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國學文化:十二生肖是如何起源的?冬至又都有哪些習俗?

2021-07-04由 鍾情手動擋 發表于 農業

早在漢代我國已使用什麼日晷

今天,民間仍有過臘八節的習俗,各家在熬粥之餘,還醃製“臘八蒜”,留到春節時食用。

古代冬至都有哪些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名稱。

冬至成為節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當時國家即有節日祭祀神鬼的活動,以求其庇佑國泰民安。到了漢代,冬至正式成為一個節日,皇帝於這一天舉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賀,這個規矩,其後一直沿襲。

魏晉以冬至賀儀“亞以歲朝”,並有臣下向天子獻鞋襪禮儀,表示迎福踐長;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並重,百官放假數日,並進表朝賀。

國學文化:十二生肖是如何起源的?冬至又都有哪些習俗?

民間的冬至節俗,又要比官方禮儀豐富得多。東漢時,天、地、君、親、師都是冬至的供賀物件。南北朝時,民間又有了於冬至日食赤小豆以避邪的習俗。唐宋時,冬至既與歲首並重,於是穿新衣、辦酒席、禮祖先、慶賀往來等,如同過新年一樣。

明清時,官方依然維持著“一如元旦”的冬至賀儀,民間卻不似過去那樣大事操辦了,主要集中在祀祖、敬老、尊師三個專案上發展,由此衍生出裹餛飩、吃圓子、學校放假、百工停業、慰問老師、相互宴請及全家聚餐等活動,因而相對過新年來講,更富有個性。

十二生肖是如何起源的

十二生肖是我國一種傳統的紀年方法。辦法是,在採用天干配地支紀年的同時,又用十二地支各配一種相應的動物名字,表示這一年的順序和名稱,排列辦法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免、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如甲申年又稱猴年,這一年出生的人便屬猴。

國學文化:十二生肖是如何起源的?冬至又都有哪些習俗?

探究十二生肖的起源,部分學者認為,它與原始時代人們對動物的崇拜有關。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認識自然能力極其有限,人們對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產生一種依賴感(如馬、羊、雞、牛等),對危害自身安全的動物產生一種恐懼感(如虎、蛇),對一些器官功能超過人類的動物產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覺等),導致產生對動物的崇拜。

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在現有文獻中,以《詩經》為最早,以王充的《論衡》記錄最全面。《詩經·小雅·吉日》裡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馬。”以午對馬。《論衡·物勢》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醜,牛也。……巳,蛇也。申,猴也。”給出了完整的對應關係。

日、氣、朔如何區分

我國最遲從殷商時代起就採用干支紀日了。從甲子到癸亥,六十干支日名輪流迴圈使用,所以,我國古代沒有星期這個概念,日的週期為六十天。

“氣”是我國古歷的陽曆成分。從冬至點開始到下一個冬至點為一年(迴歸年)。一年分成二十四個“氣”,稱為二十四節氣。古代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方法不盡相同,按時間分的叫平氣,按一年中太陽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氣。

國學文化:十二生肖是如何起源的?冬至又都有哪些習俗?

“朔”是我國古歷的陰曆成分,指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相同的時刻。當月亮在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所以,地球上的人們是看不見月球的。中國古代曆法把包含朔時刻的這天定為月的初一日,叫做“朔日”。

古人如何計時

儘管古人沒有現代精密的計時工具,可是他們在計時上所顯示出的智慧卻不輸於現代人。他們將一晝夜科學地劃分為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地支表示,和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制大體對應。現代所謂的“小時”,也就是古人半個時辰的意思。古人最初將一晝夜分為一百刻,後改為九十六刻,平均每個時辰八刻,與現代每小時四刻正好相合。

除了燃香計時之外,古人還用日晷、漏壺等方法來計時。日晷就是在一個圓盤上,沿盤周分別劃出十二個時辰和九十六刻度,依照太陽照射盤中時針產生陰影所在的位置來確定時刻;現在故宮及北京天文館均有日晷實物陳列。

