狀態日漸不佳,意識有些模糊,依舊高燒不退,於5月26日下午不幸去世。

家住商城縣的8旬老人楊老漢(化姓)是黃城的舅舅,此前幫忙給逝者淨身穿衣,後因相似的病症於5月20日去世。他的孫子楊向俊(化名)介紹,楊老漢過去身體很好,從未吃藥看病。但從黃城葬禮回來後過了一兩天,就開始發燒,出現全身發疼、乏力等症狀。楊老漢獨自住在老屋,鄰居17日發現老人身體異常後跑來告知他。

楊向俊說,楊老漢先被送去鎮上醫院,發現血壓很低,後轉送至信陽990醫院救治,進行蜱蟲病相關檢測。第二天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19日再檢測呈陽性後開始輸液用藥。19日夜裡,老人出現抽搐、大小便失禁、意識模糊等情況,經搶救後稍有好轉。20日早上5點許,老人不幸去世。

楊向俊告訴澎湃新聞,楊老漢入住該醫院後,黃城的兒子把涉事的2位親戚也送進了同一醫院治療,其中一位是黃城的兄長,年事較高,此前也幫逝者淨身穿衣。楊向俊稱,黃城的兒子在聊天中明確提到,黃城在中心醫院被診斷為蜱蟲病,但老人不太相信,覺得可能是被其他病毒所感染。

信陽:因蜱蟲病病逝三人曾一同為去世感染者淨身,當地疾控將調查

楊老漢的出院通知書。當事人供圖

黃先生稱,楊老漢去世後,黃城的兄長、黃驊相繼去世,三人年齡都超過60歲。黃城的另一位親戚正在接受治療。

正在協和醫院接受治療的6旬老人張立華(化名)是黃城的妻弟,住在潢川縣的另一個村。黃城確診後,張立華曾2次前往探望。

張立華的兒子和妻子目前也在武漢。張立華的兒子告訴澎湃新聞,黃城確診入住信陽市中心醫院後,張立華曾去看望他。彼時黃城的意識還比較清醒,他的兒子陪伴在旁。“當時黃城突然要側身,我爸怕他摔下床,就去扶了一下,抱著他往床中間挪,這是兩個人唯一一次肢體接觸。”

黃城病危回到村裡之後,張立華又去看望他,但“只是在一旁看“,黃城當時已虛弱地說不出話來。

5月16日前後,張立華開始發燒,症狀加重。他先被送入信陽990醫院,被確診為蜱蟲病。但由於該院醫療資源有限,“呼吸機不夠用”,還被告知重症治療醫生在外研修,於20日轉院至武漢協和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目前病情相對穩定。

5月29日,澎湃新聞致電黃驊的主治醫師,其證實黃驊和黃城的兄長確診的是蜱蟲病,相關檢測呈陽性。

可以“人傳人” ,多透過血液傳播

為何突然多人患上“蜱蟲病”,黃先生懷疑是給逝者淨身穿衣過程中被感染,“當時遺體上有插管沒拔下來,可能是之前搶救輸血時用的。清洗的時候不小心弄破了,裡面的血弄到他們身上,可能就感染了。”楊向俊則說,他了解到,黃城去世後仍戴有呼吸面罩,插著導尿管等,“內有積液”,費了很多力氣才拔下來。

對於死者插管內殘留血液的傳染猜測,病毒學專家常榮山認為,相較而言,死者遺體上的殘留分泌物、排洩物或者被汙染物品透過接觸傳播後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更大。他表示,從總體來看,類似傳播事件的發生較為少見。

2021年,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汪華教授和該中心急性傳染病防治所副所長鮑昌俊副主任醫師等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和《臨床傳染病雜誌》刊登論文,透過對兩起家族聚集性蜱蟲病的檢測研究,證明“蜱蟲病”可以“人傳人”——患這種病的急性期病人及屍體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導致感染。鮑昌俊曾接受採訪時指出,大多數蜱蟲病主要透過蜱蟲傳播,透過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機率相對較小。在人和人傳播中,主要透過血液感染,呼吸道傳染可能性低。

記者注意到,該論文中的一則研究例項和前述事件有相似性。2007年4月,一名80歲婦女因高熱、血小板減少死亡。不久後其女兒、女婿等6名親屬陸續都出現發熱、頭痛等症狀。這6人都曾在老婦生病期間及過世後與其密切接觸,包括為其穿衣服、擦身體、換壽衣等。

研究專家們檢測該家族成員的血樣後發現,6人血樣均呈“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布尼亞病毒陽性。

2019年,安徽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釋出《關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防治的公告》。文中提到,健康人可透過破損的面板或粘膜直接接觸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如糞便、尿液、唾液、精液)而感染,或透過破損面板或粘膜接觸被患者體液汙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單或用過的針頭而感染。與該病死者屍體接觸,也會導致病毒傳播。對於當時全國多起該類人傳人的報道,文中稱“主要是與防護不當有關。”

