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用系統思維指導修復生態脆弱區

2022-06-02由 海外網 發表于 農業

灌溉農業包括綠洲農業嗎

生態脆弱區易導致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眾多重大影響,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和障礙。我國生態脆弱區主要分佈在長江經濟帶與中西部內陸地區,承受著生態本底脆弱和人為干擾過度的內外壓力,也面臨著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尖銳矛盾。加強生態脆弱區保護修復,對於築牢生態屏障、推進長江大保護與西部大開發、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意義重大。

保護修復生態脆弱區須有系統思維,要有力維護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切實保證生態過程的連續性、高質量改善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透過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構建生態安全預警體系,實施“多要素”耦合協同治理模式,發展環境友好型特色產業,以維持生態系統自身結構、功能完整與可持續健康發展。例如,東北林草交錯生態脆弱區採取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和北繁南育的畜牧業發展模式,強化溼地管理,統籌“修山—保水—擴林—調田—治湖—護草”,集中發展生態旅遊業,加強資源開發監管等舉措。

保證生態過程的連續性,需強化生態核心脆弱區與各脆弱板塊之間的聯絡,最佳化配置生物種群,階段性修復退化物種,提高生物丰度,確保其不斷演替並持續向好。如青藏高原複合侵蝕生態脆弱區的甲瑪礦區開展高寒高海拔缺氧地區生態系統底層重構和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在沿海水陸交接帶生態脆弱區,將海防林建成“帶、網、片”相結合的多功能綜合防禦體系,促成網路狀生態安全格局。此外,還需弱化生態脆弱區的邊緣效應,實現不同生態系統間的平穩過渡。如在西北荒漠綠洲交接生態脆弱區禁牧休牧、恢復高山草甸、推行節水灌溉農業,來提高抗干擾能力。

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應重點最佳化調整土地利用型別結構,尤其是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質量、結構和功能恢復;系統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系統,實現水土保持、氣候調節、水源涵養與防風固沙;深入挖掘生態資源優勢並將其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生態脆弱區的保護修復和綠色發展,需要從政策性、系統性、創新性、精準性、長效性等方面綜合統籌。生態脆弱區具有跨區域特點,全面監管困難,亟需完善政策指引,健全法律法規,強化生態監管,建立“源頭嚴控、過程嚴管、後果嚴懲”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的制度體系。同時,應拓寬融資渠道,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探索多樣化生態脆弱區保護修復形式。此外,還應注重民生福祉,重建“生態—經濟”良性迴圈。針對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地區,引導科學休耕與生態移民。普及教育宣傳,破解群眾“高認同、低認知、欠行動”的痛點。惟有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保護修復的各個層面,方可使生態脆弱區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正高階工程師 王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