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戈壁城市嘉峪關的“城市底色”:從黑白灰到滿眼綠

2022-06-11由 中國新聞網 發表于 農業

封灘育林是什麼意思

戈壁城市嘉峪關的“城市底色”:從黑白灰到滿眼綠

2018年9月,俯瞰嘉峪關東湖生態旅遊景區,該景區是國家級4A旅遊風景區,滿眼綠意惹人醉。(資料圖)丁思攝

中新網蘭州10月31日電 (記者 丁思)半城山水半城綠,滿城秀色在景中。站在嘉峪關關城前葉子微黃的左公柳下,來自山東青島64歲的遊客劉兵仍難以置信,“在荒涼的大漠戈壁灘上,竟有這番秋色景緻。”

甘肅嘉峪關,因關得名,因企設市。1958年因“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現代化工業旅遊城市,因萬里長城“天下第一雄關”而得名。1965年設市,1971年為省轄市,是中國五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

戈壁城市嘉峪關的“城市底色”:從黑白灰到滿眼綠

該景區充分體現了“三池水、一片綠”的特色風光,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充分發揮了城市之“肺”的作用。(資料圖) 丁思 攝

鄭義的父母1962年來嘉峪關,是眾多支援酒鋼建設者中的一個縮影,見證了嘉峪關最初的“黑白灰”的城市底色,還有沙塵肆虐的年代。“沙塵暴刮起來無處躲藏,能把人刮跑,風吹石頭跑,石頭打得臉生疼。”45歲的鄭義是嘉峪關市農林局副局長,他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回憶說。

“初建市的嘉峪關,到處都是光禿禿的灰色和黑色的戈壁灘,整個城市的顏色單調而沉悶。”鄭義說,1973年出生的他,記憶中的童年和小朋友沒有玩耍的地方,整個城區只有一條不到一公里長的主街,除了路兩旁的行道樹,整個城市再沒有任何綠化,也沒有公園。”

鄭義說,為躲避沙塵,當時的嘉峪關人就在戈壁灘往下掏2米深的洞,外面搭建一個棚子,全家人住在“地窩子”躲避風沙,當時的人們就是這麼過來的。“阻擋沙塵、大漠植樹”已經成為了當時每一個嘉峪關人心底的呼喚。

20世紀80年代起,自發栽樹、護綠成為嘉峪關民眾的“頭等大事”。“綠”成為了這座西北戈壁城市的追逐目標。

戈壁城市嘉峪關的“城市底色”:從黑白灰到滿眼綠

如今的嘉峪關一年四季風景各不同,吸引海內外遊客前來體驗旅遊。(資料圖) 丁思 攝

“每年植樹季,當地政府組織全市民眾挖坑摘樹澆水,負責到人管護。”鄭義說,該市堅持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連續23年組織動員機關幹部、企事業職工、武警官兵、學校師生、市民參加義務植樹,累計實施人工造林16。5萬畝,封灘育林10萬畝,公路綠化232公里,區劃管護天然灌木林20。01萬畝,共同維護城市的綠意。

嘉峪關屬大陸性荒漠氣候,乾旱少雨,年均自然降水量85。3毫米,而蒸發量是降雨量的25倍,是國家土地荒漠化嚴重地區。嘉峪關土壤條件差,土層較薄,多砂礫石,在當地種樹可謂“難上加難”。

“種一顆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要難。”與“綠”打交道32年的張東菊今年52歲,是嘉峪關市園林綠化大隊隊長。她說,受自然條件限制,在嘉峪關種樹需進行“客土”,即將原來土壤中的粗砂石挖出,再回填從外地購買的沃土,加入配好的肥料、營養液等,讓樹木存活,“在嘉峪關種活一顆樹,需400到500元人民幣。”

1995年,當地政府開展“綠化年”和爭創“花園式單位”“綠化達標小區”等活動,將綠化工作納入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實行大規模綠化建設,形成了以庭院綠化為點、道路綠化為線、公園綠化為面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綠化格局。

“整個城市的綠化也是一步步探索,綠起來之後的嘉峪關,我們還要美起來,有感官層次的美感。”張東菊說,如今,該市探索本土品種與引進品種相結合,以本地適宜生長的沙棗、檉柳、垂柳為主,適當引進國槐、雲杉、刺柏、樟子松等品種;喬灌花草相結合,做到以喬木為主,灌木、苜蓿為輔,儘量少種草坪;園林植物與盆景鮮花相結合,既有落葉的喬木,也有常青的樹種,同時還有應時的鮮花點綴,初步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一年四季都有綠色的和諧景觀。

截至目前,該市已建成110多處公共綠地和13座公園。全市林地面積達到18236。01公頃,佔國土面積14。9%,森林面積15155。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2。38%,人居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全市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由1994年底的4。9平方米提高到35。61平方米。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如今的嘉峪關一年四季風景各不同,既有戈壁大漠的西北豪情,又有別具一格的湖泊園林,吸引海內外遊客前來體驗旅遊。據悉,2017年,該市旅遊人數達857萬人次,同比增長22。1%;旅遊收入57。2億元,增長26。2%。

與此同時,經過近60年的發展,嘉峪關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六連冠”、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等多個國家級城市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