5月27日至29日,澎湃新聞多次致電雙柳鎮天橋村徐姓村黨支部書記。他證實了前述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徐支書表示,此前並不知道黃城的病情,當有涉事老人去世後,便前往黃城家詢問,家屬告知是死於蜱蟲病,隨後便向當地疾控部門彙報這一情況。

徐支書稱,他沒看到黃城的確診單,也不清楚黃城究竟是被蜱蟲叮咬後感染,還是透過其他途徑感染,仍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調查。他還表示,黃城去世後,考慮到存在傳染病傳播風險,天橋村村委要求後續去世者家屬不得直接將遺體運回村裡,並採取相應衛生措施,進行消殺。為了儘量減少傳播源,村裡還組織滅蚊。家住商城縣的楊老漢去世後,其所在村的村支書也上報了該情況,信陽市疾控相關人員隨後來到當地開展調查。

“事情發生後,村民們都感到有些害怕,我們正盡力安撫,做好衛生和防範,跟進涉事家庭情況。”徐支書表示,近日縣級還召開大會,重點介紹衛生防控,縣級領導也來到村裡瞭解情況。

原衛生部辦公廳2010年釋出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防治指南》及相關流行病學調查方案中提到,2周內,在同一村莊,或在同一山坡、樹林、茶園、景區等地勞動或旅遊的人員中,出現2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中出現類似病例,屬於”聚集性病例”。調查時應當注意調查感染來源。如懷疑有人傳人可能時,應當評估人群感染及人傳人的風險。出現聚集性病例時,應當及時上報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並由省級及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組織開展相關調查工作。

信陽商城縣蜱蟲病多發

蜱蟲在我國分佈廣泛。新華社曾報道,蜱蟲病主要分佈在河南、湖北、山東、安徽、遼寧等省份,河南信陽地區是高發區。發病時間呈明顯季節性趨勢,多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10月。

曾有專家介紹,信陽山區的蜱學名叫全溝硬蜱,以吸血為生。這種蜱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愛躲在茶葉背面,而信陽市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毛尖的產地,全市範圍大規模種植茶葉。大多數茶農的腿上,都有被蜱咬後留下的傷疤。

澎湃新聞注意到,自2007年以來,信陽商城縣蜱蟲病多發。2010年7月,商城縣突發大面積蜱蟲叮咬致死事件引發全國關注——94。2%的患者為農民,年齡多在50歲以上,發病地點集中在淺山丘陵地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當地分離並確認,這是由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首次發現後被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綜合徵”——被叮咬後,人最短在2至3天后發病,通常潛伏期在1至2周左右,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及多器官功能損害。該病輕症患者多可自愈,重症患者常表現為多臟器功能障礙甚至多臟器功能衰竭。南京鼓樓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吳衛華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這種病的病死率達12。7%至32。6%,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也無特效藥。一些老年患者、治療不及的患者往往到院後往往病情偏重,預後較差。

2011年,河南省共報告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病例70例, 死亡4例。病例全部發生在信陽市,其中商城縣32例(死亡4例)。這些患者均從事田間或山林作業,發病年齡以40歲至80歲年齡組居多,死亡病例均在55歲以上。

為何商城較嚴重?2010年,中國氣象報社曾刊文指出,商城地處北亞熱帶北緣,在盛夏季節具有“高溫高溼”的特徵。當地山區和丘陵地形較多,具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水、動植物資源,加上商城地處大別山北麓,陽光寡照,為蜱蟲生存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家屬希望相關方承擔一定責任

黃先生表示,幫去世老人更衣是出於同村人的情誼,但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他希望黃城家屬及相關醫院能夠承擔一定責任。此外,也希望更多人瞭解到蜱蟲病的危害,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徹查此事。

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瀋海東向澎湃新聞表示,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及“蜱蟲病”相關的診療規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防治指南》,“蜱蟲病”目前參照“乙類傳染病”的報告要求進行報告,而醫院對於乙類傳染病應當根據病情采取必要控制傳播措施,故醫院未能控制傳播源“存在過錯”。然而其他村民病危或過世是由多個原因導致的,如病情的惡化、未及時診治、黃人家人的過失等等,是個“多因一果”的侵權。那麼醫院是否應對其他村民病危或過世承擔賠償責任,要承擔多少責任,要結合醫院未能控制傳播源這個“因”對其他村民病危或過世這個“果”的參與度比例,及醫院過錯程度綜合確定。

對於家屬相關法律責任,瀋海東認為,如果經鑑定後證實是在“幫逝者淨身穿衣”的過程中被感染,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第一款的規定,由於村民屬於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被幫工人”要在過錯範圍內承擔責任的。若存在無法鑑定的情況,只能根據客觀的其他事實進行推論,比如是否有其他接觸源等。

其次,要看黃城家人是否存在過錯。如果明知蜱蟲病可傳染、遺體上存在傳染源,且未提供安全保障措施或未進行消殺處理,就讓村民直接近距離、且深度接觸遺體,顯然存在過錯,要在過錯的範圍內承擔賠償責任。具體賠償比例,要結合村民及黃城家人過錯程度比例來確定。

知名法律博主@談典看法、上海中聯(成都)律師事務所律師郭小明指出,從法律上,“被幫工人”要承擔一定責任,提供一定補償,但也要判斷幫忙的村民是否盡到了“注意”義務,自身是否有防護意識等等,需要兩者綜合考慮。

病毒學專家常榮山指出,一般來說,感染傳染病的患者及屍體需要特別處理。醫療機構很少通知家屬病危後允許病患返回住處。去世後也需要採取衛生處理,就近火化。為何黃城病危後仍可返回村裡?

