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城中村可以成為新文化發源地!”深圳文化界人士走進社群與居民探討新型文化社群建設

2022-06-11由 讀創 發表于 農業

紮下有多少村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彭琰 /文 鍾華登/圖

11月30日晚,是第二十一屆深圳讀書月的收官之夜,從“城中村”到“示範區新型文化社群”——福田區政協委員社群論壇暨第十屆“閱讀與社群論壇”在福田區水圍文化廣場舉行。

以主持人、海天出版社原總編輯毛世屏的話說,深圳文化界人士要在這個已不像城中村的原城中村,討論一個關於從“城中村”到“示範區新型文化社群”的話題。

“城中村可以成為新文化發源地!”深圳文化界人士走進社群與居民探討新型文化社群建設

城中村是有顏色的,五彩斑斕,它們讓深圳攝影師海國樑去奔跑、去俯身、去捕捉。海國樑回憶了自己在蔡屋圍等城中村的居住經歷,以及那些讓他記憶猶新的照片。

城中村是有“囧事”的,哭笑不得卻真實可愛。毛世屏描述了自己在城中村的“豔遇”:有牙籤從對面的“握手樓”飛入煮飯鍋,有魷魚絲等雜碎的下水從臨街餐館裡潑出來,在自己的皮鞋前恰到好處地嘎然而止……

城中村是有故事的,鄉音鄉愁加一壺老酒,惆悵煙消雲散,溫暖點燃豪情,這裡成了心靈第二故鄉。深圳報業集團黨組成員、深圳商報總編輯丁時照分享了他住過的城中村、眼中的城中村和心中的城中村。由水圍村裡的兩籠灌湯包、一碗牛雜湯說起,丁時照談起了城中村在創業路上給城市、給個人帶來的溫度。

30年前,深圳商報創業之初,編輯記者在清水河街道泥崗村找到了自己的“部落”,每天騎著腳踏車出“村”採訪,晚上再回“村”寫稿。2019年,在深圳市直機關工委開展的結對幫扶活動中,丁時照再次回到了那個出發的“起點”——現已改叫泥崗社群的地方,這裡依然充滿煙火味。

有多少新村,在丁時照30年媒體生涯中,眼見它們一磚一瓦一牆地建成,有的已從“草莽”榮升為標杆。而現存的城中村,未來應該是什麼模樣?丁時照認為,城中村應該是美食之鄉。由於成本高企,很多的飯館酒肆提供了“高冷”的環境,卻做不出有“鍋氣”的飯菜。“人們可以來城中村吃香喝辣,把酒言歡。”丁時照說,當人們在一個聽得到鄉音感受得到鄉情的地方聚集,很有可能催生新文化,“帶著露珠的文化”。

對此,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主任、深圳出版發行集團董事長尹昌龍表示贊同。他認為,儘管城中村存在某些隱患,儘管深圳土地已然稀缺,但大拆大建未必是城中村的最佳選擇。城市除了體面外還需要有溫度,藝術化改造後的城中村,與“不喜歡整齊劃一”的設計師、藝術家、文藝工作者氣質高度匹配,文化創意業在城市有了低成本的空間,從業者的棲息地將成為產業的發源地。

“城中村和高樓大廈就如一對戀人,身份懸殊,卻如膠似漆。”深圳著名文化學者胡野秋攜新作《深圳傳》來到活動現場,他在書中用專門的章節描述了作為深圳城市生態一部分的城中村。他認為,“城中村”是深圳給全國貢獻的新詞,這些與高大上的寫字樓一步之遙的城中村,讓難以計數的年輕人在深圳紮下了根。“光靠GDP,深圳無法成為人人嚮往的宜居之地。”胡野秋認為,移民文化、市民閱讀文化將是深圳最有特質的名片。

“城中村可以成為新文化發源地!”深圳文化界人士走進社群與居民探討新型文化社群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