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李兆申院士:消化道早癌,“三早”是關鍵

2022-06-14由 中國日報網 發表于 畜牧業

及早發現消化道癌能徹底治好嗎

癌症,一直是影響人類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

為提高大眾對腫瘤防治的重視,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指導、中國抗癌協會、中國癌症基金會倡導發起的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在每年4月15日~21日開展。今年宣傳週的活動主題為“癌症防治共同行動”,旨在號召全社會共同防治癌症,提高防癌意識。

李兆申院士:消化道早癌,“三早”是關鍵

此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病臨床醫學研究主任李兆申院士對消化道癌症相關知識進行分享。

李兆申院士:消化道早癌,“三早”是關鍵

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幸福一個家庭

據腫瘤綜合治療電子雜誌2018全球癌症統計報告解讀,中國癌症死因之首是肺癌,其後依次為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

李兆申院士:消化道早癌,“三早”是關鍵

在這“高發癌症殺手榜”前五大癌中,與消化道相關的癌症就佔據了四個。由於大多數消化道癌症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很容易被患者忽視,一經發現就已是晚期。但從既往的臨床經驗來看,透過對消化道癌症的早診斷、早治療,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超過90%。由此可見,消化道癌症的治癒率和存活率,與其發現的早晚密切相關。

李兆申院士表示,消化道腫瘤的發生與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每年我國因患三大消化道腫瘤(胃癌、食道癌、大腸癌)而死亡的人數居高不下。發達國家的發病率雖然也很高,但能夠及早發現並治療,存活率也會相應提升。正如李兆申院士早前提出的“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幸福一個家庭”,消化道癌症並不可怕,主要怕是晚期癌症,提高消化道癌症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最重要的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透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

那麼,如何實現消化道癌症的早診早治呢?內鏡技術在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內鏡技術不僅是一種診斷技術,同時也是一種治療技術,讓患者不用進行開腹手術,達到治療的目的。

內鏡技術在進步,無需“談鏡色變”

內鏡檢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然而很多人談鏡色變,對醫生胃腸鏡檢查的建議,依從性很低,胃鏡腸鏡總是和“痛苦”、“恐怖”相關聯。殊不知,這就為潛在的胃腸疾病的進展提供了隱匿空間。

李兆申院士表示,公眾對於胃腸鏡檢查存在認識誤區,認為很疼很難受,但是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材料技術、光學技術等相關領域的發展很快,現代內鏡具有纖細、柔軟的特點,可大大減輕消化道疾病內鏡檢查的不適感。如果特別敏感的患者,可以進行無痛內鏡/麻醉內鏡。對內鏡特別不耐受且不宜麻醉的患者,也可透過膠囊內鏡達到初篩目的。

李兆申院士:消化道早癌,“三早”是關鍵

安全舒適的內鏡診療環境

李兆申院士表示,消化道惡性腫瘤患病率通常隨年齡增加而增長,45歲以上、伴隨長期喝酒抽菸、飲食上高油高鹽、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建議其進行消化道癌症篩查,目前健康體檢也開始包括胃腸鏡檢查。

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中,也提出:規範的防癌體檢是發現癌症和癌前病變的重要途徑。目前的技術手段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常見癌症,如使用胃腸鏡可以發現消化道癌。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李兆申院士指出,對抗消化道癌症,需要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從國家角度,需要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加快對醫療專業人才的培養。從醫療專業人士角度,需要始終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從民眾角度,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保健意識。對於醫療企業來說,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要積極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回報社會。

放眼未來,抗擊癌症之路仍將漫長。

中國消化內鏡技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快速發展的30年。面向未來,我們期待全社會戮力同心參與癌症防治工作,特別是奧林巴斯等國際醫療企業,在醫療領域不斷創新研發,也期盼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突破,最終實現世界人民的健康、安心和幸福生活。

李兆申院士:消化道早癌,“三早”是關鍵

先進的內鏡裝置及專業醫療服務,助力人民健康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