5月29日,澎湃新聞致電信陽市中心醫院面板科。工作人員稱蜱蟲病不透過接觸傳染,病危者可以返回原住處。對於黃城的情況,她表示無法透露病人隱私。截至發稿時,澎湃新聞未能與黃城的家屬取得聯絡。

延伸閱讀:

被咬切莫生拉硬拽,出現症狀應及時就診

蜱蟲(Tick),又叫壁蝨,常被誤以為屬於“昆蟲綱”,實際上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蜱蟎亞綱寄蟎目、蜱總科,與蜘蛛是同一個綱。分為軟蜱和硬蜱兩大型別,生活史複雜,常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於寵物、牲畜等動物皮毛間,尤其喜歡叮咬人類面板較薄又容易被忽視的部位,如頭皮、耳後、腋下、腹股溝、腳踝下方、腳趾間等部位。

我國共有2科9屬130種蜱。據《中國重要醫學昆蟲分類與鑑別》介紹,在蟲媒傳染病中,蜱傳播的病原體種類最多。目前已知的蜱蟲可以攜帶217種病原生物,包括83種病毒、20種立克次體、14種細菌等。

蜱叮咬後可引起區域性紅腫、皮炎等典型的症狀,一般均較輕微。長時間叮咬(通常認為大於24小時的叮咬)可能會傳播多種嚴重疾病,除了前述常見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外,還可引發萊姆病、蜱傳腦炎(我國稱森林腦炎)等多種疾病。某些硬蜱唾液分泌神經毒素注入人體內,可引起“蜱癱瘓症”,甚至呼吸抑制,如治療不及時2周內可癱瘓或致死,死亡率高達30%以上。 “蜱癱瘓症”也多見於兒童。

2018年6月,江蘇盱眙一家三人被蜱蟲咬傷,兩人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一人搶救半個多月後才出院;2021年5月,瀋陽撫順一2歲男童被藏於頭皮裡的蜱蟲叮咬持續5日,被發現時,喝飽血的蜱蟲膨脹幾十倍,醫生只能將蜱蟲所在的一小塊肉切除;2022年4月,一中年男子被蜱蟲叮咬後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被緊急送入浙江省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搶救。

蜱蟲叮咬嚴重的可能會危及生命,但也無需過於恐慌。央視新聞介紹稱,蜱蟲種類很多,並不是所有蜱蟲都吸人血,即便是被吸血蜱蟲叮咬了,醫生臨床觀察也發現,由於蜱蟲攜帶的病毒與人體免疫力不同,只有10%被叮咬的人才會發病,而且大部分病情輕微,危重的比例比較低。但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2021年7月正式釋出的我國首版《常見動物致傷診療規範(2021年版)》中指出,目前蜱咬傷的發生率“缺乏資料”。

那麼,該如何科學防止蜱蟲叮咬? 合肥市疾控中心提醒,首先應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山地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做好個人防護,將雙袖口、雙褲腳和領口等處紮緊,建議穿淺色長袖衣服,不要穿涼鞋,佩戴帽子等以防被蜱蟲叮咬。

此外,可以在裸露的面板上塗抹驅避劑,如避蚊胺,可維持數小時有效;用殺蟲劑浸泡或噴灑衣服和帳篷等露營裝備。離開蜱蟲棲息環境地區時,應檢查衣物、身上和寵物體表是否攜帶蜱蟲。有寵物的家庭要定期給家裡寵物仔細洗澡、做檢查、驅蟲。

福州市疾控中心網站刊文稱,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鑽入面板的情況,不要用手直接接觸,甚至擠破,更不能在被咬時用水衝。可用酒精塗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面板,或將蜱的頭部留在面板內。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區域性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診斷是否患上蜱傳疾病,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如在野外,可用點燃的香菸(或香)慢慢地烤蜱蟲的身體,多數情況下,鑽入面板的蜱蟲就會鑽出面板,然後對傷口做消毒處理。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者,一旦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或體徵,應當及早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此外,湖南省疾控中心網站還刊文指出,在蜱蟲分佈區,可使用針對爬蟲的廣譜衛生殺蟲劑,按說明書上推薦用藥量用常量噴霧器或超低容量噴霧器進行滯留噴灑,即可很好地控制蜱蟲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