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在山海林田間“種科技”的人:科技特派員在八閩大地創造屬於自己的榮譽和“傳說”

2022-06-13由 臺海網 發表于 農業

科技特派員怎麼申請

5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在山海林田間“種科技”的人——科技特派員在八閩大地創造屬於自己的榮譽和“傳說”》的報道。

如今已遍佈全國的科特派發源於閩北。科特派既是一項制度也是一群人,20多年來,在“高位嫁接,人才下沉”制度安排下,科技特派員成為福建田間地頭一個個特殊而又親切地稱謂:“榛仙”“菇王”“葡萄仙”“財神爺”……他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在山海林田間“種科技”,寫就“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註腳。

發端20多年來,這一制度在福建經不斷總結完善鞏固和堅持,先後把6萬餘名科技人才源源不斷輸往農村和車間,“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20餘年如一日,當下在福建,科特派制度內容常新,科技特派員們熱情不減、精神勃發,爭相前往八閩大地最需要的地方,創造屬於自己的榮譽和“傳說”。

農業科技“種子”喚醒土地生產力

“有的果樹必須剪去老葉才會抽新芽,那時農民不知道,捨不得剪就提高不了產量,還影響柑橘質量。”被鄉親們親切稱為“吳博士”“一號特派員”的吳敬才,對20多年前的場景仍記憶猶新。

時值1998年,當年的閩北南平市遭遇罕見大洪災,農業損失嚴重。作為以糧為主的農業大市,彼時當地還面臨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和粗放農業轉型的困境。農業農村何去何從,轉型從哪裡突破,是南平的幹部必須回答的問題。

這一年,南平市幹部展開“駐村三晝夜”“千人大調研”,農村科技服務“線斷、網破、人散”的現實和農民對農業科技的渴求,讓南平市決定選派農業科技人員下鄉服務。

同年12月,剛從德國進修回國的吳敬才被派駐到延平區溪後村,成為科特派制度的先試先行者。“那時農民對品種認識不全面,種植技術不成熟導致品質不佳,柑橘難賣。”吳敬才說,下鄉後,他向村民介紹引進臍橙,又到果園裡指導科學嫁接、修剪、防害等,受到群眾熱烈歡迎。

1999年2月,南平正式選派225名首批科技特派員到鄉村開展科技服務。作為科特派的後繼者,曾作為“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大美科技特派員”展位講解員的蘇海蘭認為,現在看來,正如南平市所希望和吳敬才感受的那樣,科技特派員的到來,給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力釋放帶來巨大幫助。

以蘇海蘭為例,2014年以來,她紮根閩北山區光澤縣,和福建省農科院中藥材科技團隊同事一起,完成了從種珍稀中藥材七葉一枝花苗繁育到栽培技術的研究,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突破了其在福建人工種植的瓶頸。

“現在我還在省內外開展三葉青、靈芝、黃精等中藥材的技術指導和示範種植服務。”蘇海蘭說。目前,她的團隊已在福建、江西、廣東等省山區,帶動建設26箇中藥材示範基地,示範推廣中藥材種植近20萬畝,產值達30。8億元。在許多地方,這些產業都是從無到有的。

灑下一粒科技特派員“種子”,就能帶動甚至“創造一個產業”。像蘇海蘭這樣的案例,科特派制度實施20多年以來,在福建的山海林田間已屢見不鮮。

20多年來,福建省已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62369人次,科技特派員技術服務和創業已實現鄉鎮和重點行政村,全省十大特色農業產業全覆蓋。用科學技術武裝傳統農業,福建形成獨具特色的水產、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現代農業產業,年產值現均超千億元。

福建省科技廳農業科技處處長陳國華認為,透過科技特福建向農村基層輸入了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和經營模式,向農民傳授新農業技術、引導新發展理念、推廣新創業模式,切實把農業發展轉向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

“如科技特派員廖紅帶領團隊透過建設示範生態茶園,為穩定武夷巖茶品質提供了可推廣可複製生態種植管理整體解決方案。”陳國華說,科技特派員不僅推動了鄉村產業發展,還加快了福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步伐。

“計劃選任兩千,沒想到報名近七千”

2022年,福建計劃選任省級科技特派員兩千名,報名人卻接近七千名。選任結束後,仍有大量報名的人員強烈要求加入科特派。無奈之下,福建省科技廳只得又補選派出一千名。

“選任人數是根據需求確定的,補選的科技特派員只有身份認定、享受省級科特派榮譽,沒有相關工作經費補貼。”福建省科技廳廳長陳秋立表示,即使這樣,最後仍只能“忍痛割愛”壓縮人數。

陳秋立表示,這種情況,一方面與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發展,對科技服務人才要求更高,福建逐漸引入越來越多的省外甚至外籍科特派有關;另一方面因為需要的科技興農人才領域越來越寬泛,吸引了更多人報名。

從組織信任選派到科技工作者爭相奔赴鄉村,經過20多年的持續發展,科特派制度在福建激勵了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主動投入到服務“三農”及相關產業全產業鏈發展中。一代代農業科技工作者,不僅將科技服務和產業留在了鄉村,更留下了薪火相傳的主動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

20多年來,在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仁山村,時不時就能看到科技特派員謝福鑫在仔細觀察果樹,風雨無阻。有時他還會隨手從黑色挎包拿出工具剪掉幾根枝條;或拿出紙和筆寫點什麼貼上在樹幹或者樹枝上。

