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讀城·39】南京見證了他從“公子”走向“詩人”

2022-06-26由 紫金山影片 發表于 畜牧業

狗彘不若怎麼讀

| 都市 | 品質 | 生活 | 分享 |

這是一個為你打造的平臺

相信你會深深地愛上這裡

在中國歷史上,一個家庭或家族能出一個文化名人就便是光耀門楣的事情,倘若出了多個,那更是了不得。書法史上有“二王”,文學史上則有“三曹”“三謝”“三蘇”。到了近現代,江西義寧(今修水)陳氏一門竟出了五位文化名人——陳寶箴、陳三立、陳師曾、陳寅恪、陳封懷,被稱作陳氏五傑。這可以說是一件奇特的現象。

說起來,“五傑”中的陳三立和南京還頗有一段淵源,今天,就讓我們去找尋陳三立在南京的記憶,去聆聽大師的足音。

【讀城·39】南京見證了他從“公子”走向“詩人”

陳三立 來源:光明網

父子同維新

陳三立,字伯嚴,號散原,生於1853年,卒於1937年,出身世家,當年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又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光緒皇帝召見散園之父陳寶箴,詢以戰守方略,所奏甚合帝意,乃命寶箴督東征湘軍轉運。第二年,陳寶箴出任湖南巡撫。爾後,陳氏父子在湖南整頓吏治、倡辦新政,創礦務局,時務學堂、算學堂、湘報館、南學會等,使得湖南維新風氣大開,成為當時全國最有生氣的省份。然而,好景不長。

1898年,“戊戌政變”發生,康有為、梁啟超出逃,楊銳、林旭、譚嗣同等6人就義,陳寶箴因 “濫保匪人”而被革職,永不敘用。陳三立也因“招引奸邪”,同被免職。湖南新政可謂陳寶箴陳三立父子畢生心力所注,卻一夕盡成泡影。壯志未酬,舉目哀鴻,只能“深夜孤燈,父子相語,仰屋唏噓”。

1900年7月22日,陳寶箴去世。此後,散園甚少參與政治,且自謂“神州袖手人”,其有詩云“憑欄一片風雲氣,來做神州袖手人”。也在這一年,陳他應友人之約,攜眷來南京。

【讀城·39】南京見證了他從“公子”走向“詩人”

頭條巷的房子

捐屋辦新學

散原先生來寧之初,住在珠寶廊(今建鄴路、中山南路、白下路交接處)。次年,遷居中正街(今白下路)。

1902年,他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稽查。次年,柳詒徵、陶遜等有感於當時科舉以八股文取士制度之腐敗,不足以富國圖強。所以,他們倡議在南京創辦一所新制小學,但是苦於沒有校舍,乃與散原老人商洽,老人極為贊同。並捐寓所為校舍,取名“思益小學”。

學校延聘外國教師,開設英語及數、理、化新課目;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廢除“八股文”和跪拜禮節,禁止死背課文及體罰學生,是南京有新制小學之開始。陳氏子弟如陳寅恪,茅以升、周叔弢、宗白華等都曾就讀於此。

後來,清廷雖開復他的官職,但陳三立卻不肯再仕,專心致力於古詩文創作和思益學堂教務。

從公子到詩人

“同光派”為晚清重要的詩歌流派之一,主張以學宋為主,即稱“不墨守盛唐”,而不以宗宋自限。同光派詩人中以陳三立成就最高,沈曾植、鄭孝胥、陳衍等為重要成員。陳三立的詩不僅是同光體中的翹楚,更被這個流派以外的人所推崇。比如,倡導詩界革命的梁啟超就讚揚說:“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

有論者認為:南京時期的陳三立完成了一個歷史轉型,從義寧公子到散原老人。前者為意氣風發的晚清名士,後者為士林敬仰的文壇領袖。此言得之,南京時期陳三立日益成為宋詩派的精神領袖,而散原先生也迎來了創作的高峰期。

【讀城·39】南京見證了他從“公子”走向“詩人”

頭條巷門牌

散原先生來寧之後與當時聚集於此的大批詩人頻繁酬唱,來南京的第二年(1901),就日與薛申伯、顧石公、繆筱珊、徐積餘、俞恪士等詩酒遊宴,創作了千餘首詩作,“蓋三立居金陵最久,詩友酬唱,山水登臨,亦金陵作為多。”

比如《始春初堂望鐘山餘雪》:餘雪冠巖巒,高高水上看。笳音切雲起,人語落溪殘。釣穩魚痕長,晴完雁背寬。引春文石徑,梅氣自生寒。

又如《雨花臺登山》:霽郭開吾意,孤尋瘞血岡。放春茸短短,翻野吹茫茫。石顆蛇遺卵,濠圍鼠養瘡。難忘隨牧豎,飛雨在殘陽。

再如:《莫愁湖看雨》休蹄浮磬野,溼鬢落髹椽。半暝湖吹雨,一痕山臥煙。亂愁鴻雁底,舊句虎狼邊。對茗魂相語,棋坪換歲年。

……

陳三立早年雖有“吏部詩名滿海內”之譽,但後來印行的《散原精舍詩集》所收卻都是自南京開始的。

古人有三不朽之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散原先生之名三立,也應當含有這個意思。可惜的是,散原先生一生志在振國,卻無奈最終以詩名世,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古典詩人”。

散原精舍的遺響

在中山東路和常府街之間的老居民區裡隱藏著一條三百來米長的巷子,名為頭條巷。此巷為明代皇城外西安門大街南側東邊第一條巷子,按順序名頭條巷。《明代南京城圖》、清《同治上江兩縣誌》均有記載。就在這條小巷子的中段,散原老人的散原精舍曾築於此。

1903年,散原老人得湖南商紳資助,在西華門頭條巷建屋10餘間,有迴廊、花徑,後臨青溪,雜蒔花木,夏季尤宜。榜曰“散原精舍”,亦稱“金陵別墅”,是老人在金陵的第三次遷居。從1900年來南京,到1929年遷居北京,散原老人僑寓南京二十九年。

如今頭條巷兩邊都是建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樓,中間夾雜著一些小平房,曾經的精舍早已沒有了蹤跡。暮春的午後,天氣以有些微熱。樹木也由新綠變成中綠,即將到陶潛所喜愛的“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的季節,也該是當時散原精舍最宜人的季節。

【讀城·39】南京見證了他從“公子”走向“詩人”

頭條巷

巷子兩側還立有幾棵高大的樹木,似乎是在告訴陌生人,這裡可是有年頭的!

在離開南京8年之後,散原老人便於北京去世了。他的離世也可以說是自己主動的,據陳氏後人介紹,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淪陷,陳三立嚴拒日本人羅致,憂憤疾發且拒不服藥,最終絕藥絕食而死,終年85歲。而且在病重之時,老人仍時時詢問戰況,但凡聽見有說中國必定不敵日本,將被日本徵服之類的言論,必憤然斥之“中國人豈狗彘不若,終將帖然任人屠宰耶!”並背過身去,不再與之說話。一日,他在夢寐中狂呼殺日本人,以致全家驚醒,從此舊疾大作,其憂國之心的深重竟至於此。

由此我想到,真正的詩人哪一個不是憂國憂民的,如今,侵略者早已被趕出中國,散原老人泉下有知一定很欣慰。倘若,老人重回南京,想必還會來到頭條巷附近吧,雖然房子不在了,但是秦淮河的水還在流,那水聲是他所熟悉的!

紫金山記者 朱順

——————

相信

——————

你會深深地愛上這裡

如有新聞線索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