從周代起,古人已經使用了漏壺計時器。儀器上面是一個漏水壺,下置盛水箱,插著竹箭,箭桿上刻有時辰刻度。漏壺中的水定量均勻地向下滴漏,水箱中水位逐漸升高,箭桿上就顯示出一定刻度。後世滴漏多用銅製,故習慣稱“銅壺滴漏”。故宮中和殿曾有漏壺計時器實物陳列。

漢代以後,中國計時器不斷髮展。隋代已有中車、漏車、鼓車,都是可以移動的報時器。唐代製作了水力推動的“水運渾天銅儀”,其中包括計時器,每刻有一木人自動擊鼓,每時辰有一木人自動敲鐘。宋以後的計時儀器越來越精巧,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所制“大明殿燈漏”,更為複雜,自動化程度更高。明末清初,西方以發條為動力的機械鐘錶製造法傳入中國,豪門大戶紛紛爭趕時髦,如《紅樓夢》中的賈府裡便有這種洋玩意兒。

國學文化:十二生肖是如何起源的?冬至又都有哪些習俗?

何謂三垣二十八宿

中國古代天文學起源很早。殷商時代,據甲骨文記載,已經有了日食、月食的記錄,並且出現了原始曆法-陰陽曆。春秋戰國時期,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已經建立。所謂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是古人對星空的分析,頗似現今天文學上的星座。

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垣成為三個天區的主體,這些天區也以三垣的名稱為名稱。紫微垣包括北天極附近的天區,大體相當於拱極星區;太微垣包括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鷹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運動的方向相同。東方蒼龍七宿是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南方朱雀七宿是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宿、婁宿、胃宿、昴宿、畢宿、觜宿、參宿:北方玄武七宿是鬥宿、牛宿、女宿、虛宿、危宿、室宿、壁宿。

我國古代選二十八星宿以觀測日、月、五星在空中的執行並以其作為其他天象的相對標誌。有關二十八宿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初期。唐代溫庭筠《太液池歌》雲:“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即以二十八宿指代星光燦爛、宮殿熠熠生輝的美景。

天干地支分別指什麼

天干地支,是我國古代用以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系統,天干也叫“十干”、“歲陽”,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文字元號的總稱。地支也叫“十二支”、“歲陰”,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文字元號的總稱。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偶偶、奇奇順序配合,可組成六十對,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癸亥,週而復始,一般叫做“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以表示時間的順序。

干支在我國曆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國殷墟出土的文物中,有甲骨上刻著完整的六十甲子,說明我國至少在商朝時就已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

干支法不但用於紀日,還用於紀年。我國現行的歷法農曆(夏曆),就是干支紀年法。每六十年一個週期(第一年為“甲子”,第二年為“乙丑”,第三年則為“丙寅”,以此類推),民間稱之為“六十年轉甲子”。

“皇曆”和“黃曆”有什麼區別

“皇曆”和“黃曆”都是曆書,但並不是一回事。“黃曆”可要比“皇曆”久遠得多。根據考證,我國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有了曆法。西漢以前,我國使用的古曆法主要有六種,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和魯歷。傳說以軒轅黃帝創制的“黃帝歷”(黃帝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黃曆”)最為古老。

生活中,人們習慣把曆書稱為黃曆,黃曆也由此成了舊曆書的代名詞。現在市場上出售的“黃曆”,除了公曆和農曆的日期外,通常還包括二十四節氣、日食月食的時間、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運程、喜神何方等。不少迷信的人,出門辦事之前都要查黃曆,以趨吉避凶。

而“皇曆”則是跟皇帝有關。由於歷代皇帝都很重視曆法,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文宗下令今後的歷書必須由皇帝親自審定並由官方印刷,從此,曆書就成了“皇曆”。同時,他下令編制了我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歷書-《宣明歷》。此後,歷代王朝都參照這種做法頒行曆法,由皇帝親自審定的官方曆書便被稱做“皇曆”。

“皇曆”的歷書裡刻有農曆日期節令,以及在耕作種植方面的普通知識。所有曆法,一般是以一年為限,第二年變更。