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為貧困戶“摘帽”覓良方

2022-06-23由 廣西日報 發表于 畜牧業

養蠶需要買什麼蠶具

河池市宜州區洛西鎮羅富村村民韋慶益打過工,創過業,當過小老闆,嘗過酸甜苦辣。他致富後返鄉投資600多萬元,創辦合作社,為貧困戶尋找脫貧摘帽良方。

看到街坊四鄰種桑養蠶積極性高漲,卻因缺乏資金和技術,養不好蠶,韋慶益看在眼裡急在心上。2017年3月,他籌資100萬元註冊宜州旺騰生態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56戶群眾報名參加,其中有30 戶貧困戶。合作社主要組織本社成員種桑養蠶,收購銷售成員的產品,同時對主要產品進行收購、初加工、運輸、貯藏、銷售,還引進新技術、新品種,開展有關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和諮詢服務。

“沒有韋慶益熱情周到的幫助,我沒有這麼快脫貧。”合作社社員石上屯村民陸秀萍說。

陸秀萍丈夫遭遇車禍留下殘疾,家庭失去主要勞動力,困難重重。她看到別人養蠶走上致富路,也萌發養蠶的念頭,但苦於沒有技術,收入不高。韋慶益得知後專程上門指導,他幫助陸秀萍改造蠶房,免費給她送去消毒藥,教她喂蠶、護理、用藥。今年上半年,陸秀萍養蠶收入2萬餘元,成功摘掉了貧困帽。

韋慶益建立的合作社建有育蠶室6間、儲葉室2間,配有大小蠶筐、高壓清洗消毒機、微耕機、運葉機、配送車等小蠶共育裝置,每年可育三四齡小蠶7000張,小蠶發放覆蓋羅富村60%以上的養蠶戶,產生效益100多萬元,可帶動養蠶貧困戶人口年均增收3000元。

“創辦合作社目的是解決貧困戶的生產生活難題。”韋慶益說。

貧困戶無資金入股,韋慶益鼓勵他們以土地、勞力等模式加入合作社,30戶貧困戶順利入股。合作社社員購買小蠶每張低於市場價10元,僅此一項每年就為貧困社員節省1萬元以上。

合作社開啟先養後付的養蠶模式,給無力購買化肥、小蠶、蠶藥、蠶具的貧困戶賒賬,同時為他們購買低於市場價的化肥、蠶藥,為貧困戶節約10萬多元。

韋慶益傾盡心力為社員增加收入。有些農戶種植的桑葉過多,丟在地裡既浪費又影響桑樹生長,韋慶益便收購群眾多餘的桑葉養蠶。他還在各屯建立蠶繭沙回收池,一年回收800張蠶沙,解決了蠶沙汙染難題,增加了蠶農收入。(本報記者 廖慶凌 實習生 陳安妮 通訊員 覃芳梅)

為貧困戶“摘帽”覓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