謝福鑫曾是福建省第一批公派到日本研修現代果樹栽培技術的兩名農技人員之一,也是最早一批科技特派員。2003年,謝福鑫將葡萄產業帶進這個貧困山村。如今仁山葡萄已經成為閩北葡萄“代名詞”,村民人均年收入水平超過了2萬元。

熟悉謝福鑫的人知道,他在2003年已經退休,但仍以“義務科技特派員”身份,堅持下鄉服務。如今已近80歲的他,仍會行走在田間地頭。他常說,是黨和政府把他培養成農業科技工作者,他應當為農民多做些事情。

近日,記者在仁山村見到謝福鑫時,看到他的挎包中有幾莖成熟的小麥。閩北不種小麥,詢問之下,得知原來他看到國家對糧食安全格外重視,於是他悄悄進行著果樹下間種小麥的試驗。他說,閩北果園多,如能試驗成功並推廣,就可以為國家多種些糧食。

仁山村生態果園負責人張水生,從1999年就一直接受科技特派員服務。他的果園如今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優質桔柚生態種植示範基地。如今他也以鄉土人才身份成了當地縣級科技特派員。

“我的果園無論是在防災害、品種改良,還是闖市場等方面,一直受益於科特派。我將把自己的桔柚新品種和種植技術,毫無保留地向鄉親們推廣。”張水生說,他還將盡其所能為農戶提供從種植到銷售的全方位服務。

在一代代科技特派員的影響下,如今福建省市縣三級每年一萬多名科技特派員,日復一日活躍在實驗室和農村、工廠車間中。他們將國家政策、科學研究成果帶到鄉村和企業,又把農民、企業提出的問題形成課題,帶到試驗田、實驗室,琢磨解決辦法和解決方案。

如今在福建,已構建起上有高校院所專家、中有科技服務團隊、下有鄉土人才的“寶塔型”科技服務體系。“從科研院所和高校生力軍踴躍報名,到田間地頭‘鄉土專家’接棒奮鬥,既證明了科特派制度的優越性,也體現科技工作者甘於奉獻的精神。”陳秋立說。

創造可以寫就“大文章”的土壤

在位於長汀縣曾經水土流失核心區的河田鎮蘭秀家庭農場中,負責人藍曉紅髮現,放養過河田雞的地方,林下生態恢復緩慢,有的甚至發生土壤裸露、土層破壞。二次水土流失的風險讓她非常著急。

2017年,福建省農科院生態研究所牽頭,聯合畜牧獸醫、果樹、土壤肥料等專業研究所組建科特派團隊下沉服務。他們為蘭秀農場開出養殖輪休,林下種植牧草、中草藥的“藥方”,不僅解決了難題還提高了其養殖質量。

面對科特派單兵作戰,學科單一、覆蓋面窄,近年來福建省及時推出科特派團隊服務模式——鼓勵個人科特派跨專業、跨領域、跨區域組團實施科技攻關、開展服務,推動了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和三產融合發展。

科特派制度在福建省推出20多年來,始終把服務“三農”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立足實際落實“高位嫁接、重心下移”要求,與時俱進創新工作機制,出臺一系列配套舉措讓科特派引得來、下得去、留得住。近年來,福建省在不斷總結完善,在科特派的創新選認方式、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服務領域、創新保障機制,均做了大量探索。

透過拓展科技特派員服務領域和範圍,2017年以來,福建省全省選認工業領域的個人科技特派員6408人,團隊科技特派員219個、1001人,法人科技特派員30個。

這些科技特派員共實施科技開發專案1312個,創辦企業、組建經濟合作組織、形成利益共同體580個;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裝置3975項(套),制定技術標準224個,專利申請2060項,發表論文論著1141篇(部)。

近年來,福建省針對科特派創辦、領辦或所服務企業融資難題,鼓勵金融機構支援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服務物件融資,推出科特派金融服務包、金融科特派等試點。

今年5月20日,位於福建泉州的新明養殖綜合場擴產關鍵時期,拿到300萬元免抵押免擔保的“科特貸”,還享受了優惠利率。“此前在科技特派員的幫助下公司推出了無公害低膽固醇雞蛋,現在又給我們帶來了便捷貸款,科特派制度真的好。”新明養殖綜合場負責人劉泉說。

近年來,南平市圍繞優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優勢農業全產業鏈開發等,創新地在茶產業、竹產業、白羽肉雞產業、森林碳匯產業等領域,謀劃搭建了13個科特派專家工作站。

“由院士等專家領銜組建團隊,以專案制服務方式與相關領域企業合作,或以資金、技術等入股的方式結成利益共同體,展開科研和成果轉化工作,使科特派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目標更加明確和深入。”南平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張朝陽說。

隨著科特派制度深入探索,福建省農科院從2018年開始對科研人員職稱職務評聘,分基礎研究型和應用研究型分開進行。2020年,做了十幾年科特派工作,一心紮在農村的蘇海蘭解決了職稱評定問題。

去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專門制定出臺深入推進科特派制度服務鄉村振興的若干措施,進一步明確對科技特派員的職務職稱評聘,專案扶持、資金補助和平臺搭建,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系列優惠政策、扶持措施。

“這些舉措,不僅為更多人才下沉農村幹事創業提供了更大空間,也有利於科技特派員深化科研活動、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蘇海蘭振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