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古裝劇“通緝令”上畫像:連親媽都不認識,為什麼一抓一個準?

2022-06-23由 陸花花侃歷史 發表于 畜牧業

保甲連坐什麼意思

古裝劇【通緝令】上畫像:連親媽都不認識,為什麼一抓一個準?

雖然古代通緝令化成那個樣子,但是很少有逃犯可以逃離法網。有人說藏起來反正沒有人認識,隱姓埋名不久行了,他們也想低調,但現實它不允許啊。

古裝劇“通緝令”上畫像:連親媽都不認識,為什麼一抓一個準?

在古裝電視劇中一些辦案的場景或者是片段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景象,兩個官兵拿著幾張紙往城牆上一貼,會有一群老百姓一擁而上,不是嘴裡還議論紛紛,非常熱鬧,這時候貼的告示上的逃犯一般都會戴個斗篷站在人群中或者站的遠遠地觀看,神態凝重。古代緊靠目擊者的描述畫到告示上面的畫像基本就能看出來是個人,估計把告示上本人的親生爹孃叫過來,估計也看不出來,如果換身衣服,戴個帽子,藏匿在人群之中就算你有火眼金睛也找不到哪個是逃犯,官府如果想要貼個人心思就想破案真是白日做夢。

古裝劇“通緝令”上畫像:連親媽都不認識,為什麼一抓一個準?

跟現代的通緝令一樣,古時候各個朝代的官府緝拿逃犯的公告叫作公文,名曰海捕文書。不過跟現在的通緝令是差別不大,記錄著罪犯的名字、籍貫、年齡多大、除了這些一般都會附上一張看不出什麼玩意的畫像,基本輪廓是有的。

古裝劇“通緝令”上畫像:連親媽都不認識,為什麼一抓一個準?

那麼在古代到底是用什麼方式來緝拿逃犯的呢?下面小編給大家解釋一下:

古裝劇“通緝令”上畫像:連親媽都不認識,為什麼一抓一個準?

古代每個人的身份也是由政府部門統一登記的,早在殺給商鞅變法就有了這樣的先例,但是叫作“照身帖”,各個朝代完善下來,身份管理還是比較嚴謹的,就像現代社會一樣,沒有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證,當時也是一樣,不僅進出城門需要盤查身份,出遠門還得辦理專門的路引,沒有身份證明根本無法在旅店留宿,就跟火車票檢票一樣,如果沒有證件無法住宿、出行。在外風餐露宿一段時間後不得已還得回到家,接受法律的制裁。

古裝劇“通緝令”上畫像:連親媽都不認識,為什麼一抓一個準?

而且在封建社會還有個制度對居民的管理是相當的細緻,就跟現在的省、市、縣、鄉鎮、村(居委會)、小區物業一樣的流程,但是叫作保甲連坐制,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每10戶人家為一個甲,並且還有選出個甲長。如果有1家獲罪,其餘的9戶人家必須揭發舉報,不然都是連帶責任,在古代本來人口就稀少,而且沒有其他通訊裝置,人與人的交往更加頻繁,如果有外鄉人進入,不出一頓飯的時間,就都知道了,如果說不清緣由的直接報官了。

古裝劇“通緝令”上畫像:連親媽都不認識,為什麼一抓一個準?

還有一個就是懸賞,為什麼告示一貼出來就會有很多老百姓湊到跟前,他們並不是看熱鬧的,很多海捕令上都會寫著:誰將逃犯緝拿歸案,賞金百兩。百兩白銀可是老百姓幾年的花銷了,所以老百姓都會對這個很上心,這更讓逃犯更無藏身之處。

古裝劇“通緝令”上畫像:連親媽都不認識,為什麼一抓一個準?

以至於古代犯了事的,無家可歸更無處可藏,要麼自首,要麼上山落草為寇。網友們覺得人家古人的辦法好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